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霞,張瑞芹,包 穎,王 茜
(大連市解放軍第210醫(yī)院,遼寧大連 116021)
壓力性潰瘍(pressure ulcer,PU)又稱壓瘡,是指身體局部軟組織持續(xù)受壓、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組織細胞缺血、低氧、營養(yǎng)代謝障礙而發(fā)生變性、壞死[1]。常見于老年患者、長期臥床患者及手術患者,如不及時治療,可加重病情,嚴重者可繼發(fā)感染引起敗血癥。PU的預防和護理是醫(yī)院護理工作的重點,PU發(fā)生率是衡量護理工作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2],是護理人員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F就PU防治進展作綜述。
從1749年起,有關PU的病因研究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3],1809年,Vengehuchten提出肌肉萎縮和張力下降是發(fā)生PU的重要因素;1853年,Sequard提出壓迫和潮濕是關鍵因素;1873年,James和Paget指出PU病因就是壓迫;1874年,Lagden認為感覺和自主控制的喪失導致周圍反射減少,最終引起皮膚潰瘍;1879年,Charet認為PU造成組織的缺血壞死與神經損傷引起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釋放有關;1908年,Kiister提出在PU發(fā)展的過程中,細菌感染起著重要作用。PU的外科治療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38年開始用外科手術閉合創(chuàng)面治療;1971年,國外學者提出神經喪失后提供有感覺皮瓣的可能性;近10年來,帶血管皮瓣、肌瓣、肌皮瓣應用臨床,使PU的治療達到了新的水平。
2.1 體位與力學因素 正常皮膚毛細血管壓力為2.1~4.4 kPa[4],當組織承受壓力超過此壓力時即可阻斷毛細血管對組織的灌注,如果壓迫時間超過2 h,就可發(fā)生不可逆的損傷。不能自主更換體位的患者,身體持續(xù)固定于一種不舒適的體位,必然使某一部位持續(xù)接受身體體重的壓迫,從而出現PU。另外,人體處于不穩(wěn)定的體位,有傾滑的趨勢時,局部皮膚受到支持平面的摩擦力和下滑時的剪切力,引起皮下扭曲受壓而產生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可見壓力、剪力、摩擦力是PU發(fā)生的主要因素。
2.2 運動感覺神經沖動傳導障礙 昏迷、脊髓損傷患者肌張力降低,同時神經營養(yǎng)功能失調,致軟組織抗壓能力降低,當軟組織承受的壓力超過承受范圍(骶尾部8~9.3 kPa,肩部4~6 kPa)[5],發(fā)生PU幾乎不可避免。因脊髓損傷、同時伴有感覺障礙發(fā)生的PU又稱營養(yǎng)性潰瘍。
2.3 麻醉因素 據報道,麻醉期間有55%患者有低氧血癥,脈搏氧飽和度(SpO2)只有81%~86%;神經阻滯麻醉時,由于阻滯節(jié)段血管擴張,血流緩慢,增加了受壓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低氧加重,局部酸性產物堆積,極易發(fā)生PU。
2.4 應激反應與負氮平衡 手術、創(chuàng)傷、疼痛使機體呈應激狀態(tài),免疫機能下降,皮膚抵抗力降低,而組織的修復使體內脂肪、蛋白質分解增加,另一方面,能量攝入不足,全身營養(yǎng)障礙,蛋白質合成減少,呈負氮平衡狀態(tài)[4],使受壓部位形成PU。
2.5 皮膚干燥 應用脫水劑、嘔吐致全身皮膚干燥,抵抗力下降,易發(fā)生PU[6]。
2.6 繼發(fā)感染 皮膚破潰后繼發(fā)機制細菌感染,使PU發(fā)展更加迅速。常見致病菌[6]:銅綠假單胞菌占24%,金黃色葡萄球菌占20%,奇異變形桿菌占18%,大腸換?;瘲U菌占12%,硝酸鹽陽性桿菌占6%。
3.1 提高抵抗力 維持正氮平衡,改善患者全身營養(yǎng)狀況,提高機體抵抗力,根據情況可給予血漿、全血、復合氨基酸、維生素C、鋅劑,以促進蛋白質和膠原纖維的合成。
