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文
(武夷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民事審判實務中事實推定三題
周玉文
(武夷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民事審判實務中以事實推定認定案件事實是有其正當性基礎的。民事審判實務中事實推定的常見類型有根據常理常情、風俗習慣、經驗法則和邏輯推理四種。民事審判實務中事實推定的正確運用有賴于立法和司法解釋以及案例指導,也離不開通過廣泛宣傳達成的共識以及法官素質的提高。
民事審判;經驗法則;高度蓋然性;事實推定
法院正確審理民事案件,處理民事糾紛,其前提是要弄清案件事實,即所謂“以事實為根據”。對案件事實的認定達到“證據確實充分,案件事實清楚”的程度固然是最好的,但是,受認識能力以及解決糾紛時限的要求,有相當多的案件達不到這個程度,從收集的一部分證據來看,事實的存在明顯大于事實的不存在。例如,原告甲訴稱某日在乙飯店吃飯時,吃到嘴里一個玻璃碎片劃破了口腔內側的黏膜,飯菜沒有吃完即跑到乙飯店門口乘丙的出租車去丁醫(yī)院,花醫(yī)療費300余元并造成精神損害,要求乙飯店賠償醫(yī)療費300元和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0元。本案可以查明的事實是:甲在乙飯店吃飯的事實,甲在乙飯店門口乘丙的出租車去丁醫(yī)院的事實,甲在丁醫(yī)院就醫(yī),醫(yī)生診斷甲口腔內側的黏膜被劃破以及花醫(yī)療費300元是事實。但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甲是在乙飯店吃飯時口腔內側的黏膜被劃破,乙飯店還提出從甲離開乙飯店到甲就醫(yī)的時間長達60分鐘,在這60分鐘時間內,甲也可能是喝飲料或者吃什么東西致口腔內側的黏膜劃破。甲沒有證據證明在這60分鐘時間內吃了什么或者喝了什么,但可以證明在丁醫(yī)院等醫(yī)生等了約40分鐘。在這一案件中,確實無法排除原告甲在離開乙飯店60分鐘時間內因某種原因導致口腔內側的黏膜劃破,但一般人也都會認為原告甲是在乙飯店吃飯時致口腔內側黏膜劃破的情況遠遠大于他在離開乙飯店60分鐘時間內吃喝什么致口腔內側的黏膜劃破的情況。這種借助于既存的事實,通過邏輯推理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認定案件事實的做法即為民事審判實務中的事實推定。
那么,民事審判實務中事實推定的正當性基礎何在?民事審判實務中事實推定有哪些常見類型?民事審判實務中事實推定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搞好民事審判實務中事實推定?本文在此對這三個問題加以討論。
長期以來,在刑事審判和民事審判中都強調實事求是,以事實為根據,強調證據要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不但判決要認定事實清楚,即使民事調解也要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進行,等等。應當說這都沒有錯,但是,民事糾紛中對案件事實的認定總要有一個時間的限制,不可能甚至沒有必要無期限、無止境地認識下去,因為確實有不少“遲來的正義是非正義”的情況;再者,作為個體的當事人,其認識能力即舉證能力總是有限的——成本的限制、時間的限制、認識能力的限制以及認識條件的限制等,而民事糾紛只能是當事人自己去舉證去認識,而不可能動用公權利去認識,即使動用公權利,在有限的時間內去求證一切發(fā)生過的事物也是做不到的。另外,國家也不允許當事人不擇手段地認識下去。這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經指出的:“一方面,人的思維的性質必然被看作是絕對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維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維著的個人中實現的。這個矛盾只有在無限的前進過程中,在至少對我們來說實際上是無止境的人類世界更迭中才能得到解決。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時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按它的個別實現和每次現實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盵1]在民事訴訟案件中,當事人對案件事實的證明是典型的“個別實現”,且受到眾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許多案件要求達到“事實清楚”是不可能的。
