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志偉
(麗水學院 社科系,浙江 麗水 323000)
新時期青年團員在村級選舉中的政治參與心理研究
——基于浙江省麗水市的調查與分析
龔志偉
(麗水學院 社科系,浙江 麗水 323000)
基于一定區(qū)域范圍內的調查表明,新時期農村青年團員對村級選舉政治參與的認知水平總體較高,公民主體意識初步增強,但民主法制意識相對欠缺,團員意識也比較薄弱,團員的政治特征隱性淡化;絕大多數(shù)的農村青年團員對村級選舉有著較強的政治參與情感和比較積極的參與態(tài)度,對現(xiàn)有村級選舉制度持有較高的認同感,但部分青年團員潛在的政治冷漠值得關注;新時期青年團員的政治參與動機已逐步超越了傳統(tǒng)的局限,地緣與血緣因素正在讓位于經濟因素,動機趨向理性。進一步優(yōu)化農村青年團員的政治參與心理,從長遠來看,繼續(xù)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經濟,使青年團員獲得經濟上的相對自由,是其根本。就當前而言,必須健全村級選舉的法律和制度,逐步實行青年委員的專職專選,為其提供制度環(huán)境;加強農村選舉文化建設,為其提供精神支撐;強化基層團組織建設,為其提供組織保障。
農村青年團員;村級選舉;政治參與心理;調查研究
在現(xiàn)代政治學研究中,政治參與是公民社會歸屬、合作與責任的反映,它常常被看作是個心理學問題,而其結果則具有極為廣泛的政治和社會意義。所謂政治參與是指公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合法途徑影響公共政策以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為。而政治心理一般是指社會成員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對社會政治關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為、政治體系和政治現(xiàn)象等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的一種自發(fā)的心理反映,表現(xiàn)為人們對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認識、情感、態(tài)度、情緒、興趣、愿望和信念等,構成了人們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1](p309)據此,本研究把青年團員的政治參與心理界定為青年團員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對政治參與這一特定政治行為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愿望和信念等,具體探討青年團員對參與村級換屆選舉的認知、情感和動機等。其選題意義在于兩個方面。
就理論意義而言,村民自治自實施以來,已經成為億萬農民的民主實踐。農民工、婦女等不同群體對村民自治的參與及其影響因素,是村治經驗研究中成果最為豐富的一個領域,構成了已有文獻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對于農村另一先進群體即青年團員在村民自治中的參與及其參與心理的研究卻非常有限。我們分別以“團員”、“村級選舉”、“村民自治”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1987年-2010年)、萬方數(shù)據資源等大型電子書庫中進行文獻檢索,均未找到相關研究論著。而據共青團中央統(tǒng)計,截至2007年,全國共有青年團員7543.9萬名,農村團員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顯然,這么龐大的一個群體在村治研究中的缺位,不能不說是一種不足。我們的研究試圖拋磚引玉,進一步拓展村治研究的視野。從實踐意義來講,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統(tǒng)一部署,2011年將完成全省的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這是全省農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那么,在這樣重大的政治活動中,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青年團員是否愿意參與村級選舉、其政治參與的心理又呈現(xiàn)怎樣的特點?