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玲
(湖南女子學院 外語系,湖南 長沙 410004)
阿Q與奧勃洛摩夫典型的歷史反思
高偉玲
(湖南女子學院 外語系,湖南 長沙 410004)
魯迅與岡察洛夫是中、俄國民性批判的代表作家,他們對阿Q與奧勃洛摩夫國民劣根性的批判是期望能重建中、俄國民新的文化品格和現(xiàn)代民族文化。但是,他們對國民性問題的思考所采取的詮釋角度和所要達的目的卻有所不同。魯迅的國民性批判的思想體現(xiàn)的是在國家被半殖民化、傳統(tǒng)價值體系崩潰的情況下的一種“強國保種”的主體性愿望,而岡察洛夫的國民性批判思想?yún)s帶著強烈的“脫亞入歐”的色彩。
魯迅;岡察洛夫;國民性批判;民族文化
國民性理論是來自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理論,在19世紀的歐洲曾一度盛行。自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嚴復(fù)、梁啟超等晚清知識分子從日本將這一概念引入中國后,中國的眾多思想先覺者和各主要雜志便程度不同地加入了有關(guān)國民性的討論。梁啟超更是在《呵旁觀者文》、《新民議》和《論中國國民之品格》等文章中,明確的把中國的悲劇歸結(jié)為國民性的問題。他的《新民說》是“以探求我國民腐敗墮落之根原,而以他國所以發(fā)達進步者比較之,使國民知受病所在,以自警厲、自策進”的一部代表作。[1]P289正是在這樣的民族覺醒、自我意識復(fù)蘇的歷史時代背景下和魯迅對中國國民的精神弱點有了清醒的認識后,才創(chuàng)造出不朽典型阿 Q——一個獨特的反映中國文化的劣根性的形象。
同時,雖然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俄國曾受過這一理論的直接影響,但俄國19世紀貴族知識分子們對自我劣根性的批判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俄國國民性的深刻認識與反省。俄國19世紀貴族作家普希金、萊蒙托夫、赫爾岑、屠格涅夫等塑造了一系列的多余人形象,通過對多余人奧涅金、羅亭、別里拖夫、畢巧林等的諷刺與批判,使我們認識到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不滿現(xiàn)實,卻缺少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奧涅金的行為使“俄國人第一次痛苦地意識到自己在世上無事可做:是一個歐洲人,將給歐洲帶來什么?歐洲需要嗎?是一個俄國人,將為俄國做什么?是否理解俄國?”[2]P463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摩夫是經(jīng)過俄國19世紀幾代作家的不斷努力,從“多余人”形象系列中不斷演變、提煉出來的。他集中體現(xiàn)了俄國人在封建專制文化壓制下所形成的國民性弱點。岡察洛夫也是 19世紀俄國文學家中一位終身從事國民性批判的作家。
那么,魯迅與岡察洛夫分別作為中、俄國民性批判的代表作家,他們對中、俄國民劣根性的概括,旨在說明什么,或者說,有何現(xiàn)實目的?他們對國民性理論的詮釋是原封不動的借鑒,還是注入了各自的主體意識和主體愿望?本文將對以上問題進行詳細闡述。
一
中國近代由于長期以來的妄自尊大和閉關(guān)自守,使得她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束手無策,國門被強行打開。中國成為西方八國的刀俎,國家主權(quán)喪失殆盡,中國傳統(tǒng)價值體系也開始崩潰。所以,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如何看待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走怎樣的民族振興和發(fā)展道路,就成為“過渡”時期中國所面臨的中心議題。洋務(wù)運動從器物層面對西洋科學機械的學習,戊戌變法對西方政治體制的借用和孫中山以武裝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體的嘗試,這些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救亡圖存運動,都是他們?yōu)橥炀葒颐褡迳嫖C所作出的各自的振興民族的選擇。但是,他們最后都歸于失敗。對于他們失敗的原因,蔣廷黻分析到:“中國在十九世紀已經(jīng)面對著早已接受近代文化的西方對手。為了抵御西方列強侵略,處于中古狀態(tài)的落后的中國,只有向?qū)κ謱W習、改革內(nèi)政,才能有光明的前途。這個學習對手的過程,先是從不徹底的器物層面開始,然后進到學習政治體制的制度層面,但只有再進到更深層的精神層面,才能真正實現(xiàn)近代化?!盵3]P37-38
