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純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論狄更斯小說意象的圣經(jīng)原型
劉忠純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狄更斯在小說中常?;檬ソ?jīng)意象來描繪事物、描寫環(huán)境和烘托氣氛,這對于刻畫人物和表達主題具有重要作用。圣經(jīng)意象與現(xiàn)實生活的互相映照,一方面使神話現(xiàn)實化,一方面使現(xiàn)實神話化,大大地增強了作品的內(nèi)涵。分析狄更斯小說意象的圣經(jīng)原型有利于加深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審美意蘊的體會,也能更深地領(lǐng)悟圣經(jīng)對西方作家的深刻影響。
狄更斯;小說意象;圣經(jīng)原型
在基督教的傳播中,圣經(jīng)中的許多事物積淀了豐富的內(nèi)涵,成了被反復(fù)運用的意象。按照龐德的說法,意象是“一種在瞬間呈現(xiàn)的理智與感情的復(fù)雜經(jīng)驗”[1]p212。過去的感受或知覺上的經(jīng)驗,“如果它作為呈現(xiàn)與再現(xiàn)不斷重復(fù),那就變成了一個象征,甚至是一個象征(或者神話)系統(tǒng)的一部分”[2]p214-215。從這個意義說,一部圣經(jīng)就是一座龐大的象征森林:伊甸園象征幸福的生活,地獄象征痛苦的折磨,鴿子和橄欖枝象征和平與希望,十字架象征受難和救贖……。西方作家常常借用這些意象和象征,使作品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感情,又飽含無窮的審美意蘊。
作為二元對立美學原則的體現(xiàn),狄更斯幾乎在每部長篇小說里都描繪了互相對立的意象或場景。例如,《匹克威克外傳》里的丁格萊谷和弗利特監(jiān)獄,《奧立弗·退斯特》里的梅里太太的莊園與倫敦的賊窩,《荒涼山莊》里的荒涼山莊與托姆獨院等。毫無疑問,這些意象或場景來自對生活的觀察和提煉。但是,作者在營造意象、描寫場景時又往往借鑒圣經(jīng)中的原型。這使得許多場面和背景既有社會真實性又有神話色彩。
大體說來,狄更斯較多地借鑒圣經(jīng)中的諾亞方舟、烈酒和伊甸園等意象來描寫環(huán)境、烘托氣氛,為刻畫人物和表現(xiàn)主題服務(wù)。
據(jù)《創(chuàng)世紀》記載:人類罪惡很大,耶和華后悔造他們在地上。他決定將所造的人、獸、昆蟲和飛鳥都消滅。唯有義人挪亞在上帝眼前蒙恩,上帝叫他造一只方舟,屆時把家人和有血肉的活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帶進方舟以保全生命。然后,上帝降雨四十晝夜,把地上的其它人和其它活物全部淹死,只留下挪亞一家和那些在方舟里的動物。[2]6:5那只方舟就稱為挪亞方舟。
這個神話反映了早期人類艱難戰(zhàn)勝洪水的情況。西方作家根據(jù)這個故事,常常“用方舟象征避難所,鴿子和橄欖枝象征和平與安全”[3]p184。方舟意象包含著把人從巨大的災(zāi)難,特別是與洪水有關(guān)的災(zāi)難中拯救出來的意蘊。狄更斯多次借鑒了這一意象。
(一)船屋
《大衛(wèi)·考波菲》里波勾提先生住的船屋無疑借鑒了挪亞方舟的意象。
首先,船屋的處所、外形和構(gòu)造在很大程度上與挪亞方舟相對應(yīng)。從處所看,這只黑漆漆的平底船停在海邊一片“死沉呆板的荒灘上”,附近周圍都沒有鄰居。這一驚喜宛如大洪水后方舟周圍的凄涼景象。外形上,船屋雖是住人的房子,可真是一只船,以前還下過幾百次水。船上面蓋著蓋子,船幫上開了一個門,旁面還開著小窗戶。這和方舟的構(gòu)造也大體相似。船內(nèi)的布置充滿濃郁的宗教氛圍:桌上放著一本《圣經(jīng)》,墻上掛著彩色畫兒,畫里都是《圣經(jīng)》里的故事。船屋里的居民波勾提先生、格米治太太、漢和愛彌麗,兩男兩女,這和挪亞方舟中的性別比例也是一致的。還有,“漢”這個名字與挪亞的一個兒子“含”讀音相近[2]5:32。船屋與方舟如此驚人相似,難怪大衛(wèi)問波勾提先生,“你叫你的少爺漢,是不是因為你們住在和方舟一類的船里哪?”[4]p53
其次,在對人的拯救功能上,船屋與挪亞方舟也是相通的。主人波勾提先生是個義人,他終身未娶,但慷慨俠義地收養(yǎng)了三個可憐人:孤兒漢、孤女愛彌麗和寡婦格米治太太。漢的父親、愛彌麗的父親和格米治太太的丈夫都淹死在海里,對他們來說“?!本拖袷ソ?jīng)中的大洪水那么無情,而波勾提先生的船屋無異于拯救他們的諾亞方舟。船屋雖然簡單粗陋,但潔凈得令人喜歡。外面即使冷風颼颼,霧氣沉沉,里面卻溫暖舒適。大衛(wèi)聽到海上狂風怒號,也不害怕,因為有波勾提先生那樣一個人在船上。