本文嘗試運用基于區(qū)域性調查的數(shù)據,對此加以考察和分析,以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農村青年團員的政治特征及村民自治運作的政治生態(tài),并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根據我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只有到了18周歲,才能進行選舉等更廣泛的政治參與。因此,本文的調查研究對象為浙江省麗水市境內年齡在18-28周歲的農村青年團員。麗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2009年全市人均GDP為3443美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703元,在浙江屬于欠發(fā)達地區(qū)。全市共有團員125606人,其中農村團員39301人。2010年8月至12月,我們在得到共青團麗水市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和共青團各縣委的全面配合下,對全市3418個行政村中136個行政村的1283位團員青年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的行政村包括城中村20個,占14.7%,鄉(xiāng)鎮(zhèn)村116個,占85.3%。調查員由本科學生和部分鄉(xiāng)鎮(zhèn)團干組成??紤]到調查對象多且地域較分散,所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在問卷設計中,我們選擇了以村委會選舉為主考察青年團員的政治參與。因為選舉雖不是考察政治參與的唯一形式,卻是一個重要形式。而且村委會選舉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關鍵,也是村民行使民主權利的最重要形式。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283份,回收有效問卷1263份,有效率為98.4%。
調查樣本的情況如下:從性別分布來看,男性樣本占58.3%,女性占41.7%;在年齡分布上,18歲-28歲的青年團員依次占樣本的4%、3.8%、5.9%、6.4%、5.8%、8.8%、12.1%、11.2%、15%、12%、15%;在文化程度方面,大學及大學以上者占樣本的19.8%,高中占47.8%,初中占28.4%,小學占4%,不識字或其他占0%;從職業(yè)分布來看,企業(yè)單位占10.9%,自己做生意占25.1%,打零工占42.4%,學生占7.3%,其他占14.1%;收入分布方面,年收入水平1萬元以下者占23.4%,1-2萬元者占26.7%,2-3萬元者占24.6%,3萬元以上者占18%,暫無收入者占7.3%。另外,我們在問卷中還設計了一道有關被調查者對自我“人緣及影響力”的評價問題。這主要因為考慮到在中國這個熟人社會里,個人的人緣及社會影響力可能會影響到其政治參與的心理和行為。那些自認為在鄉(xiāng)村局域范圍內有著較大影響力的人,往往會對選舉持更積極的心態(tài)。其調查結果分布比例為:自我評價人緣及社會影響力較大者占14%,一般者占70.4%,認為自己沒什么社會影響力者占15.6%。
(一)新時期農村青年團員對村級選舉政治參與的認知水平總體較高,公民主體意識初步增強,但民主法制意識相對欠缺,團員意識也比較薄弱,團員的政治特征隱性淡化。
政治參與認知包括公民對政治參與行為的感知、判斷、推測和評價等心理活動。問卷主要從青年團員對村級選舉的看法、對參與村級選舉的作用的認識等方面來考察其參與認知水平。從調查來看,多數(shù)青年團員能夠比較充分地認識到選舉的本質和意義,對參與選舉持積極評價。有65.3%的人認為,村級選舉的本質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而認為是“走過場,搞形式”和“村干部的事情,和我無關”的分別為21%、12.5%,選擇“其他”者為1.2%。有93.3%的團員認為村委會干部應該由村民選舉,認為“不應該”和“無所謂”的僅分別占3.4%、3.3%。對于參與選舉的原因,67.2%的被調查者表示是“這是公民的義務”,還有15.7%的選擇了“選舉對自己有好處”。而在不準備去參加選舉的青年團員中,沒有一個人選擇“誰當選都無所謂”作為原因。有71.9%的青年團員認為,能不能當上村干部應該由“村民選舉”決定,只有15.6%的表示應該由“上級任命”,還有12.5%的表示“說不清楚”。與之相應,有71.9%的團員在回答“你認為參加選舉過程中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否值得”時,做出了肯定的選擇。調查還表明,有91.3%的青年團員知道怎樣去投票,不知道者僅占8.7%,對村級選舉程序的認知非常高。這些都說明,二十多年來的村民自治實踐,不僅已使選舉的價值為廣大青年團員所理解,對選舉的影響力充滿了信心,而且培養(yǎng)訓練了他們的民主意識和技能,直接推動著中國農村的政治文明建設。