因此,經(jīng)過一系列的變革與失敗之后,五四知識分子認識到:中國幾千年封建傳統(tǒng)文化精神才是導(dǎo)致中國近代落后挨打的最根本原因。如果國民精神不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沒有更深層次的精神層面的徹底變革,中華民族的振興是沒有希望的。于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就開始了徹底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由此形成的國民劣根性的批判??梢?,對國民性批判的必要性,不是來自中國文化內(nèi)部的自覺,而是迫于西方文化擴張的壓力,產(chǎn)生在交織著民主革命追求和民族主義情緒的政治語境中。
為了挽救中國的政治危機與文化危機,尋求新的思想與信仰以認識方向,團結(jié)意志,中國五四知識分子以國民性批判為基質(zhì),開始了他們各自的現(xiàn)代民族文化重建之路。以胡適、陳獨秀等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領(lǐng)袖激烈地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國民劣根性,認為要改變中國的原貌,以前的變法、革命都不行,必須首先要“多數(shù)國民”產(chǎn)生與“儒者三綱之說”的傳統(tǒng)觀念相決裂,轉(zhuǎn)而接受西方的“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的“最后覺悟之覺悟”,即倫理的覺悟,才有可能。
與胡適、陳獨秀等否定傳統(tǒng)文化、主張全盤西化的過激主張不同,王國維、章太炎等卻認為應(yīng)重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繼承性,弘揚國粹,在現(xiàn)有的基礎(chǔ)上改進、完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以梁漱溟、馮友蘭等為代表的現(xiàn)代新儒家則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做出了他們新的理解與選擇。他們以繼承、發(fā)揚孔孟程朱陸王思想為己任,以之為中國哲學或中國思想的根本精神,并同時吸收、接受西方近代思想和西方哲學以尋求當代中國復(fù)興與發(fā)展的現(xiàn)實出路。他們主張在學習西方現(xiàn)代化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民族個性。
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的魯迅更是認識到:所謂民族危機最根本的是民族文化的危機,而民族文化危機的背后則是“人心”的危機,民族“精神”的危機。而且,“中國在今,內(nèi)密既發(fā),四鄰竟集而迫拶,情狀自不能無所變遷。夫安弱守雌,篤于舊習,故無以爭存于天下”[4]P54。所以,魯迅提出了“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事務(wù),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shù),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的“立人”而后立國的思想,[4]P57并擔當起了重建現(xiàn)代民族個體,重建現(xiàn)代民族文化的重任,開始了他“攖人心”的事業(yè)——國民性批判。
《阿Q正傳》便是這樣一個范例。在阿Q身上承載了中國幾千年封建傳統(tǒng)的儒釋道文化所造成的國民精神的劣根性:愚昧、麻木、無特操、自欺欺人、虛偽巧滑、精神勝利法等。通過對阿 Q的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魯迅期望能重建國民新的文化品格和為中國人尋求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一種活下去的勇氣。因此,可以說,其代表作《阿 Q正傳》隱喻了現(xiàn)代中國文化品格的缺失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危機,阿 Q作為魯迅筆下一位“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形狀’也渺?!钡奈幕湫?,承擔了一個為二十世紀初的中華民族尋求新的民族文化與民族主體的角色。
