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富錦
(上海市青浦區(qū)白鶴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 201711)
研究探索香絲瓜新型栽培技術,對香絲瓜的發(fā)展和規(guī)模生產(chǎn)具有重要意義。香絲瓜為農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優(yōu)先主栽品種,使更多的農民掌握香絲瓜生產(chǎn)技術,有利于指導農民種好香絲瓜,提高香絲瓜的管理技術水平,更有利于大面積推廣。
香絲瓜為葫蘆科,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根系發(fā)達,原產(chǎn)印度,為夏季主要蔬菜品種之一。果實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礦物鹽和抗壞血酸,另外還有胨化酶,能夠幫助人體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是一種優(yōu)質、無公害、人們不可缺少的蔬菜品種之一。夏季為蔬菜供應淡季,但7~8月正是香絲瓜采收旺季,市場需求量大,商品率高,品質好,市場十分暢銷,是高溫季節(jié)食用清涼、保健消暑的潔凈商品蔬菜,深受市民歡迎。
早在20世紀90年代,香絲瓜已在白鶴地區(qū)種植,其發(fā)展速度較快。剛引進時,農民在雜邊地和宅前屋后種植,經(jīng)過品種不斷改良、精選,再通過提純復壯,性狀基本穩(wěn)定,被農戶稱為白鶴香絲瓜,現(xiàn)已大面積種植。從香絲瓜種植情況和市場需求情況分析,市場前景廣闊。為此,白鶴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科技人員以高產(chǎn)、早熟、穩(wěn)產(chǎn)、延長供應期等綜合技術研究為目的,掌握香絲瓜栽培要點,改變粗放型管理辦法,采用新型栽培技術方式,使香絲瓜達到特早熟、早熟、高產(chǎn)、鮮嫩、優(yōu)質的要求,以提高商品質量,增加經(jīng)濟收入。同時,探索立體型栽培技術,套種、插種,前茬后茬合理搭配、多品種作物生產(chǎn)等多種生產(chǎn)栽培模式。
香絲瓜根系發(fā)達,主根入土可達100cm以上,且根的再生能力強;莖節(jié)易生不定根,主蔓較長,可達4~8m,長的可達10m以上;各節(jié)腋芽都能生側蔓,側蔓還能生出副蔓;雌雄同株異花,花冠黃色,雄花如總狀花序,異花授粉結實;雌果皮綠色,粗糙并有綠色斑點。
香絲瓜屬于短日照植物,因其果肉有香味,故稱之為香絲瓜。在長光照下雄花與雌花著生節(jié)位提高,發(fā)育慢,短日照則發(fā)育快。香絲瓜耐潮濕,在雨季即使受到一些雨澇或水淹,過后仍能正常生長。因其根系發(fā)達,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但在干旱環(huán)境下果實纖維多、易老化,食用品質下降。
香絲瓜適應性廣,可利用雜邊地、屋前屋后宅基地、灘涂地種植,但在深厚肥沃的土地上生長更好。
要使香絲瓜特早熟,必須提前播種。一般在上年12月底~1月上旬播種,由于此時氣溫在-5~-1℃,香絲瓜出苗十分困難,必須采用電加溫線育苗。利用800~1000W 電加溫線,間隔 15~20cm,一般每苗床用1~3根,約200~300m。采用溫床育苗種子發(fā)芽快、出苗齊,但要控制好溫度,防止秧苗徒長。出苗后做到勤管、勤換氣,看氣候勤煉苗,提高成活率。秧苗有3~4片真葉時即可定植,定植后做好防凍保溫工作,栽培技術與雙膜覆蓋栽培相同。