最后,船屋對波勾提一家人如此重要,如果誰棄它不顧,就會遇到重大災(zāi)難。愛彌麗背棄和漢的婚約而與史朵夫私奔即是這樣。愛彌麗離開船屋后,雨暴風狂,大海滾滾起伏。這暗示著她面臨的災(zāi)難性命運。愛彌麗本想史朵夫給她一個闊太太的身份,但史朵夫只是玩弄她。他帶愛彌麗到國外快樂一陣后,就粗暴待她,最后棄她而去,把她賞給仆人。愛彌麗逃回倫敦又差點落入歹人之手。波勾提先生踏上漫漫長途去尋找她,臨行前交代要把船屋保持她記得的樣子,“要是有一天,她從外面流浪了又回來……那她或許能鼓起勇氣,哆嗦著閃了進去……歇一歇她那疲乏的身子哪”[4]p677?;蛟S,在波勾提先生看來,船屋不僅是愛彌麗的家,也是她再度避開災(zāi)難的方舟吧。他找到愛彌麗之后,并沒有把她帶回船屋,而把她帶到遙遠的澳大利亞,因為他要保護愛彌麗不受世人譏笑。他們離開英國時乘坐的那條“壯麗的”“富有前途的”大船取代了船屋的方舟地位,把愛彌麗載向新生的彼岸。在那里,她從幫助別人中找到了快樂和人生的真諦。
從方舟意象看,波勾提先生的形象借鑒了挪亞的原型。這使他不僅具有現(xiàn)實性也具有神話色彩,因而特別生動感人。
(二)小船
《我們共同的朋友》里也有一只救生方舟,這就是麗齊拯救尤金的那只小船。
船家女麗齊天生麗質(zhì),同時博得了教師海德斯通和紳士尤金的喜愛。麗齊只接受了尤金的友好幫助,海德斯通由嫉妒而惱怒,最后滋生出仇恨。他尾隨尤金到河邊,從背后發(fā)動襲擊把他重創(chuàng),然后把他拋到河里。麗齊聽到叫喊聲,趕到事發(fā)地點,發(fā)現(xiàn)河里漂著一張血污的臉。正如上帝安排挪亞拯救人類一樣,他也安排麗齊拯救尤金,“感謝仁慈的上帝,讓她有過昔日的生涯……神圣的主啊,通過您奇異的安排,讓它終于變成了好事”[5]下冊p417。她憑著劃船經(jīng)驗,駕著停在岸邊的一只小船,把尤金拖進船內(nèi)。然后,麗齊把船劃到岸邊,把他抱到屋子里請醫(yī)生搶救。這只小船就成了尤金的救生船。
麗齊本來拒絕了尤金的求愛,因為她深知雙方地位懸殊。神智迷迷糊糊的尤金總是念叨著“麗齊”的名字,表示要娶她為妻。麗齊來料理他,把他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正如尤金所說,“我……恍惚迷失的時候,你喊我的名字,我想我就會回來的”,“要是沒有這個,那我早就走掉了”[5]下冊p494。麗齊最后接受了尤金的愛情,組成了幸福的家庭,尤金也一改原來玩世不恭的生活態(tài)度,重獲新生。
麗齊駕駛的那只小船,不僅拯救了尤金的生命,還給他的愛情和人生帶來光明。從這兩方面看,小船都具有挪亞方舟的拯救涵義。同樣的道理,小說中打撈落水的賴徳胡德的那只船也具有挪亞方舟的意象,但是,麗齊的父親和賴徳胡德駕駛的小船則不具備這樣的意趣。因為麗齊父親的小船是他謀生的工具,主要用來打撈尸體和財物,而賴徳胡德的船則是他水上作惡的工具。麗齊駕駛的小船與這兩者互相映襯,突出了麗齊的勇敢、善良,她拯救尤金又為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了巧妙的鋪墊。
(三)玩具方舟
《我們共同的朋友》里還有一只方舟,即鮑芬夫婦送給約翰尼的玩具船。鮑芬夫婦準備領(lǐng)養(yǎng)孤兒約翰尼,但他還在養(yǎng)主希格登太太家時得了重病。鮑芬夫婦去看望他時,買了許多玩具,其中有一件便是“諾亞方舟”。
他們把約翰尼送到醫(yī)院,把那堆玩具也帶去,放在病床邊的平臺上。約翰尼在這里神情愉悅,他們告訴他,周圍病床上的小朋友都是上帝派來的他的兄弟姐妹,他們都能擺脫痛苦。約翰尼欣賞著他的玩具,在他看來,“在他的小平臺上,整個世界正排成隊,兩個兩個地走進他自己那只特殊的方舟;大象走在最前面,還有那只蒼蠅,因為自覺自己身體的尺寸過于卑小,很有禮貌地退居末位”[5]上冊p481。約翰尼想象的情景,正是諾亞方舟拯救人類的一幕。隔壁病床上一個摔斷了腿的小弟弟翻來覆去呻吟著,然而“對那只方舟望了一眼,給自己增加了力量,便也睡著了”[5]上冊p482。
顯然,玩具方舟帶給約翰尼和那個小弟弟安寧、快樂和力量,這和諾亞方舟帶給人類和平與希望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塑造方舟意象,歌頌了給他們送來“諾亞方舟”的鮑芬夫婦濟世助人的高尚行為和善良、俠義的高貴品質(zhì)。
《啟示錄》第14章記載了末日審判的情景:葡萄熟透了,一位天使把鐮刀扔在地上,收取了地上的葡萄,丟在上帝忿怒的大酒醡中。那酒醡踹在城外,就有血從酒醡里流出來,高到馬的嚼環(huán),遠到六百里。[6]14:18-20
