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早霞,羅 勇
(1.陜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2.長安大學 外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3.陜西教育學院 外語系,陜西 西安 710064)
大學課堂:大學生成長的基點
李早霞1,2,羅 勇3
(1.陜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2.長安大學 外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3.陜西教育學院 外語系,陜西 西安 710064)
高等教育一直致力于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對于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等于對當今的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挑戰(zhàn)。大學課堂作為高等教育的前沿陣地,作為教育實踐過程活動進行的平臺,是大學生成長的基點。此研究以大學課堂為切入點論述大學課堂在大學生成長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大學課堂;大學生成長;師生交往
12~13世紀產生于西歐的中世紀大學對于當今世界各個大學的影響毋庸置疑,其基本職能也是亙古未變,即培養(yǎng)專門人才。現(xiàn)今21世紀,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職能更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國政府在政策方面、經濟投入方面對于高等教育的重視均體現(xiàn)了對于人才的渴望和需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當今是信息時代跨向知識時代的轉折點,時代對于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作為高校的一個最微小但卻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大學課堂教學,其功能不可忽略。大學課堂教學涉及因素很多,單教學就涉及到有“三要素”之說(教師、學生、教學材料)、“四要素”之說(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環(huán)境),以及“七要素”之說(學生、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教學反饋和教師),而且各個要素與大學課堂教學的成功進行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是作者認為,大學課堂上首要的是大學教師和學生兩個元素,教師有著相對固定的群體文化,學生群體亦是如此,他們之間的信任以及因此才會有的順暢溝通和交往是成功實施教育的根本,是大學生甚至教師成長的動力。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認為[1],面對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的學習能力來設計,這四種基本的學習能力被稱為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它們是,第一,學會認知,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第二,學會做事,學會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工作。強調“從技能到能力”的轉變。這種能力不僅是實際動手技能,而且包括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社會行為、集體合作態(tài)度、主觀能動性、交際能力、管理、解決矛盾與敢于承擔風險等綜合而成的能力。“學會做事”的含義在很大程度上與處理信息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密切相關。第三,學會共處,培養(yǎng)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第四,學會生存/發(fā)展,適應和改造自己的環(huán)境。可以看出,這四種基本的學習能力并不是一個特定的學科或者專業(yè)方向,它看重的是學生元學習的能力,它需要教師通過在大學課堂上“細雨潤無聲”式的教育,即“潛移默化”來培養(yǎng)。
張楚廷教授在其《大學里,什么是一堂好課》一文中提到,“說到底,大學看重學習,但更看重元學習,更關注學生能否樂于學習,善于學習,長于學習。惟有如此,大學才無愧于大學,教授才無愧于教授?!保?]大學課堂囊括了不只是社會科學課程,亦有自然科學課程,每個學科都有發(fā)展的歷史,有屬于其特有的知識范圍,但是“只要科學運用思維,它的發(fā)展形式就是假說”[3],這些假說既是知識的源泉,亦是問題?!澳軌驇蠞M口袋問題走進課堂的課,算好課;能夠在課堂上喚起學生也生問、發(fā)問、提問的課,算更好的課;能夠喚起學生提問,居然被學生的問題問倒了(教師一時答不出來了)的課,算是最好的課?!保?]大學課堂即就是展示問題并且教授學生學會發(fā)問諸如此類問題的地方,即學會元學習。
大學課堂是教師教授課本知識的地方,同時也是教師教學生學習問、學會問、學會交往的地方?!按髮W課堂不是教師要從頭講到底,而應該是學生要從頭講到底,即讓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試著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保?]這才是大學課堂的理想狀態(tài)。Barnes認為課堂學習是一種教師意義和學生理解之間的協(xié)商,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給予和接受,同時他們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建構理解意義。而且,課堂學習主要建立在學生擁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上[5]。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生生之間的交流成為大學課堂的本真。
在課堂上,大學教師主要扮演的是教育者的角色,即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也有人說,“大學教師基本上同時兼具三種社會角色,即研究者、教育者和知識分子,這是大學教師角色相比于一般教師所具特色的地方?!保?]教師作為一個整體的人出現(xiàn)在學生的視野里,教師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在實施教育。那么他的研究以及思想和知識儲備成就了他的教學,同時教學又推進了他的研究以及思想和知識儲備的更新。所以,課堂上的大學教師是三種角色的合體,而以教育者的形象出現(xiàn)。但是教育的成功并不以這個教師科研成果或者知識儲備的多寡為首要因素,而是以教師和學生互相溝通和交往、互相信任為前提條件的,因為“信任因素構成所有有意義學習的基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信是把教育關系捆在一起的情感粘合劑?!保?]
