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思,黃 敏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
教育技術學視野下的績效技術應用探析
周靜思,黃 敏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
20世紀70年代以來,績效技術在西方國家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并逐漸影響著教學系統(tǒng)設計,成為教育技術學科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從績效技術誕生到迅速成長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教育技術領域的專業(yè)人員對其關注和研究從未停止過。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發(fā)現,績效技術與教育技術是既相互交叉重疊,又相互獨立的兩個不同領域;同時教育技術也在不斷地將績效技術的理念加以融化、吸收,并將其運用到不同情境的績效改進中去。
績效技術;教育技術;教學設計
績效技術,也稱人類績效技術(Human Performance T echnology,簡稱 HPT),它是一個發(fā)展很快的新興應用科學。對于績效技術的定義問題,學術界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許多績效技術專家都曾對績效技術進行過定義,且角度各不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Rosonberg強調從過程和方法角度對績效技術進行界定,提出人類績效技術是一套用來解決問題或抓住機遇的方法和程序,這些問題或機會都與人們的績效相聯系。人類績效技術可以應用于個人、小的團隊或大的組織。
Jacobs致力于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績效技術作出定義,他認為人類績效技術代表著以各種不同形式對系統(tǒng)方法的運用,這些形式取決于問題的性質和活動的要求。
Geis和G ilbert強調從結果的角度對績效技術進行界定,人類績效技術的目的是增加人力資本,達到個人、企業(yè)以及組織等績效的提升,它是對大部分有效影響人類行為成就的程序或方案進行選擇、分析、設計、發(fā)展、執(zhí)行和評估來實現的。
Rosnay和Moiler從相關性和范圍角度對績效技術進行界定,人類績效技術的核心是工作情境中的人所付出的努力和所獲得的成果,主要綜合利用各種原則和方法以及技術手段解決工作情境中的績效問題,這些內容整合在一起構成人類績效技術獨特的研究領域。
Harless通過對各種不同觀點進行總結,形成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定義:“人類績效技術是一種操作方式,它通過確定績效差距,設計有效益和效率的干預措施,獲得所期望的人員績效。”
綜上所述,績效技術就是用系統(tǒng)方法對系統(tǒng)和績效差距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績效差距,運用科學知識,根據文獻資料,設計和開發(fā)適當的、經濟的、可行的、為組織所接受的干預措施,以盡可能理想的方式消除績效差距,同時并對這些干預措施進行長期的監(jiān)測和維持??冃Ъ夹g特別關注的是以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和高效率的方式實現組織的目的。
從績效技術的起源來看,它是由教育技術中的程序教育和之后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演化而來的;從研究內容來看,績效技術與教育技術都致力于過程與結果的最優(yōu)化,教育技術本身就是一種提高教育績效的技術;從二者的關系上來看,教育技術和績效技術共同的核心就是教學系統(tǒng)技術,但是由于應用范圍的差異,應用領域的不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研究與關注的側重點,并形成兩個不同的領域(梁林梅,2005)。
國內對績效技術的理解基本上源于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張祖忻教授(1995),他對績效技術的定義為:運用分析、設計、開發(fā)、實施和評價的系統(tǒng)方法來提高個人和組織工作業(yè)績的研究領域。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對教育技術作出的定義為: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由績效技術與教育技術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二者所涉及的技術應用的過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都包括了分析、設計、開發(fā)、實施和評價等幾個方面。雖然績效技術與教育技術有著眾多的相似之處,但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細微的差異,績效技術是由需要一定代價的行為而導致的有價值的成效,降低行為的代價,顯著增加有價值的成效或收益,正是績效技術所關注的,它強調的是提高行為或工作的效果;而教育技術是研究人類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著哪些教育、教學問題,對這些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分類,并找出每類教育、教學問題的根源,探究這類教育、教學問題出現的條件,最后運用技術和手段去解決這類問題,教育技術更多的是強調促進學習。
績效技術是一個專業(yè)實踐領域,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到目前為止只有30余年的歷史,而其間教育技術領域專業(yè)人員對績效技術的研究與關注一直就沒有停止過。
國外相當一部分績效技術專業(yè)人員都曾在教育技術領域受過專業(yè)訓練,同時又有許多教育技術領域的專業(yè)人員同時又在從事績效技術的研究和實踐。目前,教育技術專業(yè)承擔了績效技術領域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國外很多大學在現行教育技術學課程體系中都增加了績效技術的相關內容,甚至還有一些大學將其學科和專業(yè)命名為“教學與績效技術”。有學者曾指出:雖然績效技術植根于教育及培訓,但當績效技術從教育和培訓領域轉向關注企業(yè)績效時,獲得了飛速發(fā)展。績效技術強調系統(tǒng)的前端分析,強調使用非教學手段來解決問題,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步轉向對工作場所中績效問題的關注,因此在組織變革中績效技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年來,許多教學系統(tǒng)設計人員、課程開發(fā)人員、企業(yè)培訓人員都已經開始轉向績效技術的研究。
筆者以“績效技術”、“人類績效技術”等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進行精確檢索,從1999年到2010年共有64篇與績效技術相關的期刊論文,文章的主題涵蓋了電子績效支持系統(tǒng)(EPSS)、不同情境中的績效問題研究、從培訓向績效技術的轉變等。國內教育技術界較早對績效技術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圍、研究對象以及實踐應用進行介紹的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張祖忻教授(1995);鄭永柏(1998)在他的博士論文《教學系統(tǒng)設計理論和方法研究——教學處理理論和ISD-EPSS的設計與開發(fā)》中曾對績效技術作了簡單的介紹;何克抗(2003)認為,隨著企業(yè)培訓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技術學專業(yè)應設置獨立的績效技術課程;有些學者對績效技術理論淵源與研究領域進行了探討(馬寧,林君芬等,2004);同時,也對績效技術的研究現狀與發(fā)展趨勢作出了預測(林君芬,馬寧等,2005);對于不同情境中績效問題的研究,一部分研究者提出通過教師績效開發(fā)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來促進教師的培養(yǎng)與成長(劉世清,2005);有研究者對企業(yè)培訓領域的績效技術投入了較多的關注(周喜華,2007;武曉林,2007);還有一些專家學者對 EPSS在教師培訓及企業(yè)培訓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陳榮,2006;蔡立爐,2009)。