這里的酒和血代表上帝的憤怒和對罪人的懲罰。狄更斯在《雙城記》和《巴納比·魯奇》中多次借鑒這一意象,表達對罪惡的憤慨和對惡人的譴責。
(一)《雙城記》中的葡萄酒和血
在巴黎圣安東尼區(qū),一只大酒桶從車里搬出來的時候,猛然翻到,桶箍破裂。酒桶跌破在街心,紅色的葡萄酒流在大街上。附近的饑民紛紛趕來吸食:有的把雙手合成戽斗吸,有的用破陶器的碎片汲取,還有的專心舔舐酒桶的碎片。流在大街上的酒全被吸干了,甚至泥土也被吸食了許多。吸完后,一個戲謔家用手指蘸起酒浸過的污泥在墻上亂涂了一個大字—血。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繪的饑民舔酒圖,顯然借鑒了《啟示錄》里酒和血的意象。這一意象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它揭示了法國大革命的原因在于民不聊生。其次,作者向不義的統(tǒng)治者提出嚴厲的警告,“總有一天那種酒(血)也會流在街心石頭上,染紅許多地方的吧”[7]p30。最后,這個意象是一個伏筆。大革命爆發(fā)后,巴黎街頭的斷頭臺砍掉了眾多頭顱,周圍都是一片腥臭的紅色。每天,那些判了死罪的人,“全都成了格洛提(即斷頭臺)的紅酒,全都每日從黑暗的地牢里帶出來到光天化日之下,經(jīng)過街道,送去給它解渴”[7]p293。這里的“紅酒”與前面倒在街心的紅酒互相照應(yīng)。
狄更斯是個溫和的人道主義者。他借鑒圣經(jīng)中葡萄酒和血的意象來描寫法國民眾的貧困生活和暴力革命的血腥場面,既表達了對殘酷統(tǒng)治者的鞭撻、對窮苦大眾的同情,也表達了對暴力革命的批判。
(二)《巴納比·魯奇》中的烈酒
《巴納比·魯奇》也借鑒了《啟示錄》里的葡萄酒意象。小說這樣描寫戈登暴動時的倫敦街頭:炙人的烈酒在街上流淌,害得許多人倒斃其中;許多人拼死地喝著,結(jié)果成堆地倒下;另一些人喝飽了火一樣的酒就手舞足蹈一番便倒下了,尸體也泡在叫他們送命的烈酒之中,“這燃燒著的酒流到哪里,哪里就是一團火,不論生者和死者概不放過?!盵8]p598這里既有《啟示錄》里酒的意象,也有天火燒魔鬼的意象。作者借鑒圣經(jīng)意象,表達了對戈登暴動的憤怒譴責,“不光彩的暴亂事件……給那時代及所有參與暴亂的人招致了永遠抹不掉的恥辱”[8]序p3。同時,作者也借烈酒意象對這次暴亂實施了嚴厲懲罰。這與狄更斯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反暴力思想是一致的。
事實上,只要是暴力行為,不管是出于正義的階級反抗,還是出于個人私利的宗教叛亂,都不符合基督教的精神。上帝就因為“地上充滿了他們的強暴”[2]6:13而用大洪水把他們和大地一并毀滅作為懲罰。狄更斯出于基督教的倫理標準和小資產(chǎn)者的立場,當然極力反對暴力行為。狄更斯不篤信宗教,但他“從宗教看到的不是化身的奧秘,而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奧秘”[3]p107。他化用圣經(jīng)意象,借上帝口吻對殘酷壓迫和暴力抗爭進行猛烈抨擊。
伊甸園是上帝為亞當和夏娃建立的樂園。這里風景優(yōu)美,瓜果飄香,“各樣的樹從地里長出來,可以悅?cè)说亩?,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2]2:9。有河水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這里,河里有金子、珍珠和紅瑪瑙。亞當和夏娃在這里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伊甸園象征理想的棲息地和富庶、安定的生活。狄更斯多次借鑒這一意象,描寫優(yōu)美的人間仙境。
(一)梅尼特的英國寓所
《雙城記》中梅尼特醫(yī)生一家在英國的寓所就有伊甸園的影子。在倫敦再也找不出比寓所更為古雅的地方,寓所的前窗面向一段氣象閑逸的林蔭道風景:田野之間,“樹林繁茂,野花蔓生,山楂盛開”;在不遠處,“許多向陽的墻上面有著正在成熟的桃子”[7]p97。這樣的風光與伊甸園里樹林陰翳、果實累累的景象相對應(yīng)。
不僅寓所的外部環(huán)境具有伊甸園的風韻,里面的生活也像伊甸園那樣安寧、富足。路茜把房子布置得幽雅別致,使人覺得喜悅。她的才貌和美德受到眾人的追捧。代爾那從法國跑到英國自食其力,不僅遠離了父輩的罪惡,還和路茜組成了美滿的小家庭。梅尼特醫(yī)師擺脫了巴士底獄的夢魘,與女兒一家過著幸福的生活。他在這里接待求診者,解除病人的痛苦,還能掙到足夠的開銷。對他們來說,這處寓所就像伊甸園。