雖然查清事實是人們的良好主觀愿望和不懈追求,但在特定情況下又有不可能性。所以,人類在很早就發(fā)現了對事實的推定,即用推定去認識案件事實。例如,在羅馬法時代的《查士丁尼法典》中就規(guī)定“一切主張在未證明之前推定其不存在”,羅馬《十二銅表法》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在市里舉行夜間集會”,若違反這一規(guī)定,即可推定為聚眾叛國。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1349條規(guī)定“推定為法律或法官從已知事實推論未知事實所得出的結果”。[2]到今天為止,世界上無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無論是刑法訴訟還是民事訴訟都采用了事實推定來認定案件事實。我國在民事訴訟中也有以推定認定案件事實的規(guī)定,例如《民事訴訟法》第167條關于公民下落不明滿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宣告死亡的規(guī)定,即是一種推定,這也并不是對下落不明公民的死亡查證屬實的結果,法律規(guī)定的這種情況的出現,只能說是公民死亡的可能性極大,因而推定其死亡,以解決糾紛和可能發(fā)生的糾紛。
綜上所述,推定有其存在的正當性基礎,即客觀情況和人類解決糾紛的實際需要,說到底,是因為對這樣的認定案件事實的方法,人們是可以或者是愿意接受的,例如上例中的甲訴乙在乙飯店吃飯時致口腔內側黏膜劃破的案例。
事實推定通常又稱為運用經驗法則認定案件事實。從法律依據的角度講,運用事實推定是在2002年4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中首次提出來的,但其規(guī)定也僅僅是只言片語,即第9條:“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根據法律規(guī)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另一事實”和第64條關于“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guī)定,遵循法官職業(yè)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并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边@里明確提出了用法律推定和事實推定案件事實的事實認定方法。法律推定在實體法和程序上均有對待,在具體的民事審判實務中也很少發(fā)生分歧,例如,《繼承法》第25條對于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沒有明確表示是否接受和受遺贈這個問題的規(guī)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沒有表示接受繼承的,推定以默示方式表示接受繼承,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兩個月內沒有表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推定默示放棄受遺贈。還有前面提到的《民事訴訟法》第167條的關于公民下落不明到一定期限推定死亡的規(guī)定,都是根據法律規(guī)定的特定事實來推定相關事實,使用起來則比較簡單,一般不會出錯,自然也就引不起什么爭議了。但是,由于法律對事實推定中的“事實”并沒有進行具體限定,而只是籠統(tǒng)地主張從“已知事實”中再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邏輯推理”進行推定,因而什么樣的“已知事實”根據怎么樣的“日常生活經驗”或者“邏輯推理”得出案件事實,往往有較大差別,發(fā)生分歧也是難免的。例如影響全國的2007年南京彭宇案,法官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推定彭宇撞倒了66歲的老太太徐某,該案判決書指出:“根據被告彭宇自認,其是第一個下車之人,從常理分析,其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較大。如果是被告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社會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實經過并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yī)院,然后自行離開,但被告未作此等選擇,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盵3]該案件判決作出后,從媒體報道反映出的情況看,人們大多不認同該案判決對事實的認定。[4]
以一般的常理、情理等事實推定當事人爭議的某種事實存在或者不存在,這是推定的一種類型。上述提到的南京彭宇案即是此種類型。
