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的東西多,這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過程。糙成這樣是不能允許的了。我覺得,無論什么時代都應該理直氣壯地抵制糙的東西,打著任何旗號都不可以劣質(zhì)。”
——姜文
《讓子彈飛》前后打磨近3年,投資約1.1億,劇本就改過50多稿。
“從決定改編這個小說,我每天都在寫劇本。復雜而漫長的時間……我不愿用痛苦來形容創(chuàng)作,因為那有點撒嬌,這快樂大于痛苦,要不然你就不干了。我記得的都是快樂。我只做一件事,把不好的拿掉,把不想要的拿掉,留下的那就是了?!?/p>
劇本討論,最多的時候會議室里坐了20多個編劇同行故事的脈絡寫在黑板上,整整寫了5塊大黑板?!皫缀跏敲恳粋€黃四郎和張牧之的爭斗回合都概括成8個字,每一分鐘8個字,寫了大概有120行。120多張紙條,全部貼在黑板上,紙條背面是劇情的詳細展開,隨時可以摘下來補充。
姜文寫劇本有個外號叫“刷漆”,他說一個劇本,永遠不要想一步寫好。不停地在胚胎上一層一層地刷,恨不得每天開機之前還在刷漆。
姜文內(nèi)心有一個關于大片的標準,這標準要用到錢,但叉無關金錢。以膠片長度為例,《讓子彈飛》里有一場精彩的“鴻門宴”,為了拍出圓桌邊三人“三足鼎立”的感覺,他們把攝影棚拆了,搭建環(huán)形軌道,三臺運動的攝影機必須在運動中同時、交替對著三位演員,拍出一場令人窒息的巔峰對決,難度前所未有。影片最后使用掉的55萬尺膠卷中,僅這一場戲就耗掉1/5。
“我專門去國外考察過這事,他們拍戲膠片沒有數(shù),整條整條地拍,沒有像咱們的先劃分鏡頭,人家剪出來那鮮活勁兒,都是拍得多造成的?!苯恼f,“質(zhì)量第一。這才叫大片?!?/p>
“姜文有一種特殊的把現(xiàn)場所有人員調(diào)動起來的能力,主要是靠他的凝聚力和個人魅力。拍《鬼子來了》那會兒,其實特別苦。在潘家口深水庫,周圍什么娛樂都沒有,天天拍夜戲。光太屠殺就拍了好長時間。那個冬天特別冷,我們當時拍地窖戲,真是在地下,天天在地下,整宿凍的。晚上就是擠在炕上輪流瞇一會兒,然后接著拍?!彼膭?chuàng)作伙伴吳凌到現(xiàn)在都懷念那一代電影人單純的、心無旁騖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其實電影好多可以取巧的,就是可以不那么真的,但他全要真的。比如說打耳光,其實都是假借的,那種一閃,聲音也可以用打在手上代替,但他是真打。你聽那個同期聲,全是真聲。演員臉上一條一條的,全打紅了?!眳橇枵f。
如果電影不是有最后的上映期限,也許姜文會永遠改下去,他會一幀一幀地剪,每個1/8秒的鏡頭都不肯含糊,雖然觀眾其實根本看不出任何區(qū)別。這種頂真的創(chuàng)作方式,注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位特別高產(chǎn)的導演。
姜文曾經(jīng)把那些完全不用動腦動心的商業(yè)電影定義為“方便面“電影,“有些電影是把觀眾看出自信來了。就像方便面電影。我的電影是想讓人看出自尊?!彼虢o觀眾端上的,是一壇辣辣的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