顯然,梅尼特一家的英國寓所與法國的巴士底獄形成強烈對照。巴士底獄的囚禁把梅尼特折磨得神智迷糊,而路茜在寓所對父親的悉心照料則使他得以康復(fù)。如果說巴士底獄是人間地獄,那么英國寓所就是塵世樂園。另外,梅尼特一家在這里和諧、安定的生活與大革時法國瘋狂、殘暴的情景也形成鮮明的對比。狄更斯借鑒伊甸園意象來描寫梅尼特醫(yī)生的英國公寓,表達了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也批判了殘酷統(tǒng)治和暴力革命。
(二)新荒涼山莊
《荒涼山莊》里約翰·賈迪斯送給埃絲特的“新荒涼山莊”也具有濃郁的伊甸園意蘊。
從環(huán)境看,這所房子就是伊甸園的縮影。這里有一個花圃,里面有一個果樹林,綠葉叢中櫻桃累累,草地上的一些蘋果樹,樹影婆娑。四周的田野呈現(xiàn)出明媚、豐盛的景色,閃閃發(fā)光的河水向遠方流去。可以看出,這里的一花一草,一果一木都有伊甸園的影子,甚至那條河流也能找到其原型。
從功能看,這所房子是幸福的源泉。在這里,賈迪斯解除了和埃絲特的婚約,成全她與心上人伍德科特的美事,并把這所房子送給他們。他對埃絲特說,“現(xiàn)在我是你的監(jiān)護人,也是你的父親”[9]p1094。賈迪斯把伍德科特和埃絲特安置在這里,與天父把亞當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園相對應(yīng)。與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一樣,伍德科特和埃絲特在“新荒涼山莊”幸福地生活著。伍德科特醫(yī)生給周圍的人治病,替人解除痛苦。他們夫婦到處受到人們的稱贊。
狄更斯借鑒伊甸園意象描寫“新荒涼山莊”,既表現(xiàn)了賈迪斯先生的仁慈、博愛品質(zhì),也襯托出他天使般的光彩,從而使他既具有感人的人性,又具有超然的神性,使人物形象具有很強的張力。
(三)圣殿噴泉
《馬丁·瞿述偉》中的圣殿噴泉也借鑒了伊甸園意象。
從景色看,圣殿噴泉在陽光的照耀下輝煌耀眼:潺潺的流水,好像在演奏著一支歡快的樂曲;興高采烈的泉水,在一個勁兒的翩翩起舞。那里有一個花園大院,花園大院的盡頭是花園兒,花園兒的盡頭就是泰晤士河。不遠處的城市,腳底下的石頭道兒都是白云鋪成的,車馬喧闐的聲音都變成了幽雅的音樂。陽光、白云、花園、流水,本身就具備了伊甸園的風采,而“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快活的;地方?jīng)]有遠近,時間也不分長短”[10]p555-556更使它具有了伊甸園的神韻。
更主要的是,在這個天氣極好的夏天,約翰·西鎖和露絲這對小青年來到這里,收獲了幸福的愛情。從此,露絲告別了貧寒的生活,西鎖也得到了理想的伴侶。
“英國寓所”、“新荒涼山莊”和“圣殿噴泉”這三個地方之所以是人間的伊甸園,不僅因為它們風景秀麗,更重要的是因為這里充滿著濃濃的愛意。不管是親人之愛、朋友之愛還是戀人之愛,有了愛,才能“詩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11]p412。狄更斯塑造這類意象,宣揚了基督教愛的哲學。
從上述三類意象,可以發(fā)現(xiàn)狄更斯在借鑒圣經(jīng)原型時,或取其形,或取其神,或二者皆取。因此,意象與原型之間要么形似,要么神似,要么二者兼?zhèn)?。麗齊拯救尤金的小船與挪亞方舟主要是神似,鮑芬夫婦給約翰尼買的玩具方舟與諾亞方舟主要是形似,而波勾提先生的船屋與諾亞方舟則神形皆似。
有時候,狄更斯借用圣經(jīng)原型只選取它的部分含義,反映了作者對原型的靈活運用。比如,作者在《遠大前程》中把關(guān)押犯人的水牢船比喻為罪孽深重的“諾亞方舟”,水牢船只借用了“諾亞方舟”的前部分意思,即人類犯下的滔天大罪。
另外,狄更斯也把圣經(jīng)原型作為參照,來反襯或諷刺現(xiàn)實境況。例如,《馬丁·瞿述偉》中的“伊甸谷”。小馬丁和馬可來到美國,合伙買了一塊地皮,準備大干一場。這個地方美其名曰“伊甸谷”,實際上是可怕的死亡谷?!耙恋楣取币卟×餍?,空氣簡直是要命的毒素。小馬丁和馬可在這里先后染上了瘟病。顯然,“伊甸谷”徒有伊甸之名而無伊甸之實。作者描寫這個意象,取得了反諷的效果。
