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華
(蘇州大學(xué)政治與公共管理學(xué)院,江蘇蘇州215123)
知其白守其黑:老莊道家思想的本真性
韓麗華
(蘇州大學(xué)政治與公共管理學(xué)院,江蘇蘇州215123)
老子莊子向道而思返樸歸真的本真性、反其道而行之知其白守其黑的辯證性、齊萬物齊是非的相對性思想,在于顯示一種無為無欲、大智若愚的超脫境界。這種超然世外的出世主義情懷可以使人們拋棄塵世物欲的誘惑,避免紛爭與浮躁,過一種無欲、清凈的生活。這對于受累于塵俗中茫然無助的人們有著很深的啟示作用。
本真;返樸歸真;辯證性;齊同性;相對性
老子莊子道家思想具有向道而思、道通為一、返樸歸真,萬物一體的整體性和本真性,這種本真性思想啟示人們拋棄物欲牽累,尋求純凈心靈的凈土。老莊道家思想具有反其道而行、損之又損、知其白而守其黑的相反相成的對待性、辯證性,這種對待性思想啟示人們辯證地、全面地考慮問題,避免走向片面化。老莊道家思想具有齊萬物、齊是非、齊生死的齊同性、相對性。這種齊同合一的相對性啟示人們看透世俗的虛幻,避免紛爭與浮躁,過清凈的生活,有助于人格修養(yǎng)和世風(fēng)凈化。
“道”的概念,起源于先秦道家學(xué)派,為道家獨有的概念。雖然宋明儒家也有“道”的說法,那種儒家之“道”與《周易》的宇宙論相關(guān),后來演化為純粹的道德之“道”。道家的道,不同于儒家倫理之“道”,首先表現(xiàn)為老子之道。道,是一種先于天地萬物的混沌之物,無形無相,似有似無,縹緲依稀。道,是天地萬物的總根源和總規(guī)律,為天地萬物之母。老子、莊子的“道”觀表現(xiàn)為向道而思,認為“道通為一”,視宇宙總根源的“道”為整體性和循環(huán)性的運行規(guī)律。向道而思,天然本真,順應(yīng)本然之性,返樸歸真,與道合為一體。
老子最先把“道”作為重要概念明確提出,并對其加以描述和總結(jié)?!独献印肥灼闾岢觥暗馈?。老子把道視為非常道、非常名的不可名狀的玄虛之物。道常無而常有,玄而又玄,為神妙的東西?!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第一章)①本文所引古典文獻均出自中華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1954年版)和《十三經(jīng)注疏》(1980年版),為簡便起見,本文不再一一標注頁碼,只在每條文獻的后面括號內(nèi)寫明所屬章節(jié)。老子還把“道”描述為先天地而生、獨立不改、為天下母、循環(huán)往復(fù)而不停歇的東西。在道、天、地、人四者中,人居其一,道為宇宙之本?!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這種先天地生、寂寥獨立、循環(huán)不息的東西為宇宙中之最大。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宇宙中的人、地、天依次效法,三者最終要歸于道,道最終還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
道如此玄妙,它到底是什么形象的呢?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無形無相、不可名狀的混沌之物。“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fù)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老子》第十四章)老子對說“道”是無形無相的“玄之又玄”之物。這種“玄之又玄”又如何體會?老子這樣描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道”是唯恍唯惚而又窈兮冥兮的,恍惚中有像有物,窈明中有精氣存在?!暗馈迸c“樸”相通,道無名無形,宰制天下。樸雖小,但無敵于天下。故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第三十二章)道之樸足以使天下萬物臣服。
“道”如此玄妙,它對宇宙萬物有哪些作用呢?老子把“道”描述為衣養(yǎng)萬物但又不居功自傲的“大道”。萬物依它而生,但它不以此自居,因無欲而可說其小,因萬物歸順而可說其大。因其不自以為大,故能成其大。“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章)
“道”既然是宇宙萬物的主宰,則道與宇宙萬物之間的生成關(guān)系遵循怎樣的規(guī)律?與《周易》中宇宙的生成圖式類似,道與萬物的生成演化遵循整體性和循環(huán)性之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的生成歸結(jié)于道。道生成萬物,并蓄養(yǎng)萬物。道生養(yǎng)萬物但不自恃有功?!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養(yǎng)萬物,萬物遵道而生,一切隨順自然。道的玄妙隱匿性稱為“玄德”,意為玄妙之德?!豆茏印ば男g(shù)》中講到:“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边@表明作為宇宙萬物總根源的“道”是至大又至小。它包攬一切而又歸根于玄妙的“無”。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另對“道”也有其獨特的認識。他與老子對道的直接描述有所不同,他以對比突出道的悠遠和神秘。“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大宗師》)莊子心目中的“道”與老子相似,但又有其獨特性:道有情有信而無為無形,不可觸及,自本自根,先于天地而生,長于上古,雖然它存在久長,但并不為老。莊子認為道是廣大幽深的,既大有小,含存萬物?!胺虻烙诖蟛唤K,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乎其不可測也”。(《莊子·天道》)