二
而對俄國來說,俄國國民性批判的思想是隨著俄國社會矛盾的激化和自我意識的空前覺醒而產(chǎn)生的。19世紀初至19世紀中期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zhuǎn)型時期,是俄國封建制度由盛轉(zhuǎn)衰和社會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進入 19世紀,俄國農(nóng)奴制的種種弊端也越來越多地顯現(xiàn)出來,并嚴重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俄國專制制度也開始出現(xiàn)危機,“1826年至 1861年,俄國的農(nóng)民運動蓬勃發(fā)展,1826-1839年的農(nóng)民起義平均每年達到19次,1845-1854年平均每年達35次,1855-1857年平均每年達63次,1858年達到86次……”[5]P76同時西歐啟蒙思想的大量引進和1812年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使得俄國自我意識不斷覺醒。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更是拉開了俄國思想解放和思想啟蒙的序幕。民族的歷史和未來的命運,國家和民族的進一步發(fā)展,以及俄國國民應(yīng)該發(fā)展怎樣的國民性,這一類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思考與認識。而且,俄國作為一個地跨歐、亞的大國,其文化和地域歸屬問題一直就困擾著俄國。俄國究竟何去何從,是走西方式的道路,還是走東方式的道路,便成為赫爾岑所說的“俄國生活的斯芬克斯之迷”。于是,19世紀30、40年代,俄國知識分子圍繞俄國向何處去,是民族化還是西方化,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思想大論戰(zhàn),并形成兩大思想派別:西歐派和斯拉夫派。
斯拉夫派認為俄國自古即擁有優(yōu)秀的文化和傳統(tǒng),認為俄國的農(nóng)村村社、東正教和專制制度是俄國的民族特性,并決定了俄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們認為,一切災(zāi)難都是從彼得一世開始的,因為彼得一世的改革毀滅了俄國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必須校正那些由他開始的對人民生活基礎(chǔ)的歪曲,按俄國自己的、獨特的道路前進,同時發(fā)展俄國人民所固有的、最初的那些道德品質(zhì)。如斯拉夫派代表人物之一康斯坦丁?阿克薩科夫就認為:俄國大眾與西方的所有聯(lián)系都當切斷。俄羅斯人應(yīng)當和西歐脫離關(guān)系,與西方分開,是俄國大眾應(yīng)該做的一切。
而西歐派則拒絕承認俄國文明和命運的獨特性,認為俄國是西方世界中一個停滯的部分,所有俄國應(yīng)該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歷史經(jīng)驗,迎頭趕上。他們主張廢除阻礙俄國歷史發(fā)展和走西方式道路的農(nóng)奴制和專制制度。著名哲學家和作家彼?雅?恰達耶夫的《哲學書簡》在此思想論戰(zhàn)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書中充滿了對落后俄國的批判:“我們在這個年齡段上的社會生活,充滿著渾濁、陰暗的現(xiàn)實,它失去了力量和能量,它除了殘暴以外沒有興起過任何東西,除了奴役以外沒有溫暖過任何東西。在它的傳說中,既沒有迷人的回憶,也沒有為人民所懷念的優(yōu)美形象,更沒有強大的教益”。[6]P8他甚至認為俄國人“沒有任何我們的思維得以立足其上的個性的東西;而且,奇怪的命運使我們孤立于人類全球性的進程之外,我們也沒有從人類的代代相襲的思想中接受到任何東西?!盵6]P8-9可以說,整個《哲學書簡》的立論基礎(chǔ)就是:俄國應(yīng)當走西歐的道路。