狄更斯借鑒圣經(jīng)意象描寫現(xiàn)實境況,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魅力。這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詩雖不是討論哲學和宣傳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沒有哲學和宗教,就不易達到深廣的境界”[12]p402。雖然他討論的是詩歌,但毫無疑問,他的論述對小說同樣適用。當然,狄更斯在小說中大量化用圣經(jīng)意象,根本出發(fā)點在于“對社會的批判、對道德的弘揚、對人性的探索”[13]p104,因為“對那些具有想象力的作家說來,如果他需要神話,就是說,他感到有必要與社會溝通,有必要使人們承認他是在社會內(nèi)起作用的一個藝術(shù)家”[1]p219。
[1]勒內(nèi)·韋勒克,奧斯丁·沃倫(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舊約·創(chuàng)世紀[Z].
[3]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基督教文化面面觀[C].濟南:齊魯書社,1991.
[4]狄更斯(張谷若譯).大衛(wèi)·考波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5]狄更斯(智量譯).我們共同的朋友[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6]新約·啟示錄[Z].
[7]狄更斯(羅稷南譯).雙城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8]狄更斯(高殿深等譯).巴納比·魯奇[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9]狄更斯(黃邦杰等譯).荒涼山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10]狄更斯(葉維之譯).馬丁·瞿述偉[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11]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梁工.基督教文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13]趙炎秋.狄更斯長篇小說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On the Biblical Prototype of the Image in Dickens’ Novels
LIU Zhong-chu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In Dickens’ novels some biblical images are frequently used in describing things, depicting environment and setting off atmosphere, which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o portray characters and convey ideas. The biblical images interact with real life.On the one hand, this relationship makes mythology more realized and reality more mythologized on the other. It also enriches the novels. After analyzing the biblical prototype of the image in Dickens’ novels, it gives u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as and aesthetic implications in works as well as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f bible for western writers.
Dickens; Novel Image; Bible Prototype
I106
A
1673-2219(2011)05-0068-04
2011-01-08
劉忠純(1974-)男,湖南汝城人,湖南師范大學比較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校: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