向道而思,順應(yīng)本然之性,則回歸虛靜、恬淡、素樸的本真之性?!胺蛱撿o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莊子·天道》)道之本然之性,在于恬淡寂寞、虛無無為:“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也”。(《莊子·刻意》)
莊子把天道與人道對比。天道無為而尊貴,人道有為且有牽累。天道為主尊,人道為從屬。人道的牽累與天道的自然無為無可相比。“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莊子·在宥》)老莊道家心目中的“道”為整體性的,天地、萬物與道合為一體,天人合一。“泛愛萬物,天地一體”。(《莊子·天下》)道處于高遠幽深之處,可以總攬俯視天下:“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老子》第六十章)道總括了宇宙萬物的一切法則:“道者萬物之奧”。(《老子》第六十二章)
以老莊之道家眼光,道作為宇宙萬物之總根源和總規(guī)律,具有整體性和循環(huán)性,道通為一。以道之眼光看世界,萬物以道之規(guī)律運行,返樸歸真,循環(huán)往復(fù)。道家向道而思的高遠眼光給予世人無限的啟示。向道而思,返樸歸真,以道的至高之大境界看人世間萬事萬物,“一覽眾山小”。道通為一,以整體性實現(xiàn)著對萬物的生成和滋養(yǎng),以循環(huán)性實現(xiàn)著向道的復(fù)歸。這種與道為一的寬廣眼光使人能夠從全局和整體出發(fā)看待一切事物,防止以偏概全的偏頗。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為老子的至理名言。這句話含有深刻的辯證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zhuǎn)化?!拔飰褎t老”、“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些古訓(xùn)中蘊含著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想,值得人們深思。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發(fā)展趨勢是變異。儒家的《周易》尤其體現(xiàn)了變異觀念。從總體上來看,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是會復(fù)歸的:“無往不復(fù),天地際也”。(《易傳·象上傳》)《易傳·彖下傳》云:“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币磺惺挛锏陌l(fā)展變化都遵循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向其對立面復(fù)歸,往復(fù)不息。
先秦道家學(xué)派尤其注重“物極必反”的辯證法,為了取得有為的結(jié)果,則處以無為的態(tài)度。無欲、虛靜使人處于表面上的柔弱狀態(tài),在其柔弱的背后蘊藏著堅強和有為。此因“無為則無不為”,“柔弱勝剛強”。所以道家的老子、莊子都重?zé)o為、虛靜、無欲、柔弱等隱性的處世之道。而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生活觀表現(xiàn)為損而不益、隱而不露、避其鋒芒,以隱秘潛在的方式行事。因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第四十章)事物都是循環(huán)往復(fù)的,最終歸于其根?!叭f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fù)命,復(fù)命曰?!?。(《老子》第十六章)萬物脫離外界的喧囂,守靜而歸根,歸根為復(fù)命,為常則。
老子尤其注重持守事物的柔性面和隱匿面,因為它是事物另一面的反動,以柔性無為的方式處世則會達到剛性的無不為的結(jié)果。所以,“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為上策?!爸湫?,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於樸”。(《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可使事物復(fù)歸于原始的嬰兒狀態(tài);“知其白、守其黑”可使事物復(fù)歸于無極狀態(tài);“知其榮、守其辱”可使事物復(fù)歸于樸的狀態(tài)。嬰兒狀態(tài)、無極狀態(tài)、樸的狀態(tài)都是宇宙事物的原始本真狀態(tài),而這種原始本真狀態(tài)與道合一,則潛力巨大。因為“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老子》第六十章)
莊子認為不強求、不為外物所動的虛靜為真正的有智之人的態(tài)度?!爸髠湔?,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莊子·徐無鬼》)不為外物、情所動,心靈寧靜安祥,順事而處,避免了強取和爭執(zhí),這樣心靈釋去了重負,不為物牽,與物不傷,這稱為“懸解”。莊子言:“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莊子·養(yǎng)生主》)不去追逐外欲,不被物欲所累,無思無慮,則達超脫輕松之境?!肮薀o天災(zāi),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zé)。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莊子·刻意》)