在大學課堂上,教師的教育活動不應該只是局限在專業(yè)知識的傳授上,而應該是一種廣泛意義的教育,包括對于學生智力、能力、道德以及心理各個方面的引導,使得學生成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成為對于社會發(fā)展有益的人。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的高低并不能說明教師的優(yōu)劣,教師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必須匹配較高的教學素養(yǎng),才能吸引學生,也就是說,課堂上的大學教師最緊迫的任務是如何讓學生愿意與之溝通,并且相互信任。曾在現(xiàn)代大學的典范——柏林大學的創(chuàng)辦中發(fā)揮理論奠基作用的施萊爾馬赫非常重視大學教師的知識傳授技能,他認為,“一名大學教師所發(fā)揮的真正作用,總是直接取決于他的講課能力……教授當然知識越多越好,但再博大精深的學問,沒有講課的藝術也是徒然?!保?]
21世紀教育委員會認為,教師的職責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成為一名顧問,一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教師的科研和知識儲備以及閱歷經驗使得教師對于教學材料有一定的見地,這時,教師作為顧問角色、意見的參與者角色等,就自己的見地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即可促成課堂上的交往互動。大學生是一個有一定知識背景的群體,他們帶著不同的成長背景,甚至文化背景進入課堂,他們個體之間的差異和不同是師生或者生生溝通的催化劑。“作為富有成效的教育者,教師必須要在計劃和組織教學以及在控制課堂環(huán)境上具有較強的能力。教師要形成不同的教學技巧來適應不同種族和文化群體的學生風格。教師采用和選擇最適于學生的教學法,不僅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智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概念。”[9]大學教師在課堂上的教育者形象通過塑造成顧問者、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角色得以實現(xiàn)。在教師和學生各自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進行辯論時,不但實現(xiàn)了課堂上的互動交往,而且促進了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情感,加強了彼此間的溝通交流,教師不再是掩藏在只適合于大學教學的一套學究式行為舉止背后的人,為教育的進行打通了情感上的障礙。布魯克菲爾德認為[7],學生們把四種行為看成是有威信的證明:1)教師行為言行一致;2)教師承認錯誤,承認自己會犯錯誤,而且會在學習者都在場的大庭廣眾之下犯錯誤;3)教師允許自己作為教師以外的個人生活的方面讓學生知道;4)教師通過仔細地傾聽學生們述說自己的擔憂,通過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的聲音能夠被人聽到,通過允許按照學生的建議改變自己的做法等,對學習者表現(xiàn)出尊重。在課堂互動交往中,教師作為一個整體的人調動了自己的知識和閱歷以及情感,學生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從而在學生中間樹立了威信。同時,教書必須育人,這是教師的天責。與大學生相比,教師在專業(yè)知識、人生閱歷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或教訓,可以對大學生進行人生點撥式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p>
大學課堂是教師作為教育者形象出現(xiàn)的舞臺,只有他們在學生中間取得威信才能吸引學生,影響學生。作為教師,我們所做的一切被學生賦予了巨大的象征意義。教師在課堂上暴露出的情感、理性以及思維均是學生模仿以及學習的摹本,大學課堂上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顯示“真實自我”的教育者形象,這樣才能讓學生做到真正地“親其師而重其道”,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939年在勒溫的指導下,由李皮特和懷特所做的一個經典型實驗,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他們的研究表明,教師的領導及行為方式是課堂氣氛及師生相互作用模式的重要因素。”[9]大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佐藤正夫認為,在教育中,教師的人格、教師的思想及行為具有決定性意義。歸根結底,教師有所思、有所言、有所行,學生也會有所思、有所行[10]。
在課堂里,學生是帶著各種各樣的欲望進入到教學活動中的。蘇聯(lián)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指出,孩子來到學校不只是為了學習,也是為了和同伴們會面,和他們一起玩,等。學生永遠不會丟掉那些使他們憂傷、快樂以及他們希望得到的東西。學生之間的交流或者人際關系是大學課堂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日本教育家片岡德雄認為班級應該具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使班級的交流機構組織化,即在培養(yǎng)學生“講、聽、說、寫”能力的同時,將“講、聽、說、寫”作為交往活動的一種訓練而在某種程度上以班級規(guī)則的形式固定下來。第二,角色—地位結構問題。即避免角色承擔固定化,避免在班級中出現(xiàn)“被使役者”和“被遺忘者”。第三,感情結構問題。即具有支持性氛圍(supportive climate)以激發(fā)班級成員的自發(fā)行為,敏銳知覺與移情理解[11]。在大學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活動和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活動均要求每個學生承擔一定的角色任務,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學生不但吸取了專業(yè)知識,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并得到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勒夫特分析了學生進入教學時的欲望有:第一,求知欲望。即期望理解自己周圍的事物與觀念世界;第二,社會歸屬或者團體的歸屬欲望。即期望歸屬于團體,得到同伴的承認,取得應有的地位與他人的尊敬,并且期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要求自我表達。第三,情感欲望。即尋求情愛、依賴、孤獨與確認等[11]。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是在尋求支持,不只是專業(yè)上的支持,也是情感上的支持。這種支持既來源于同學,也來源于老師。