進入21世紀后,國內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領域的學者與專家普遍認為:我國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領域正在迅速擴展,無論是從概念還是形式上,都遠遠超越了電化教育的研究范疇。更多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已經開始重視績效技術理論系統(tǒng)的研究,但現實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在企業(yè)培訓中普及教育技術和ISD技術的應用了,很多國外企業(yè)在培訓過程中還邀請教學系統(tǒng)設計專家的參與;同時從事企業(yè)員工培訓、課程設計與開發(fā)、教學系統(tǒng)設計的人員經常可以參加一些關于企業(yè)績效管理和學校教育實踐的講座。而國內的教育技術研究一直偏重基礎性研究層面的學校領域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而對應用性研究層面的績效技術、企業(yè)培訓以及遠程培訓等的研究嚴重不足,因此我們亟須在這些領域上開展有成效的探索。
國外政府與企業(yè)等組織機構對績效技術的從業(yè)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他們不僅要具備某一領域的專業(yè)技術,還要具備很強的分析判斷能力及整體規(guī)劃、設計的能力,同時要清晰地了解績效技術的設計、開發(fā)、決策、管理及評價的各個過程,需要熟悉組織的文化,理解組織運作的機制,并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和協調能力。然而,國內教育技術界的專家大部分是“電教出身”,根據我國教育技術的傳統(tǒng)和目前的實踐,我們認為教育技術是對教學過程和教學媒體進行設計、開發(fā)、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國內教育技術的研究人員以及專家學者對學校教育范圍內的教學技術投入了較多的關注。教育技術專業(yè)的學生,由于師資水平的限制,缺少必要的績效技術的理論和技能,并且在學校學習階段與企業(yè)接觸很少,研究方向涉及到企業(yè)或經濟方面的更是少之又少,以致不能有效地承擔績效評價工作。這也是我國教育技術領域對績效技術重視不夠的主要原因。
績效技術在國外企業(yè)與政府機構等組織的培訓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員工培訓領域中有大量的教育技術專家參與合作。然而在中國,由于計劃經濟的長期影響,導致企業(yè)及政府等組織機構不重視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管理觀念落后,缺乏競爭意識,對績效技術的社會需求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市場和規(guī)模。
針對績效技術在教育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第一,促進教育技術研究領域多元化發(fā)展。將績效技術引入教育技術的學科理論體系中來,在此基礎上對績效技術的理念加以融化、吸收,對教育技術中存在的投入、產出問題以及教育最優(yōu)化問題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案,以期能夠完善教育技術學科理論體系。同時,教育技術作為一門獨立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其研究也在由教學過程向教育領域不斷擴展,從最開始僅關注教學過程的設計,到關注學校教育,再到對工商業(yè)、軍事以及衛(wèi)生保健等組織機構的工作績效的關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和完善了自身的實踐研究領域。
第二,重視教育技術專業(yè)學生的績效技術能力培養(yǎng)。國內教育技術培養(yǎng)方向概括起來主要有:教學設計理論與應用、網絡與遠程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與環(huán)境建設以及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等方面。根據績效技術從業(yè)人員的知識結構及素質要求,在今后的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將績效技術列入教育技術的專業(yè)課程中,解決其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存在的問題。在理論層面上,除了教育技術專業(yè)學生必須具備教育技術學的思想觀念體系外,還應融入企業(yè)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市場營銷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結構;在實踐層面上,必須具備教學設計的能力和評價利用資源的能力,除此之外,還應具備一定的資源開發(fā)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yè)還應加大碩士、博士研究生層次學生在績效技術領域的培養(yǎng)力度。
[1]Rosenberg.M.J.Performance technology,performance support,and the future of training:A commentary[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1988,(1).
[2]穆桂斌,周靜思.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再思考[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
[3]張祖忻.績效技術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4]鄭永柏.教育技術的三個應用領域與中國教育技術的發(fā)展[J].中國電化教育,1997,(1).
[5]梁林梅.教育技術與績效技術之關系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under the Vis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ZHOU Jingsi,HUANG Min
(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Since 1970,the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has been a very important filed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which has developed greatly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effected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have never stopped their attention to the performance technology from its birth to rapid growth and development.We have found,through a lot of literature study,that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 both interrelated and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in two different areas.At the same time,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not only melted and absorbed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but also applied it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performance technology;educational technology;instructional design
G434
A
1008-469X(2011)04-0033-03
2011-03-23
周靜思(1985-),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學系統(tǒng)設計理論與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