劉 峰,廖行忠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8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610075;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 成都610072)
肛管直腸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少見.且預后極差的腫瘤。肛管直腸是黑色素瘤的第3好發(fā)部位[1],僅次于皮膚、眼睛。其中約70% ~90%發(fā)生于肛管齒線處,5年生存率為0.85%,多在2年內死亡[2]。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便血,故常被誤診為痔瘡等,誤診率高達80%。因此,40~80歲年齡組出現(xiàn)便血時[3],應常規(guī)指檢以確診。2010年7月,我們收治肛管直腸惡性黑色素瘤1例,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女,54歲。3個多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便血、量中等、色鮮紅,為便紙帶血,偶有滴血,便血頻率較高。便時肛門腫物脫出肛門外,便后不能自行回納,需用手輔助。大便變細,便次增多,排便困難,墜脹感強烈。乏力,頭暈。呈進行性加重。多次于當?shù)卦\所診斷為“內痔”,自用痔瘡栓、痔瘡膏等藥物無效。查肝區(qū)無壓痛,雙側腹股溝淋巴結無腫大。查肛門周圍皮膚散在藍色色素沉著斑,截石位6點肛管處捫及帶蒂紫黑色包塊3cm×3cm,蒂寬,活動度差,質硬,表面破潰、糜爛。實驗室檢查 Hb133g/L,N0.468,L0.449,甲胎蛋白5.14 ng/mL,癌胚抗原1.48ng/mL。B超檢查示腹部及盆腔未見異常。中下腹及盆腔CT示各臟器及腹股溝淋巴結未見明顯異常。腫物部分組織病理學檢查示肛管直腸惡性黑色素腫瘤。
手術用7號絲線結扎腫塊部分基底部,剪除結扎對應位置腫物部分,以同樣方式切除整個腫物及周邊病變組織,切口處縫線止血,術后未出現(xiàn)大出血。1周后行腹會陰聯(lián)合切除術加根治性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于外科手術治療并輔助化療、放療及免疫治療。
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飲食、睡眠及排泄等好轉,術后12天出院,出院后按療程來院行放化療及免疫治療。3個月后復查未見明顯轉移灶,患者一般情況良好。
惡性黑色素瘤是來源于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變,因肛管直腸交界部分為皮膚與黏膜交界,覆蓋有復層扁平上皮,聚集大量黑色素細胞,這是肛管惡性黑色素瘤發(fā)生的組織學基礎。本病以便血、脫垂、大便性狀改變及直腸刺激癥狀為主,局部可見突起型腫塊,大部分呈黑色或紫色,且周圍組織亦可出現(xiàn)病變,由于其部位的特殊血供及淋巴回流,易引起肝、肺、腹股溝淋巴結及腸系膜轉移,出現(xiàn)相應癥狀。
本病因缺乏特殊臨床表現(xiàn),多以便血及脫出為主,故容易被誤診為痔瘡而影響前期治療。因此,應常規(guī)對中老年人群行肛門指檢以排除患病可能。如大便性狀改變,指檢、鏡檢時發(fā)現(xiàn)異常包塊及肛門皮膚顏色異常,應及時做病理學檢查。
腹會陰切除術加根治性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是治療本病的標準方法,并輔以放療、化療及免疫治療[4]。若已轉移而失去根治機會,可行腫瘤局部切除,術后輔以化療及免疫治療。局部切除應連同周圍1~2cm皮膚及皮下脂肪,以保證去除隱藏的病灶,使局部復發(fā)及轉移的危險性降至最低。
[1]徐忠法,左文述,劉奇.現(xiàn)代肛腸腫瘤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993.380 -383.
[2]董志偉.臨床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508.
[3]王辛,肖乾虎.肛管直腸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治進展[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2,9(3):210-212.
[4]Moozar KL,Wong CS,Couture J.Anorectalmalignantmelanoma:treatment with surgery or radiation therapy or both[J].Can JSurg,2003,46:356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