當然,這種支持不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支持,它是一種情感傾向,甚至學生自己也難以察覺。朱小曼認為,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學習不同于認知方面的學習,往往是自發(fā)地對教師模仿、認同,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接受教師的影響,建立行為的制約,即所謂潛移默化。學生之間的影響就更明顯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個大學寢室里或者一個班級里是決然不可避免的??死酌髟诜治錾鐣淖兓c教育之間的關系時指出:“在家庭的規(guī)模和影響日益變小的同時,學校的影響和權力增加了。學校獲得的力量即是直接的又是間接的。一方面,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是與教師在一起度過的,無疑深受教師的影響;另一方面,孩子們,尤其是青少年,互相接觸的時間也多了,并創(chuàng)立了另一種對教育有著深刻影響的成分:同伴群體。”[9]
大學生處于心智飛速成長的時期,他們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xiàn)是自己內在的一種外顯,他們需要教師的愛護和教育,也需要同伴的熏陶,他們作為一個學習者的形象出現(xiàn),不但在學習著自己想學習的東西,同時也會受到不利于他們成長的因素的影響,教師的監(jiān)督作用永遠不能缺失,教師的教育活動需要在課堂之外得到延續(xù)。
傳統(tǒng)的大學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權威,道德的模范。日益增多的知識與傳統(tǒng),幾千年來都是教師傳給學生的,它產生了嚴格的、權威性的、學院式的紀律,反映社會本身就是建立在嚴格的權威原則上的。這就樹立了具有權威性的師生關系典型,這種典型仍在全世界大多數(shù)學校里流行著。而這種關系直接催生了教師的“獨角戲”“一言堂”和“滿堂灌”,這些單邊的知識傳遞活動使得學生喪失了在教學上的話語權,使得“教”“學”剝離。違背了當今的教育意義,即教和學是教育成功的“一體兩面”,也違背了實施教育的原則,即教的原則是以學的原則為基礎的。同時,最為嚴重的是,導致了教師和學生情感上的對立,妨礙了課堂上的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往。以交往的視角審視教學活動,我們認為教學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師生以及生生在交往實踐當中一方面將交往內化為各個主體的存在方式,形成個性化特色;另一方面通過交往又不斷整合出共同體、共性規(guī)范,從而促進一體化結構的存在,這樣,在交往實踐當中,教學活動完成了促進個體的人成為他自己以及促進了作為主體的個體與其他主體之間的和諧共處,從而完成師生社會化的功能[12]。
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師生在課堂上的相互交往活動。布魯克菲爾德在其著作《大學教師的技巧》一書中寫道:“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相互之間出現(xiàn)誤解的可能性是無處不在的,尤其是師生之間的復雜關系中?!每ù模↘atz,1985)的話說,你在進行教學時,必須把學生當回事?!保?]學生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他們對于課堂的反饋是教學持續(xù)進行的依據(jù),教師必須與學生互相“溝通”,“正如學生自己所報告的,學習具有高度的情感性。它牽扯到對學生的自尊心的極大威脅,尤其是當他們探索新的較難的知識和技能領域的時候。”[7]這時,教師的情感支撐對于學生的學習尤為重要,平時建立的良好的師生交往此刻成為一劑支撐學生學習的良藥?!皩嶋H上,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中介成分的一種共同活動,它的本質是特殊形態(tài)的實踐活動,充滿著人的活生生的情感。正是積極地有導向性質的情感運動,才使教學活動不僅具有傳遞人類民族文化遺產的功能,而且成為培養(yǎng)個性精神的過程?!保?3]從表層看,教學是學生從教師那里吸取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但是從深層來講,教學是一種師生情感的相互交往。當然,我國很多學者研究涉及了教學中的情感話題,他們一致認可情感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是表層和深層的互相作用和轉化塑造了大學課堂。
當今的時代變遷賦予了大學課堂與以往不同的特征。鄭金洲在《教育反哺芻議》一文中提出,“青年文化作為一種新興力量,開始對成人文化產生積極、主動影響,由年輕一代向年長一代進行文化傳遞的‘后喻文化’已成為時代的新特征。這種狀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受教育者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反過來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育者施加影響,向他們傳授青年文化所具有的社會知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這種教育授受關系的反轉,自下而上的教化,可以稱之為教育反哺。”[14]大學課堂是一個大學教師和學生一起“共事”的地方。教師的職責使得教師以一個教育者的形象出現(xiàn),但是他的個性、特點以及情感等與教學活動不可能剝離,均會給自己的教學打上烙印。當學生和教師進行互動時,雙方均會受到對方的影響。尤其在當今網(wǎng)絡盛行的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增多,教師的知識權威面臨著時代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不只是教學方法方面的互動,也是關于教材內容的不同見解的互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達到共同成長。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和教師的“摩擦”中得到長足發(fā)展,而教師的教學能力,當然也包括思維能力等得到錘煉。