但問題還有另一方面。在我們的調查中,部分青年團員也表現(xiàn)出民主法制意識的欠缺。比如,有17.1%的人把“大家都去選,所以我也會去選”、“村里要我參加”、“不選會得罪人”等作為自己將參與選舉的原因。這是一種典型的服從性參與。服從性參與是一種被動型參與,主要是由于受到他人命令、動員或暗示等而形成的。青年團員服從性參與鄉(xiāng)村政治,減少了其參與的利益驅動性,這種被動的參與很容易導致對政治參與的不熱情,以及對選舉后的鄉(xiāng)村政權缺乏監(jiān)督熱情,甚至最終導致其政治參與的邊緣化。而在回答“當選舉過程中民主選舉權利受到了侵犯或見到不合法行為時,您會怎么做?”時,30.3%的人選擇了“向上級反映,隨他們去處理”,還有27.6%的人選擇了“睜只眼閉只眼,不去理會”,有15.5%的人選擇“向團組織反映,爭取得到組織的支持”,僅僅26.6%的人表示會“據理力爭,堅決維護,甚至訴諸法律”。同樣,在回答“如果您所投票的人當選后辦事并不公正民主,您將怎么辦?”這個問題時,只有16%的調查對象表示會“立即檢舉他,把它告下臺”,認為“這一屆就算了,等到下次選舉時不再投他的票”者則占了64.2%,堅持“忍一忍,換個人也不見得會好”想法的有19.8%。這說明團員青年在權利的監(jiān)督與維護方面的能動性還非常不夠,也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下簡稱《村委會組織法》)等法律制度的導入,并不意味著中國農村社會已經構建了法制運作的人文內涵,法制主義還僅僅是一種取向,尚不能代表整個農村社會的理性實踐,厚重的人治傳統(tǒng)即使是在青年團員這樣的先進群體身上仍然有所殘留,當代中國農村法治的政治文化還遠未走向成熟。提高包括青年團員在內的所有公民的法制意識,解決好法治規(guī)則與人治意識相抵牾的問題,仍然是個非常緊迫的任務。
政治參與中團員意識薄弱也是本次調研中反映出來的一個問題。所謂團員意識,是指團員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自覺形成的區(qū)別于一般青年的意識,是團員思想政治素質的集中體現(xiàn)及其在團內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的思想基礎與行為準則。團員意識是公民意識的發(fā)展和深化,是實現(xiàn)和擴大團員青年有序政治參與的重要社會心理基礎。但調查顯示,只有9.2%的人表示因為考慮到自己是團員,所以才可能會去參加選舉的,還有16.5%的人認為團員身份對自己是否參與選舉僅 “有一點影響”,而高達74.3%的被調查者認為兩者沒什么關系。不僅如此,在政治效能感方面,青年團員對自己的政治參與行為的主觀評價也很低。僅有28.8%的青年團員認為自己“對村委會選舉的建議或意見的影響力可能要比那些非黨非團的普通群眾大一點”,其他的71.2%的人認為影響力 “和普通群眾沒什么區(qū)別”。這表明,在村莊政治參與中,新時期農村青年團員的團員意識還是比較薄弱的,很多人并沒有把團員的先進性要求與積極參加村莊政治、發(fā)揮模范作用聯(lián)系起來,組織意識、模范意識比較淡薄,團員的政治特征隱性淡化。
(二)絕大多數(shù)的農村青年團員對村級選舉有著較強的政治參與情感和比較積極的參與態(tài)度,對現(xiàn)有村級選舉制度認同感較高,但部分青年團員潛在的政治冷漠也值得關注。
政治參與情感是政治主體對政治參與行為的心理體驗和感受,直接影響著政治參與的方式和強弱程度。政治參與態(tài)度指政治主體對政治參與行為相對穩(wěn)定的綜合性心理反應傾向。本次問卷主要從政治認同感、政治信任、政治關心和參政欲望等方面來考察青年團員的參與情感和態(tài)度。