采用雙膜覆蓋栽培技術,香絲瓜播種后出苗早,移栽后發(fā)棵早,生長快。育苗時必須采用地膜覆蓋,加小環(huán)棚覆蓋天膜,播種后不揭膜,7~10d即可出苗,15d左右齊苗,待出苗后換氣,防止秧苗徒長。幼苗有2~3片真葉時,可移入大田定植。苗期保持白天溫度25~30℃,夜間 18~20℃,不得低于 15℃,10℃以下香絲瓜苗生長受到抑制。香絲瓜苗期一般不澆水,以保溫為主,后期加強煉苗。一般在4月上旬定植大田,這時氣溫低,不利于香絲瓜生殖生長。定植大田必須采用雙膜覆蓋,定植前覆蓋好lm寬地膜,再移栽香絲瓜秧苗,然后覆蓋天膜保溫1周不揭膜、不通風。香絲瓜秧苗成活后白天兩頭通風換氣,夜間蓋好膜進行保溫。開花結果后需肥、需水量大,每隔7~10d可施1次肥,開始結果要加大施肥量,進入采收期后要經(jīng)常追肥,一般采收1批,施肥1次。
香絲瓜在空間結果,只要茬口合理、棚架下面可插種、套種其他種類作物。也可增加農民收入、防止發(fā)生草害及充分利用肥沃土地。由于香絲瓜抗病力強,管理方便,茬口布局搭配十分便利。據(jù)試驗,前茬可種植花菜、矮刀豆、土豆、芹菜,米莧等作物。4月上旬~5月下旬搭架建棚,上面是香絲瓜,地面種植矮刀豆、土豆、米莧等作物;后茬種植大白菜、卷心菜、蘿卜、芹菜、青菜等作物。種植香絲瓜茬口地,一年四季常綠,無白地現(xiàn)象,季季有,月月綠,天天收,土地利用率相當高,稱得上立體型栽培法,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提高了土地產(chǎn)出率。
3.1.1 準備苗床 苗床澆足底水,隔1夜,濕度達到手捏成團、手松即散即可平整苗床、翻耕床土,用少量過磷酸鈣濕翻淺耕,再在苗床上面撒施少量稻草灰。苗床中間營養(yǎng)土必須肥沃,富含有機質,土質疏松,有良好的物理性狀,才能有利于香絲瓜幼苗生長發(fā)育。一般采用充分腐熟優(yōu)質有機肥30%,肥田土70%配制營養(yǎng)土。育苗時,用營養(yǎng)缽機打營養(yǎng)缽于苗床上。
3.1.2 種子處理 為促進種子發(fā)芽和殺死種子所帶的病毒和病菌,需進行種子消毒和浸種處理。將種子置于 50~55℃溫水中浸燙 10~15min,可殺死病菌,又有利于促進種子吸收水分,膨脹早發(fā)芽。熱水處理時,要不斷攪拌種子,使之受熱均勻,然后在常溫下再浸種6~10h。在浸種后或浸種過程中,可用0.1%高錳酸鉀浸泡種子30~60min進行消毒。將處理好的種子進行催芽,可采用恒溫催芽、體溫催芽、燈泡加熱催芽等方法。催芽期間白天溫度保持在25~30℃,一般催芽2~3d即可。
3.1.3 播 種 早春香絲瓜播種期為2月中旬,在保護地內采用營養(yǎng)缽直接點播,每缽1粒,將發(fā)芽的種子放在營養(yǎng)缽中間,芽端向下,播后澆水,覆細土厚1cm,再用地膜蓋好,搭建環(huán)竹棚,覆蓋環(huán)棚薄膜,保濕保溫。在正常氣候情況下,保持白天溫度25℃、夜間 10~15℃(環(huán)棚內),7~10d 即可出苗,15d 左右即可齊苗。待幼苗有2~3片真葉時,即可定植大田。
3.1.4 苗期管理 要注意調控溫度,水分和光照。在幼苗出土時要注意溫度變化,管理目標是促進幼苗下胚軸加粗生長及根系迅速發(fā)展。此時白天溫度保持在 23~28℃、夜間 12~15℃,加大晝夜溫差,促進幼苗健壯成長,防止徒長。子葉平展后,要以促進真葉生長和培育壯苗為目標,苗床白天和夜間氣溫控制在略高于幼苗出土期間的溫度;水分以滿足出苗和幼苗前期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育苗期間盡量少澆水甚至不澆水,育苗中后期隨溫度的升高,水分蒸發(fā)量加大??蛇x擇溫度較高的晴天,上午用噴壺噴水。光照對培育壯苗有促進作用,出苗期應盡可能使苗床多接受陽光,覆蓋物早揭晚蓋以提高苗床地溫。育苗期間光照充足,有利于培育壯苗。由于定植后環(huán)境條件與育苗的環(huán)境條件有較大差異,為提高幼苗對定植后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有利于緩苗和生長,定植前應進行煉苗。定植前10~15d,逐漸加大放風量,白天溫度控制在22~28℃,最后使苗床溫度、濕度等條件與定植時的環(huán)境條件完全一致。煉苗要逐漸進行,逐漸降溫,防止幼苗受凍。
移栽前深耕翻地,施足基肥。一般每667m2施有機肥2000kg、復合肥40kg、碳銨15kg作基肥。筑深溝高畦,畦寬1.0~1.2m、溝寬35cm,有利于排灌,并覆蓋寬1m地膜。