課堂上的互動活動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是大學課堂的本真。不論在我國的孔子時代或者是古希臘時代,辨論互動一直是教學的形式之一,甚至是惟一的形式。芝加哥大學有句名言:“明辨之路是爭辯而非順從?!保?5]
我們國家正處于走向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時期,大學教育的責任和使命任重道遠。培養(yǎng)合格的大學生、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最終應落實在高質量的大學課堂教育上。雖然大學課堂只是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小部分,但是它是教育活動得以進行的平臺基點。教師作為一個整體人的教育者形象,通過教學互動活動,學生不但獲得專業(yè)素養(yǎng),也提高了自己的元學習能力,并且為師生的共同成長提供了切入點。人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動物,他需要舒服地融入一個環(huán)境,尋找自己的位置,比如一個大學課堂,所以人性本身呼喚課堂上的交流和互動,這也是教育自身的方法和目的。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張楚廷.大學里,什么是一堂好課[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6-7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陸根書.大學生感知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對其學習方式的影響[J].復旦教育論壇,2010,(4):34-36.
[5][美]Karen E.Johnson.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張應強.大學教師的社會角色及責任與使命[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1):9-11.
[7][美]斯蒂芬·D.布魯克菲爾德.大學教師的技巧——論課堂教學中的方法、信任和回應[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8]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9]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美]佐藤正夫.教學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11]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學(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2]陳旭遠.論交往文化及其教學論意義[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126-129.
[13]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4]鄭金洲.教育反哺芻議[J].教育研究,2008,(5):26-29.
[15]高 靚.諾貝爾獎得主眼中的一流大學[N].中國教育報,2010-10-12(3).
University Classroom Plays a Role in the Growth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I Zhao-xia1,2,LUO Yong3
(1.Insitute of Educatio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1,China;2.The Foreign Langugae School,Chang’an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4,China;3.The Foreign Langugae Department,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n,Shaanxi 710064,China)
The higher education aims to produce the qualified people for our country.Nowadays,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modern time defines the qualified people in a different perspective,which challenges the higher education.As the fro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latform for the teaching activities,university classroom is plays a role in the growth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in the growth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y classroom;the grow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G640
A
1671-6124(2011)06-0065-04
2011-06-12
李早霞(1972-),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長安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