因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皆遵循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所以若想達到想要的結(jié)果,則反向而行之。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第四十章)柔弱可以勝過剛強,因以辯證法看待,至柔則是至剛。如水,無所不敵。由此看來,事物的“損”則是向“益”的轉(zhuǎn)化。孟子講擴充善性,推己及人,并使之與天合一。《周易》主損益兼行:“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而老子主張“損”。道家的老子明確提出損與益的關(guān)系問題。老子有言:“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老子》第四十二章)事物的損和益都是相對而言,萬事不可強求。老子注重“損”,認為為學(xué)愈多,道損愈多。損得過多,則空疏無為,無為則無不為。所以關(guān)注于世俗之學(xué)并非明智之舉,此是對“道”的損。不過,損得多了,則無所作為,會走向其反面,無為而有為。所以損與益都是相對而言。老子說:“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陸九淵的“剝落物欲”也是主張“損”欲以求得道。朱熹也是主張逐日減落人欲,以求得天理。
莊子認為水小無以載大舟、風(fēng)小則無以負大翼。這樣的對比同樣適用于心靈修養(yǎng)。心境狹小好比小舟和小風(fēng),狹小的心靈無以體會超然物外的逍遙?!扒曳蛩e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fēng)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逍遙游》)一切在順應(yīng)天理之中,所以不應(yīng)強為之?!肮试?,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后應(yīng),迫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莊子·刻意》)天道在相輔相成,一切要循天理而行。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作為老子的至理名言,也是以辯證的眼光對宇宙運行規(guī)律的正確總結(jié)。老子、莊子以辯證法看待世界,重損、重隱性的虛靜柔弱,隱而不露,知其顯而守其隱,知其白守其黑,因無為而無不為??此迫崛醯臇|西實則剛強。陽光下的明媚蘊含著黑暗,蒼茫中隱晦蘊含著生機。對立的雙方處于不確定的地位,預(yù)示著轉(zhuǎn)化。老子、莊子的隱性之道告訴人們避免鋒芒畢露和樹大招風(fēng),在隱匿處蓄積力量,實現(xiàn)反向轉(zhuǎn)換的契機。
老莊道家思想在認識論上具有很強的相對主義傾向,具有不確定性、人為性、主觀性。老子、莊子道家思想的對待性、相對性、齊同性、整體論、循環(huán)性為道家學(xué)派的特色。儒家也講對待性,《周易》中的對待性思想尤有特色?!兑捉?jīng)·泰卦》中講“無平不陂,無往不復(fù)”,這就是對待統(tǒng)一的思想。老子的道不僅表現(xiàn)為整體性和循環(huán)性、對待性,還具有相對性。莊子的“道通為一”、“萬物齊一”、“齊是非”也表現(xiàn)為整體性和相對性。而這種相對性正是老莊思想不牽累于塵俗分別與執(zhí)著的本真性的體現(xiàn)。分別心與執(zhí)著心使人們糾纏于俗世瑣事而負重累累。而老莊思想的齊同性與相對性啟示人們淡然于塵世紛擾,始終保持平常心、清凈心。
老子之道以對待性和相對性為其特色。善惡、有無、長短、高下等都是相對而言的,彼此互相依賴、相輔相成。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第二章)堅強和柔弱是相對而言的,堅強者可以現(xiàn)柔弱相,柔弱者可以堅強。表面的強大者實則處下,而表面的柔弱者實則處上,柔弱勝剛強?!叭酥踩崛?,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第七十六章)堅強、柔弱都是相對而言,外表看似強大者實則柔弱,表面看起來柔弱者實則堅強無比。
曲與枉、洼與盈、敝與新都是相對而言,對立的雙方會顯現(xiàn)出反方的功用。不自夸的人反而有功、不爭的人反而莫能與之相爭,這就是對待性。老子言:“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二十二章)對立面的相互依存尤其表現(xiàn)為禍福的相互轉(zhuǎn)化?!暗溬?,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謎,其日固久”。(《老子》第五十八章)禍福并非絕對的壞與好,“否極泰來”,禍與福都是暫時的、相對的,可以依條件而轉(zhuǎn)化,沒有絕對不變的禍和福。
莊子也很注重事物的對立性。他往往把具有絕對差別的事物加以對比,以體現(xiàn)它們之間的差別性?!靶≈患按笾∧瓴患按竽?。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莊子·逍遙游》)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他們之間都存在差別,莊子認為動植物的短壽與長壽存在很大差別。莊子強調(diào)事物之間差別,目的是為了鏟平它們之間的差別。如:“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莊子·齊是非》)天下之大使泰山顯為小,彭祖的長壽與天地的長壽無以相比。所以一切都是相對而言,一切因相對性而沒有差別。這樣,莊子眼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了差別而齊同為一。這如佛教所強調(diào)的“勿執(zhí)著、勿分別”,意在隨緣對待一切事物,不起分別、執(zhí)著心,不為外物的顯像所動心,一切皆是心的顯現(xiàn),一切惟心所現(xiàn)。能做到這樣,就可以保持心靈的本真、樸素狀態(tài),不追逐外物。