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所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是政治參與和政治統(tǒng)治合法性的思想基礎。而政治信任通常被定義為公民對政府或政治系統(tǒng)運作將產生出與他們的期待相一致的結果的信念或信心。政治信任具有不同層次的內容,它還受到政治效能感的影響。調查表明,新時期的青年團員政治認同感較強,大多數(shù)的青年團員對現(xiàn)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持肯定態(tài)度,對其效果表示滿意。認為本村村委的選舉制度“完全合理”的青年團員占全部被調查者的21.1%,認為“較為合理”者占43.8%,兩者相加達到了近三分之二。當然,還有認為“一般”者占26%,認為“不是很合理”的占9.1%。在對上一屆村委會工作進行評價時,有30.8%的人認為“很好”,認為“一般”者占45.7%,還有14%的人認為 “沒什么成績”,選擇 “非常糟糕讓人失望”的僅占9.5%。不難看出,全市農村青年團員對村民自治的價值認同總體上是比較高的,也表明了黨和政府在農村積極推進的民主政治建設,憑借其真實性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贏得了村民的信任,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擁有了較為扎實的群眾基礎和社會條件。調查也表明,全市農村青年團員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對政治表示關心,有85.5%的人能夠正確回答出現(xiàn)任的村支書和村主任的名字,有7.9%的人知道一個,僅6.6%的人都不知道。而對村級換屆選舉表示高度關注者占了28.1%,比較關注者占52.5%。在參政態(tài)度方面,有97.8%的團員青年表示會去參加村級換屆選舉的投票,其中超過一半者(53.6%)表示將 “積極參加”,而明確表示不參加的僅僅2.2%。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調查中,有74.5%的青年團員表示,即使本次參與選舉的績效預期與現(xiàn)實有落差,但下次選舉時還會積極參與,體現(xiàn)出很強的民主理性。我們認為,這種積極的態(tài)度既與青年團員對村級選舉有較高的政治認同有關,也和本次受調查者的絕大部分為留守青年或短期近距外出者有關——他們參加村級選舉的直接經濟成本較低,而與村莊的利益相關度卻較高。
政治冷漠是自古以來各社會政治生活中都存在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我們的調查也反映出了這個問題。比如,在回答“您是否想過要當村干部?”這個問題時,僅21.6%的青年團員表示“想當,并會積極爭取”,有35.4%的人表示當不當村干部都“無所謂”,有27.3%的人根本就“不想當”村干部,15.7%表示“想當,但不會去積極爭取”。有12.5%的青年團員把村民自治理解為“村干部的事情,與自己無關”,有19.4%的被調查者表示并不關注村級換屆選舉。而對于不準備去參加選舉的原因,10.7%的人認為選舉很麻煩,費時費力,有17.9%的人認為自己的一票起不了什么作用,更有7.1%的人認為上面都定好了,選了也是白選。民主選舉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責任。這種漠視的心態(tài),必將直接影響其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也顯然與一個團員的先進性要求不大相符。此外,調查還發(fā)現(xiàn),有32%的青年團員對《村委會組織法》只是“聽說過,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還有12.3%的甚至表示“沒聽說過”。自試行以來,村民自治已有20余年。作為一名青年團員,對于一部與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法律的了解竟然顯示出這樣的狀態(tài),我們認為,信息傳遞渠道的不夠暢通固然是其中原因,但主觀的漠不關心恐怕更是主要因素。英格爾斯認為,即使有了先進的制度,但如果缺乏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xiàn)代心理基礎,如果執(zhí)行和運用這些現(xiàn)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未從心理、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上都經歷一個向現(xiàn)代化的轉變,那么就會導致制度的畸形發(fā)展甚至失敗。[2](p7)諸如此類的政治冷漠的存在,往往容易造成村莊政治系統(tǒng)處于某種程度的松弛狀態(tài),使正式制度的設計與運行容易流于形式或者干脆被遺漏,直接侵蝕著村民自治的社會基礎。
(三)新時期很多青年團員的政治參與動機已逐步超越了傳統(tǒng)的局限,地緣與血緣因素正在讓位于經濟因素,政治參與動機趨向理性。