第二種類型是根據當地風俗習慣或者社會習慣的推定。例如:原告李某與同村姑娘即被告程某經媒人介紹訂婚。在訂婚晚宴上,原告李某經媒人之手,當面給了被告程某6個紅包,算訂婚彩禮。一個月后,被告程某向原告李某提出分手,李某同意分手,但要求程某退還6000元彩禮,程某否認收到了6000元彩禮。原告李某起訴后,一審法院以原告李某證據不足為由,判決駁回了原告李某要求返還6000元彩禮的訴訟請求。原告李某上訴后,二審法院判決支持了李某要求返還6000元彩禮的訴訟請求。二審法院支持的理由是:訂婚儀式上男方給女方紅包是約定俗成的習慣,而本案男方有證據證明給了女方紅包,而近年來彩禮數額也來越高,一般為6000至8000元,有證據證明李某給程某6個紅包,而習慣上紅包內的錢數為整數。因而,根據社會習慣,可以認定李某給程某6個紅包內裝有6000元錢。[4]這里使用的就是“約定俗成的習慣”。
第三種類型是根據人們的經驗法則的推定。例如:原告張某訴曹某欠款糾紛案,原告在租賃經營江蘇省某冷凍廠期間,被告經常來該廠購冰塊,被告出具一張欠條給原告,內容是:“欠冰錢1.800元整”。訴訟中,原告張某認為,欠條上的“1.800元整”是“1,00元整”的誤寫,實際上指被告曹某欠其冰款1800元整。而被告曹某則認為,欠條上的“1.800元整”意思是1.8元,而非1800元。江蘇省某法院認為,被告欠條所寫的1.800元就是1.8元之說不成立,不予采信。判決被告曹某歸還原告張某人民幣1800元。被告上訴后,被上一級人民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承辦法官分析道:本案中,推定“1.800元”是1800元而不是1.8元運用的是兩個日常生活經驗,即生產經營一般不發(fā)生小額書面欠據和會計記賬書寫習慣,根據這兩個日常生活經驗可以推定被告欠款1800元的事實。[5]
第四種類型是根據邏輯推理的推定。例如,在美術界比較有影響的《中華神圣圖》長卷工筆重彩絹畫著作權糾紛一案,武漢市年僅20歲的業(yè)余繪畫愛好者倪冰在1987年9月完成了工筆重彩絹畫《群仙祝壽圖》,后來在朋友的提醒下,于1987年9月26日和朋友夏某一起攜此畫到畫家李騰家中將畫交給李騰,請李騰給其裝裱。1989年元月李騰以個人名義將一幅長60m、高1m的長卷工筆重彩絹畫《中華神圣圖》捐贈給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倪冰看到《中華神圣圖》之后,認為是模仿或者改編自己的《群仙祝壽圖》而來,自己才是《中華神圣圖》的真正作者。于是,倪冰將畫家李騰告上法院,要求法院確認自己是《中華神圣圖》的作者。一個是年僅20歲的業(yè)余繪畫愛好者,一個是有名氣的繪畫大家,到底《中華神圣圖》是被告李騰獨創(chuàng),還是抄襲、剽竊或者改編原告倪冰的《群仙祝壽圖》而來,令一審法官頗費躊躇。一審法官征詢原、被告雙方的意見,雙方都同意現場作畫。但到臨摹時,被告李騰卻又斷然拒絕。而原告倪冰當場花40分鐘時間,畫出了圖中一個畫面,書寫了“福如東海闊,壽比南山高”的字跡進行技術鑒定,經過有關部門鑒定,認為“倪冰繪畫技術嫻熟,風格、人物、造型、手法、運筆與《中華神圣圖》都是一致的”。對聯經與圖中字跡比較,“二者之間書寫水平、字體風格等特征反映一致,單字的搭配比例關系、運筆方向、筆順等個性特征吻合較好,尤其是“福、山、如、壽、南”等字的細微特征更為突出。被告李騰在回答法官問題時說,他畫圖有草稿,是照著草稿描大圖的,問草圖何在?回答說是燒了。因畫家的草圖就是拷貝,拷貝的價值與畫本身的價值可相提并論,一個畫家燒掉自己的拷貝,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最后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當事人雙方雖然都具有創(chuàng)作《中華神圣圖》的能力,但在訴訟期間,被告拒絕當場臨摹作畫,而經過鑒定原告的當場作畫與《中華神圣圖》的運筆、風格等比較一致;而原告回答問題始終如一,言辭懇切,比較符合客觀實際,被告的回答不符合客觀實際。最后判決《中華神圣圖》的著作權歸原告倪冰所有。被告李騰上訴至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后又撤回上訴。至此,《中華神圣圖》糾紛結束。[6]原告愿意現場臨摹且與爭議的畫作在風格、人物、造型、手法、運筆等方面一致,而被告不同意現場臨摹,且回答問題不客觀,故被告的行為表現不符合邏輯,因而法院認定原告是爭議畫作《中華神圣圖》的著作權人。這里法官對案件事實的事實認定采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
民事審判實務中的事實推定,無論是以常理、情理,還是以當地風俗習慣為依據的,人們的經驗法則以及邏輯推理,都是比較容易為一般人所接受的,即在一般人看來是“應當如此”的,所以通稱為“經驗法則”或者是“日常經驗法則”是妥當的。
鑒于目前司法實踐中在運用事實推定方面沒有具體章法,且處在法官“各自為戰(zhàn)”的狀態(tài),筆者認為可以考慮采取以下措施幫助法律工作者尤其是法官正確運用經驗法則認定案件事實。