3.2 解除壓迫 解除壓迫是根本措施。
3.2.1 更換體位 每30~60 min更換體位1次,肌張力正常的患者可2 h更換體位1次。
3.2.2 使用防壓墊 采用多種防壓墊,減輕軟組織壓力或使軟組織交替承受壓力。
3.2.2.1 脈沖式充氣床墊和噴氣式醫(yī)療氣墊這兩種墊可減輕受壓部位的剪力和縮短受壓時間,并具有保持干燥功能。
3.2.2.2 防PU床 防PU床[7]能交替按摩受壓部位,對防治PU具有較好療效。
3.2.2.3 水床 將患者的體位定量分布于較大面積的懸浮裝置上,降低了對骨突出部位的壓力。但沖水床浮動較大,患者有睡不穩(wěn)的感覺,且不易搬動。
3.2.2.4 海綿墊 價格便宜,制作方便,防壓效果較好。但易潮濕,因此使用海綿墊時,在患者皮膚皺褶處、受壓處要經常涂擦爽身粉,以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3.2.2.5 小墊圈和氣圈 小墊圈用棉花、紗布繃帶自制而成,用于外踝、足跟、肘部、枕部。氣圈不是理想的防壓物,充氣過量,表面硬度強,對皮膚壓傷較大,充氣不足,則起不到防壓作用。
3.2.2.6 糜子墊 醫(yī)院及家庭都可以使用糜子墊[8],適用于長期臥床患者。預防PU的機理在于使身體所受壓力被分散,有效保護了皮膚,且糜子透氣性好、利濕,可保護皮膚不被汗液、尿液浸濕而受損。本院用糜子墊防治PU效果佳。
3.3 按摩 在受壓部位進行由輕到重再輕的按摩,每次按摩3~5min,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1]。但有專家認為[9],按摩受壓的軟組織可導致局部毛細血管反應性充血,加重局部損害,故在預防PU中不主張按摩受壓的軟組織。
4.1 物理治療
4.1.1 紅外線照射治療 紅外線照射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局部抵抗力[10],適用于各期PU,有效率100%。
4.1.2 高頻電療和直流電藥物離子 高頻電療[9]利用正弦電流產生的內生熱達到治療PU目的,直流電藥物離子[9]利用直流電將藥物離子導入局部進行PU治療,適用于Ⅰ期、Ⅱ期PU。
4.1.3 冷光紫外線照射 紫外線有殺菌作用,能破壞細菌的核酸代謝,使細菌死亡,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消炎作用:紫外線照射后局部皮膚產生紅斑,由于組胺和類組胺物質的作用,使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加快,網狀內皮系統(tǒng)功能及細胞吞噬能力增強,局部皮膚溫度升高,酸堿度趨向堿性,新陳代謝旺盛,提高人體的防御機能,使水腫解除,感染消退;能增強免疫力:紫外線照射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使補體的活性增高,提高人體對某些毒素的抵抗力,同時上皮組織在體內釋放的刺激生長因子的作用下生長加速,角化層增厚,色素沉著,提高皮膚的防御能力。冷光紫外線[11]是在水冷式高壓汞燈基礎上研制而成的低壓汞燈,波長為253.7 nm,屬于C波段,可以直接接觸患者皮膚,生物劑量比其他幾種紫外線燈小(平均1個生物劑量為1~2 s),因而大大縮短了患者的治療時間。由于冷光紫外線燈的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故PU患者可床邊使用。
4.1.4 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治療時[12],利用純氧抑制創(chuàng)面厭氧菌的生長,提高對創(chuàng)面的供氧,改善局部組織代謝;氧氣流吹干創(chuàng)面后,形成薄痂,利于創(chuàng)口愈合。有研究者提出了一個簡便的新方法,即用塑料袋罩住創(chuàng)面,向袋內送入純氧,在治療PU中具有較好效果。
4.2 中藥外敷治療法
4.2.1 龍血竭粉 龍血竭[13]是從百合科植物劍葉龍血樹的含脂木材中提取得到的樹脂,其主要功能為活血散淤、定痛止血、斂瘡生肌。使用龍血竭粉治療時,先用75%乙醇消毒PU周圍皮膚,以無菌等滲鹽水或0.02%呋喃西林清洗創(chuàng)面,用無菌鑷子和剪刀清除腐敗組織,再取龍血竭粉0.3~0.9 g以75%乙醇2~5m l調好后直接涂于創(chuàng)面,不需要覆蓋,根據創(chuàng)面大小、深度用藥,2~3次/d,直至創(chuàng)面結痂脫落。