東周時代的名辯家惠施具有“合同異”的相對主義思想?;菔┯兄摹皻v物十事”的相對主義認識論。如:“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薄盁o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疤炫c地卑,山與澤平”?!叭辗街蟹巾?,物方生方死”?!按笸c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敖袢者m越而昔來”?!胺簮廴f物,天地一體也”。在惠施眼里,大小、厚薄、天地、山澤、時間、空間、生死、同異、有窮無窮、來去等概念都是相對的,歸根結(jié)底在于“萬物畢同畢異”,在于萬物、天地一體。惠施這種相對主義認識論與莊子的相對主義比較相似。與此相反,公孫龍“離間白”的絕對主義認識論具有很強的名辯性,但走向了苛求確定性的絕對主義。相對主義認識論有助于人們化解是非和糾紛,有助于人們修身養(yǎng)性,但它將相對主義絕對化,不利于人們認識事物的確定性和精確性。不過這種齊是非的相對性可以啟示人們以淡泊、清凈的眼光保持心靈的不動心狀態(tài),不為外物所牽累。
莊子思想中不僅包含對待性,更將這種對待性相對化,抹平一切是非善惡,消除萬物的差別,一切都相對化,成為齊是非、齊萬物,甚至連生死也相對化而齊生死。莊子說:“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莊子·齊物論》)莊子把是非、彼此、生死都相對化,掃除了這些對立面之間的差別,成為齊同為一的無差別的存在。“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道通為一”。(《莊子·齊是非》)莊子不僅抹平了事物的區(qū)別與是非定論,而且否定事物之間的根本差別,使之為無差別的一體。
莊子的齊萬物、齊生死、齊是非消除了事物之間的差異性,使一切趨同為一。這種齊物論取消事物之差別突顯事物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這種絕對主義的相對論把相對性絕對化,導(dǎo)致了事物間差異的取消,則弱化了認識的作用和人的主觀能動性,成為取消認識的不可知論。但是,莊子相對主義思想的積極意義是主要的?!暗劳橐弧钡凝R物論強調(diào)一種回歸事物分判之前的原始的“道”,避免俗世之累,尋求一種絕對精神的超脫和本真的生活態(tài)度。與此類似,佛教強調(diào)世間一切皆虛幻,五蘊皆空,以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中觀法觀世間萬事萬物。以中道觀諸法,則諸法皆空。萬法皆空,則世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諸相皆非相,而惟諸法實相。一切都不要以分別、執(zhí)著心對待。同理,莊子的齊物論,弱化了事物之間的區(qū)別,淡化了人對事物的分別執(zhí)著,凸顯了一種本真之道的眼光。
莊子向道而思、返樸歸真的本真性、反其道而行之、知其白守其黑的辯證性、齊同萬物、齊是非的相對性思想在于強調(diào)一種無為無欲大智若愚的超脫境界。這種超然世外的出世主義情懷可以使人們拋棄塵世物欲的誘惑,避免紛爭與浮躁,過一種無欲、清凈的生活。這對于受累于塵俗中茫然無助的人們有著很深的啟示作用,有助于人們淡泊名利的人格修養(yǎng)和社會風(fēng)氣的凈化。
Know the White and Keep the Black:Authenticity of Lao Zi and Zhuang Zi’s Taoism Thought
Han Lihua
(Facult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Lao Zi and Zhuang Zi’s authenticity of grasping the truth of Taoism and returning to innocence,dialectics of doing the opposite,knowing the white yet keeping the black,relativity of homogeneity of all things and homogeneity of the right and the wrong,lies in demonstrating detached state of inaction and no desire and wisdom as fools.The aloof outside world doctrine feelings can lead people to abandon temptation of the earth material desire,avoid disputes and being impetuous and keep quiet and no appetite lives.This has profound revelation effect on people who are dazed and helpless due to implicating secular lives.
authenticity;returning to innocence;dialectics;identical feature;relativity
D223
A
1672-0040(2011)05-0035-05
2011-06-28
韓麗華(1971—),女,山東鄒平人,蘇州大學(xué)政治與公共管理學(xué)院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哲學(xué)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研究。
(責(zé)任編輯 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