首先是從立法和司法解釋入手推動民事審判實務中事實推定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從法律依據的角度講,運用事實推定認定案件事實是在2002年4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中首次提出來的(見前所述),但究竟如何正確運用經驗法則來認定案件事實,此后再沒有進一步的規(guī)定,就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發(fā)布的指導性的案例中也沒有關于正確運用經驗法則認定案件的事實案例。而在國外的一些證據法規(guī)中,對某些有常態(tài)存在和發(fā)生可能的事實聯系直接以法律的形式進行規(guī)定,如美國《加州證據法典》第640條規(guī)定:“文書被推定為已真實地注明日期?!钡?40條規(guī)定:“正確寫明地址和發(fā)郵的信件被推定為已在交郵期內收到?!盵7]筆者在代理一起民事案件中就涉及到我方雖然提交了向對方郵寄快遞的存根,證明了向對方郵寄過快遞,但對方不承認曾收到我方快遞,我方也沒有證明自己交郵的快遞對方收到的證據,最后法院認定我方沒有完成通知義務,是違約在先而敗訴。如果法律或者司法解釋上有規(guī)定的話,類似的問題就不會發(fā)生了。
其次是要廣泛宣傳,在運用事實推定上尤其是在某些方面達成共識。最高人民法院的公報如果能對一些正確運用事實推定和不能正確運用事實推定的案例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公布出來,將會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專家學者、資深法官有必要在運用事實推定方面的切身體會和案例進行細致認真的介紹。
第三是法官要多接觸實際,了解所在地區(qū)的風俗習慣。應當說,運用事實推定方法認定案件事實沒有什么高深疑難的問題,只要明白、精通一般事理和法理即可,可以認為是屬于基本知識范疇內容。而恰恰是在基本知識范疇內出現了最多的問題。
筆者認為,如果能注意從立法和司法解釋入手,將比較成熟的事實推定上升到法律推定,例如,將類似于“正確寫明地址和發(fā)郵的信件”被推定為“已在交郵期內收到”變?yōu)榱⒎ɑ蛘呤欠山忉?;將類似于上例中根據當地風俗習慣或者社會習慣給女方訂婚彩禮的事實認定訂婚彩禮的交付和交付的數額;根據人身損害的嚴重程度決定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進而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多少那樣成為法律人的共識,進而對整個社會的事實認定起一個良好的指導作用,那么,運用事實推定認定案件事實一定會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唐福金.應當充分重視推定在勝審理經濟和民事案件中的作用[J].中外法學,1990(2):32-34.
[3]張衛(wèi)平.認識經驗法則[J].清華法學,2008(6):6-24.
[4]丁益均.民俗習慣的司法運用研究[A].審判新視野(第二輯)[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5]周永軍,陸 林.經驗法則推定事實的認定規(guī)則[N].人民法院報,2008-1-4.
[6]王淑蘭,張愛陽.中華神圣圖著作權糾紛二審記實[J].人民司法,1992(8):37-39.
[7]畢玉謙,劉 旭,劉善春.中國證據法草案建議稿及論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張建偉.法官為何應為文化人[N].人民法院報,2011-5-17.
Three Cases of Presumptions of Fact in Civil Trials
ZHOU Yu-wen
(Wuyi College,Wuyishan Fujian,354300)
In civil trials,the use of presumptions of fact can be justified,and the presumptions include presumptions based on common senses,customs,rule of thumb,and logical reasoning.The proper use of presumptions lies on legal and legitimate interpretations,and also lies on consensu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ism of judges.
civil trial;rule of thumb;high probability;presumptions of fact
DF721.3
A
1674-0882(2011)05-0013-04
2011-06-21
周玉文(1957-),男,山東樂陵人,副教授,律師,研究方向:法律基礎與律師實務。
〔編輯 趙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