4.2.2 濕潤燒傷膏 濕潤燒傷膏[14]是一種軟膏劑型,含有黃柏、蜂蠟、麻油等成分,具有解毒、去腐生肌、活血化淤等作用,可改善PU局部微循環(huán),提高局部血流量,并可使肉芽組織向健康組織轉化,使創(chuàng)面愈合后瘢痕平坦、質地柔軟,無明顯攣縮,同時該藥物覆蓋于創(chuàng)面,既能有效保護創(chuàng)面,又具有很強的抗感染能力,可使銅綠假單胞菌和其他致病菌產生變異或降低毒性。一般每日涂藥2~3次,涂藥厚度<1mm。
4.2.3 壁虎生機散和葛根 壁虎生機散[15]由壁虎粉 20 g、冰片1 g組成,可治療各期 PU。葛根[16]可治療各期PU。
4.2.4 雙料喉風散 雙料喉風散是用人工牛黃、珍珠、梅片、黃連等中藥精制而成,其功能主要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原用于口腔及咽喉部黏膜的炎癥,而用在皮膚上,除具原有功能外,還可減少局部滲出、除潰瘍、去腐生肌,對治療感染、促進皮膚生長有很好的效果。PU創(chuàng)面用等滲鹽水沖洗,然后用粉劑外敷,簡便易行。
4.2.5 炎痛寧噴霧劑 炎痛寧噴霧劑[17]用雙柏散制成,具有活血化淤、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清除PU壞死組織后,創(chuàng)面用等滲鹽水沖洗,然后用炎痛寧噴霧劑均勻噴灑,1~2次/d。
4.3 西藥及其他治療法 主要是抗菌消炎。
4.3.1 硫酸卡那霉素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適用于治療II期PU,清潔創(chuàng)面后,用浸濕硫酸卡那霉素的無菌紗布覆蓋,外用消毒敷料包扎,12 h更換1次,具有消炎、消腫、止痛作用。
4.3.2 滅滴靈和硫胺嘧啶銀及呋喃西林粉 將滅滴靈、硫胺嘧啶銀、呋喃西林三種藥粉混合調和,創(chuàng)面先用等滲鹽水清洗,然后用粉劑外敷,簡便易行。
4.3.3 胰島素和維生素C 采用強流式水流沖洗創(chuàng)面后,用進口敷料封閉貼敷,創(chuàng)面用適量胰島素,并口服大量維生素C片[18],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創(chuàng)面清潔,刺激毛細血管再生,從而使創(chuàng)面愈合。
4.3.4 自體血膜 抽取患者的靜脈血,用注射器直接將血液滴到創(chuàng)面上,血液凝固成膜[19],能改善創(chuàng)面營養(yǎng),促進肉芽生長。
4.3.5 藻酸鈣 藻酸鈣是海帶的提取物,可收斂創(chuàng)口,均勻愈合。
4.3.6 親水性敷料 采用新型封閉性、親水性敷料治療PU,對創(chuàng)面具有自溶清創(chuàng)作用[20]。
4.3.7 生機膏和雞蛋內白膜或激素 生機膏對大面積Ⅲ、Ⅳ期PU有治療作用,創(chuàng)面先用等滲鹽水沖洗,然后用生機膏均勻涂敷,外敷雞蛋內白膜或激素,每日更換1次。
4.3.8 糜蛋白酶和諾氟沙星 將糜蛋白酶、諾氟沙星[21]配成混合物濕敷創(chuàng)面,可溶解膿性物及壞死組織,促進創(chuàng)面修復與再生。
4.4 外科治療 對大面積、深達骨質、保守治療不佳的PU可用外科處理加速愈合,如手術修刮引流、清除壞死組織、植皮修補缺損[22]等。
4.4.1 負壓封閉引流 負壓封閉引流[23]適用于有竇道形成的PU患者。
4.4.2 島狀皮瓣及肌皮瓣移植修復術 島狀皮瓣、肌皮瓣移植修復術[24]對暴露的骨面式、死腔覆蓋及堵塞的PU患者有較好療效。
4.4.3 巨大筋膜皮瓣翻轉術 巨大筋膜皮瓣翻轉術[25]治療大面積及深達骨骼的PU,療效較好。
4.4.4 帶血管蒂皮瓣及肌皮瓣移植術 此方法能使巨大PU一期修復,可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使PU治療達到了新的水平。
PU護理是醫(yī)院護理工作的重點。隨著醫(yī)療科學技術的進步、康復器材的發(fā)展以及護理技術的不斷更新,使PU的發(fā)生率下降、療效提高。相信隨著醫(yī)學研究的發(fā)展,將有更科學的防治措施應用于臨床,以減輕患者痛苦。