一般在4月上旬定植,每畦種1行,行距3.5~4.0m、株距60cm,667m2栽400~450株。邊定植邊澆水,以后視土壤與天氣情況再澆緩苗水,然后搭建小環(huán)棚,覆蓋薄膜保溫,保持棚內白天溫度22~28℃。無高溫天氣,1周內無需揭膜通風。成活后,白天兩頭通風換氣,晚上蓋好保溫,促進生長;當香絲瓜有5~6片真葉、蔓已抽出30cm左右,白天溫度控制在25℃以下,必須大量通風換氣,掀起行距中間及兩頭天膜,防止燒苗。
一般4月下旬揭膜,5月上旬搭架。當香絲瓜長到30cm高時,用毛竹或水泥樁,間距4m,用粗鉛絲連接搭成2.5m高平棚,用稻草繩和布條巾扎成30cm見方的網(wǎng)狀型,使香絲瓜蔓在棚架上引蔓。棚架一定要搭牢固,防止臺風吹倒,并有利于結瓜受壓,使不同植株的蔓莖分布均勻,同時摘除側枝。
香絲瓜主要側蔓均能不斷開花結果,為了提高香絲瓜的產(chǎn)量和質量,要及時整枝打杈,摘除側枝,使養(yǎng)分集中供應正常發(fā)育的花果。一般摘除主蔓上的側蔓 (在爬到棚架上部之間或第1摘除雌花出現(xiàn)以前的側蔓),把莖蔓過密處的側枝、弱枝、重疊或染病的側枝摘除,打去多余雄花(小花蕾時及時摘除)以減少養(yǎng)分消耗,但須留一部分雄花供授粉用。進入結果盛期,枝葉繁茂,影響通風透光,易發(fā)生病害,造成落花、落果,應及時摘除側枝、老葉、黃葉、病葉以及畸形果和發(fā)育不良的僵果;坐果過多應疏去弱小的幼瓜,選留生長健壯的幼瓜;對平躺在架子上或夾在兩物中間幼果,進行理瓜,使之垂掛在棚內。為防止瓜彎曲,可用0.1~0.15kg重的物件吊瓜2~3d,使瓜直挺,提高其商品性。
香絲瓜生長期長,莖葉生長量大,根深葉茂,花果多,特別在開花結果后,發(fā)棵與結果齊頭并進,因此,生長結果期還應經(jīng)常追肥,才能滿足植株莖葉生長和坐果需要。追肥要前輕后重,做好前期發(fā)棵不瘋長,中期穩(wěn)得住,后期不早衰,要求抽蔓后追肥1次。在結果盛期為營養(yǎng)需求高峰期,追施重肥是保證豐收的關鍵,一般每隔10d追肥1次。香絲瓜對水分要求較高,除生長期為促進發(fā)棵不宜過濕外,在生長中后期若遇干旱水分少的情況下,應7d左右澆1次水,以經(jīng)常保持土壤濕潤,滿足發(fā)棵和結果的需要。
香絲瓜生長期間莖蔓生長旺盛,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病蟲害較少,但因氣候異常,有時會發(fā)生病害,要注意防治。香絲瓜病蟲害發(fā)生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改變,苗期主要以防治地老虎為主,可用敵百蟲防治;在干旱時易發(fā)生紅蜘蛛,可用克螨特、農地樂防治。香絲瓜病害主要有褐斑病、炭疽病、蔓枯病等,可用代森鋅、多菌靈、百菌清等防治。
香絲瓜采收期除與品種有關外,與播種期的早晚、栽培溫度、管理技術也有很大關系。香絲瓜從種植到開始采收需40~50d。一般在2月下旬播種,4月下旬初見雄花,5月上旬見雌花,5月中旬開始采收,6月中旬~8月為采收盛期,9月中旬后生長緩慢。如遇臺風侵襲,氣溫降低,莖葉生長受阻,仍可采收到霜降,但其產(chǎn)量低、品質下降。香絲瓜以嫩瓜供食用,采收的標準以果實肉纖維尚未硬化,嫩瓜大小適中,果梗光滑,茸毛減少,瓜皮顏色為深綠色,用手摸果皮有柔軟感即可采收。如采收過遲,則纖維硬化,子粒變硬,影響食用。從雌花開花到采收嫩果需10~12d。氣溫高,肥水不足時,果皮易老,宜適當早采收;氣溫適宜,肥水充足,可適當延遲采收。香絲瓜連續(xù)結果性強,盛果期果實生長較快,可每隔1~2d采收1次,采收時間宜在早晨進行。采收時用剪刀從果柄莖部(留2cm)處剪斷,不能強行揪摘,剪下的果實要輕放輕拿,堆放整齊,防止在運輸過程中壓傷折斷瓜條,影響品質。香絲瓜每667m2產(chǎn)量可達4000kg以上,667m2產(chǎn)值5000元以上(包括前后在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