政治參與動機是指直接推動政治主體進行政治認知、政治參與等行為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tài),是政治行為的內驅力。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政治動機是非常直接的因素。公民政治參與的動機往往比較復雜,既有經濟的目的,又有政治的目的。本次問卷主要結合青年團員參與村級選舉的政治預期及其實際的投票傾向來對其參與動機進行考察。
我們首先調查了青年團員所認為的當前村里急需解決的問題。結果顯示,大部分青年團員認為首要的是“發(fā)展村集體經濟”,這占了全部被調查者的60.2%。其次為“完善基礎設施”——占49.5%,其他的比例依次是 “加強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障”——占47.2%、“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工作”——占44.7%、“改善農村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事業(yè)”——占42.4%、“實行村務、賬務公開”——占35.8%、“土地征用承包工作”——占29.8%、“治安問題”——占29.7%、“推進村級民主進程”——占24.1%、“村干部團結問題”——占17.7%、“其他”——占0.6%。與這種需求相對應,對換屆后村干部工作的期待,被調查者對經濟建設方面的選擇比例相對要高一些。其中,61.7%的人選擇了“提供小額貸款,加大政策扶持”,57.9%的人選擇了“提高村民創(chuàng)業(yè)技能,增強村民致富本領”,51.9%的選擇了“學習文化知識,提高村民文化水平”,還有46.5%的選擇了“轉變村民落后觀念,實行移風易俗”,另有8.8%的選擇了“其他”。這說明,發(fā)展經濟,不斷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產生活環(huán)境,是青年團員參與村級選舉的主要期望。在調查中,這種需求直接反映到他們的投票選擇上來。在回答“您投下列哪種人的票可能性最大”這個問題時,“現(xiàn)任村干部”、“村里的經濟能人”、“同個自然村或同片的人以及同姓同宗的人”、“大學生村官”、“村團干部”、“其他人”等六個選項的比例,依次為31.7%、28.1%、13.9%、7.3%、9.2%、9.8%。對現(xiàn)任村干部的支持,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對上一次選舉結果的認同。與此同時,他們更看重候選人個人的工作能力和作風,經濟能人成為他們考慮投票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村落區(qū)域的地緣關系或同姓同宗的血緣關系并非首選,即使是大學生村官和村團干部,其比例也不如經濟能人高。顯然,青年團員的政治預期與政治行為傾向呈現(xiàn)比較高的一致性,我們將這種一致性視為政治參與動機的體現(xiàn),即支配和影響青年團員選舉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利益機制,包括集體公利和個人私利在內的經濟利益計算是他們參選的主要動機。這一結果也表明,作為新時期農村先進群體的青年團員,其中的大部分人的政治參與動機,已經開始了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開始了由人倫宗族向經濟理性的跨越。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新時期農村青年團員的政治參與心理呈現(xiàn)出社會轉型期的許多特點,其參政心態(tài)正朝著民主理性政治參與轉變,呈現(xiàn)出積極、主動、開放的發(fā)展趨向,但又一定程度地存留著陳舊的人治觀念、封閉的漠視心態(tài),部分青年團員也并不是把政治參與當作一種價值和目標去自覺追求。優(yōu)化青年團員在村級選舉中的政治參與心理,從長遠來看,繼續(xù)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經濟,使青年團員獲得經濟上的相對自由,是其根本。就當前而言,我們的建議包括:
