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榮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湖北武漢 430022)
尿道下裂是男性生殖系統(tǒng)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法,但成功率較低[1]。2005年5月至2009年4月,本院整形外科為150例患者行尿道下裂修復術,術后并發(fā)尿瘺25例,現(xiàn)對并發(fā)尿瘺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護理對策,報告如下。
本組25例,年齡1.5~6歲10例,7~21歲15例;均行Ⅰ期尿道下裂修復術,采取陰囊縱隔皮瓣法或帶蒂包皮內板法或游離包皮法,除Ⅰ型尿道下裂直接經(jīng)尿道引流尿液外,全部行膀胱造瘺尿流改道,術后常規(guī)放置尿道支架管7~10 d、放置膀胱造瘺管10~14 d。并發(fā)尿瘺后,給予積極治療和護理,均治愈出院。
2.1 引流不暢
2.1.1 原因分析 術后導尿管或膀胱造瘺管阻塞、扭曲或位置不佳,引起尿液引流不暢,使患者過早排尿,致新建未愈合的尿道受到刺激和污染,導致感染而發(fā)生尿瘺;術后因尿道支架管脫落或過早拔除,引起尿道分泌物引流不暢,積聚、阻塞尿道導致感染也可發(fā)生尿瘺;術后因尿道外口狹窄,患者自行排尿時由于張力增大而發(fā)生尿瘺。本組10例有早排尿的記錄;6例尿道外口狹窄,排尿時由于張力增大發(fā)生尿瘺。
2.1.2 護理對策 術后留置的尿道支架管和膀胱造瘺管要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受壓和脫落;告之家長和患者留置管道的重要性,放置支被架,適當約束患兒四肢,避免過度活動,避免無意中抓脫管道[2];密切觀察引流尿液的性狀、顏色及量,防止引流不暢,每天行膀胱沖洗及更換引流袋1次,注意嚴格無菌操作,引流袋位置不得高于恥骨聯(lián)合水平,防止尿液回流導致逆行感染;尿道分泌物多時,每日用慶大霉素4萬U加等滲鹽水10 m l沖洗尿道支架管。
2.2 切口感染
2.2.1 原因分析 尿道下裂手術在會陰部施行,臨近肛門,易使細菌污染切口,加上術后出血、分泌物積聚,不利于切口愈合,而大多數(shù)家屬存在懼怕心理,認為清洗會陰部會引起患者切口疼痛、會污染切口,致使會陰部不清潔,使切口感染、愈合不良而致尿瘺。本組8例術后存在切口感染。
2.2.2 護理對策 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術后以0.5%活力碘清洗會陰3次/d,陰囊切口用75%乙醇消毒3次/d,陰莖切口可噴基因肽3次/d,保持干燥,促進愈合。
2.3 皮膚壞死
2.3.1 原因分析 覆蓋尿道的皮膚血運不良發(fā)生壞死;因膀胱痙攣,隨意排尿增多,致尿外滲使皮膚壞死,從而發(fā)生尿瘺。本組患者未發(fā)生皮膚壞死。
2.3.2 護理對策 術后早期注意觀察龜頭及皮瓣的血運情況,如龜頭顏色發(fā)紫,繼而變白、腫脹,說明凡士林紗布包扎過緊,如凡士林紗布包扎過松,則會導致切口處滲血、尿道血腫等,出現(xiàn)上述兩種情況都應通知醫(yī)生重新包扎;密切觀察切口處皮膚是否存在紅腫、淤血及敷料有無滲血、滲尿,一旦出現(xiàn)異常通知醫(yī)生及時處理;觀察患者排尿情況,是否存在膀胱痙攣的癥狀;觀察患者體溫變化,注意尿道口有無膿性分泌物,注意陰莖根部有無受壓,是否存在潮濕等不良刺激,對異常情況及時對癥處理。
2.4 患者為青少年
2.4.1 原因分析 患者年齡較大,術后陰莖勃起導致切口張力大,使切口裂開、出血;年齡較大,術后尿道分泌物多,如引流不暢,易致分泌物積聚、感染而發(fā)生尿瘺。本組 7例患者年齡在 13~21歲。
2.4.2 護理對策 3歲以上患者常規(guī)給予己烯雌酚和安定,每晚睡前服用,防止陰莖勃起引起切口出血或裂開,有利于切口愈合[3]。按醫(yī)囑及時使用經(jīng)腎代謝的抗生素,以保持一定的血藥濃度和尿中濃度,防止感染。
尿道下裂修復術后易發(fā)生尿瘺,其原因為引流不暢、切口感染、皮膚壞死及患者為青少年。術后要采取相應預防措施,加強觀察,對潛在危險因素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以減少尿瘺的發(fā)生,提高手術成功率。
[1]夏喜玲,施群華.尿道下裂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7,6(11):763.
[2]唐守賢.尿道下裂術后護理[J].吉林醫(yī)學,2009,30(4):318.
[3]蔣先鎮(zhèn),何樂業(yè),蔣志強,等.不同術式一期修復男童尿道下裂[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5.26(2):136一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