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楚
有一種力量叫關注
●莊 楚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中國這幾乎是一條無需論證、一貫正確的行動指南。那么,就法學論文而言,如何與實踐結合?是居高臨下地指導實踐?還是如幕僚般迎合實踐的需求?抑或抱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優(yōu)越感斜睨著兩者之間的距離哼上一聲:結合吧?
不管如何結合,事實的另一面卻是,除少數(shù)幾個法學研究和教育相對發(fā)達的城市,許多地方法院的法官對于學者的認識基本上是:學者是沒有用的。
何以如此?
客觀而言,法官們并非不愿接受理論的指導。根據早年在基層法院工作的經歷,法官們碰到疑難案件時,總會下意識地去翻翻書。但翻得多了,他們失望地發(fā)現(xiàn),每每寫到關鍵處,論述便戛然而止,停頓了,沒有了。于是慢慢地,法官們開始習慣于嘲笑學者們的“紙上談兵”。
而學者們依然故我,忙著建構、解構、宏大敘事,偶爾批評一下判決嚴重違背學理,或抱怨一下實踐對于學說的漠然。但心平氣和以后,一切照舊。
事實上,在所有法治發(fā)達的國家,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之間始終存在著良性互動。這種良性的互動首先來自學者對司法實踐的關注。
法學是一門入世的學問,故法學理論持久的生命力離不開對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實踐中存在哪些疑難法律問題?法院對某一類案件的判決為何幾乎一致地背離了學理通說?背后的原因為何?法院對某一類案件的判決意見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和反復?法院是如何將抽象的、概括性的法律規(guī)則在實踐中進行具體化適用?能否通過對案件的類型化梳理以消除法官的迷茫和恣意?能否通過研究中國問題而提出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進而在法學發(fā)展進程中貢獻中國學者的智識?這些于中國法治進步而言真正有意義的問題正是需要學者關注的問題。
也許,這種研究不夠宏大。但任何宏大的理論都建基于可證偽的細節(jié)。關注細節(jié)的研究不但會讓學說更有生命力,還能為大多數(shù)有良知的法官在面對困惑時提供支撐力,同時,學者對于法律實際運行的群體關注,對于司法而言也將產生極大監(jiān)督力。
當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者之于法官,既非導師,亦非幕僚,學者的關注將是一種支撐、一種引導,同時也是一種監(jiān)督。終將走向現(xiàn)代化的法律制度,既不會成為法官手中令其茫然失措的高科技產品,亦不會成為上下其手的工具。
因為,來自學者的關注,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