(一)健全村級選舉的法律和制度,逐步實行青年委員的專職專選,為優(yōu)化青年團員的政治參與心理提供制度環(huán)境。盡管《村委會組織法》在規(guī)范和保證村民參與村級選舉方面做了一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一些地方也制定了符合本地域特點的實施細則,但從實踐來看,一些具體制度仍有待細化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還有待健全。我們建議,一是盡快制定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選舉法》,對村民委員會選舉進行具體規(guī)范,提高村級選舉的法制化、程序化程度,增強政治透明度,同時,堅決打擊所有破壞和干擾選舉的行為,優(yōu)化鄉(xiāng)村選舉環(huán)境,以此打消青年團員漠視、觀望乃至害怕的心理。二是建議參照目前村兩委中將婦女委員作為專職專選對象的做法,在一些地區(qū)進行青年委員的專職專選試點。這有利于改變青年團員在村莊內,由于資歷淺、認同度低等劣勢(如本次調查中,自認為人緣及社會影響力較大的青年團員僅占14%)而很難在同等競爭中勝出的局面,提高青年團員參選的積極性針對性,擴大基層團組織的影響力。
(二)加強農村選舉文化建設,為優(yōu)化青年團員的政治參與心理提供精神支撐。在選舉期間,各級政府要注意拉長宣傳戰(zhàn)線,加強引導力度。一是利用媒體強勢引導。充分發(fā)揮電視臺、報紙、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的作用,開辟“選舉之窗”之類的專題(欄),大張旗鼓宣傳村級換屆選舉,形成正面引導的強大聲勢。二是積極進行文化融合引導。開展“送戲下鄉(xiāng)”等活動,精心編排與民主選舉內容緊密相關的歌舞、小品、相聲、三句半等傳統(tǒng)文藝節(jié)目,到各鄉(xiāng)鎮(zhèn)巡回演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解村級選舉的程序、責任追究等,使群眾加深對其重要意義和自身權利義務的理解。三是以農村集鎮(zhèn)鬧市以及其他人群較為集中地域的低矮長墻為載體,采用漫畫等生動活潑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做成“村級選舉文化墻”,建成固定的選舉文化宣傳長廊。此外,還可采取手機短信、懸掛橫幅、印發(fā)選舉的海報和法律法規(guī)小冊子、宣傳車巡回宣傳等形式。通過多方位、多層次的宣傳引導,使村級選舉的目的要求、程序方法、法律法規(guī)等深入人心,構建一種風清氣正的選舉文化,為塑造廣大農村青年團員積極健康的政治參與心理提供精神支撐。
(三)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為優(yōu)化青年團員的政治參與心理提供組織保障。共青團是青年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媒介和組織,在優(yōu)化青年團員政治參與心理中理應大有作為。一是要進一步結合實際,整合資源,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從實踐來看,應堅持“三個面向”,即采用“企村聯(lián)建”、“村校聯(lián)建”等方式,面向基層設置組織,面向社會尋求人力財力資源,面向青年團員設計活動,以此增強青年團員的組織歸屬感和榮譽感。二是在選舉期間,各團組織要配合政府部門將有關選舉的政策交給團員青年,同時,積極鼓勵優(yōu)秀青年團員如致富能手、優(yōu)秀復轉軍人等積極參與“兩委”班子的換屆選舉。在本次調研中,有46.3%的團員青年希望團組織在選舉中能夠鼓勵團員參加選舉,有41.2%的人希望團組織能夠告之選舉的程序和步驟,有3.9%的人希望 “給參加選舉團員經濟資助”,僅8.6%的人表示“做不做都無所謂”。這說明,農村基層團組織還是大有可為的。三是創(chuàng)新團員意識教育的方式。針對新時期團員流動性大等特點,可以通過手機短信、網絡等方式,以及在舉辦的各類技能培訓中,經常性地堅持政治意識教育,堅持現(xiàn)代公民意識教育,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村委會組織法》等宣傳,堅持模范意識、大局意識教育,使青年團員變得關心政治,學會如何發(fā)揮自己的政治作用,并始終牢記先進性要求,時刻注意用團員的標準要求和鞭策自己,激發(fā)和培育其積極的政治參與心理。
[1]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美]英格爾斯.人的現(xiàn)代化[M].殷陸君,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D621.4;D296
A
1003-8477(2011)10-0043-04
龔志偉(1975—),男,麗水學院副教授。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0YJC810025
責任編輯 申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