[1]崔焱.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56.
[2]鄭曉靜.褥瘡預報的管理[J].護理管理雜志,2004,4(6):40-41.
[3]侯春林.名醫(yī)談百病—褥瘡[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296.
[4]薛菊蘭.急性褥瘡的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1993,28(8):495.
[5]全寶義.護理知識更新[M].沈陽:遼寧科學出版社,1987:29-31
[6]郝建香.褥瘡預防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1996,31(1):44.
[7]羅嗣.褥瘡的防治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1991,26(5):216.
[8]王素霞,陳杰,張一越,等.糜子墊在預防皮膚壓瘡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護理,2003,9(6):414-415.
[9]王新.褥瘡的分期治療及預防中的誤區(qū)[J].實用護理雜志,1997,13(3):147.
[10]陳飛.貝復濟和康復新液聯(lián)合紅外線照射治療深度壓瘡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9,8(11):945.
[11]王利梅.冷光紫外線照射治療褥瘡[J].中華護理雜志,1985,20(3):155.
[12]徐新南.高壓氧治療用于壓瘡患者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9,8(11):139-140.
[13]陳瑩.中藥龍血竭在壓瘡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07,6(6):425-426.
[14]梅月芳.濕潤燒傷膏治療壓瘡15例的臨床體會[J].護理與康復,2004,3(1):68-69.
[15]趙膜.壁虎生機散臨床應用的護理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1994,29(3):128.
[16]馮偉如.葛根治療Ⅲ度褥瘡的護理體會[J].中華護理雜志,1991,26(9):425.
[17]辛小芳.診療褥瘡的新藥—炎痛定噴霧劑[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8):475.
[18]蔣其霞.4類皮膚傷口護理的方法及其療效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3):6.
[19]曹桂榮.應用自體血膜治療褥瘡[J].中華護理雜志,1992,27(12):553.
[20]劉紅梅.皮膚全層傷口的護理[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1992,11(1):38.
[21]沈佩章.糜蛋白酶、諾氟沙星治療褥瘡的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10):564.
[22]何永群,杜愛華,丘淑麗.褥瘡護理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2004,5:13.
[23]周巧玲.負壓封閉引流治療軟組織感染創(chuàng)面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9,8(11):936-937.
[24]陳永輝.島狀皮瓣、島狀肌皮瓣移植修復褥瘡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1988,4(5):31.
[25]王蘇利.巨大筋膜皮瓣翻轉術診療嚴重褥瘡[J].中華護理雜志,1988,23(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