岡察洛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問世之際,正是兩派激烈論爭之時。岡察洛夫顯然受到這些資產(chǎn)階級思想流派的影響。其中,別林斯基對岡察洛夫的影響較大。別林斯基是個堅定的西歐派。他認為:斯拉夫派這種文學幫派的存在與重要地位純粹是消極的,這種幫派的出現(xiàn)和生存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正是為了給命里注定要與之進行斗爭的那種觀念作辯護與肯定。所以,受其影響,岡察洛夫在他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平凡的故事》中就以一個柔弱的、在慵懶和貴族習氣中嬌生慣養(yǎng)的、終日耽于幻想的侄兒與一個熱衷于實際的代表資產(chǎn)階級精神的叔叔的對比,體現(xiàn)他要與全俄羅斯的停滯狀態(tài)展開斗爭的決心。這正如小說主人公亞歷山大所說的:“‘自尊心,幻想,情思的早熟和智能的呆滯,再加上必然的后果——懶散,——這些就是禍根??茖W,勞動,實際工作——才能夠使我們病態(tài)的、浪蕩的青年清醒過來。’”[7]P226
而且,在他的代表作《奧勃洛摩夫》中,岡察洛夫尖銳地批判了產(chǎn)生奧勃洛摩夫性格的農(nóng)奴制和封建宗法社會的生活方式,并喊出了:“再會吧,古老的奧勃洛摩夫卡!你的時代是過去了”的心靈呼聲。可見,岡察洛夫是站在西歐派這一邊的。正如別林斯基所看到的:岡察洛夫小說的鋒芒是針對斯拉夫主義者的反動目的去的。所以,針對斯拉夫主義者的對俄國的古風舊俗和落后性的美化,岡察洛夫展開了對俄國國民劣根性的批判。他希望通過對奧勃洛摩夫懶惰、冷漠性格的批判,重建俄國新的文化品格:那就是“一刻不停地活動”,“渾身由骨頭、肌肉和神經(jīng)所組成”,“堅毅地、精神飽滿地前進”,和“心靈里沒有幻想、猜測和神秘的地位”的德國人希拖爾茲這樣的民族性格,并由此重建俄國現(xiàn)代民族文化。
三
就這樣,魯迅與岡察洛夫不約而同地找到了國民性批判這一武器,開始了對自己民族劣根性的療救之路。但由于他們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自己的祖國所面臨的國內(nèi)外形勢的不同,他們對國民性問題的思考所采取的詮釋角度和所要達的目的也就有所不同。因此,《阿Q正傳》和《奧勃洛摩夫》作為魯迅、岡察洛夫?qū)裥躁U釋的不同載體,也就體現(xiàn)了兩位作者眼里所經(jīng)歷的不同“人生”。
魯迅的國民性批判思想體現(xiàn)了在國家被半殖民化、傳統(tǒng)價值體系崩潰的情況下的一種“強國保種”的主體性愿望。為了挽救中國的政治危機與文化危機,魯迅展開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的、深刻的批判。魯迅筆下的阿 Q也集中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釋思想的消極面所形成的所有的劣根性。為了中國人不從“世界人”中擠出,為了中國人能在世界上生存下去,魯迅對中國國民劣根性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希望中國人能因此認識自己,并改善自己,成為具有相當?shù)倪M步的智識,道德,品格,思想的能夠在現(xiàn)今的世界上爭一地位的人。因此,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作出了這樣的設(shè)計:“所為明哲之士,必洞達世界之大勢,權(quán)衡較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翕合無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nèi)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fù)古,別立新宗。人生意義,致之深邃,則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zhuǎn)為人國。人國既建,乃使雄厲無前,屹然獨見于天下。”[4]P56
反觀岡察洛夫,他的國民性批判思想是帶著強烈的“脫亞入歐”的色彩的。他的目的并不是如魯迅似的求民族的生存,而是求國家的發(fā)展。當然,這與俄國的國情有關(guān)。俄國19世紀正是國力日益強大的時期,1812年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更是錦上添花,俄國沒有滅國的危險與擔憂,她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實現(xiàn)俄國的飛速發(fā)展與擠進歐洲。岡察洛夫認為俄國農(nóng)奴制與封建專制(這些制度是由于蒙古韃靼的統(tǒng)治而形成并逐漸鞏固的)嚴重妨礙了俄國追趕西方各強國并成為“尋找金羊毛”的一員。因而,岡察洛夫希望通過對奧勃洛摩夫形象的塑造,對俄國農(nóng)奴制與封建專制制度進行批判,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在《奧勃洛摩夫的夢》中,他把農(nóng)奴制和宗法社會所造成的俄國人民的軟弱、惰性、膽怯、冷淡和無為描述得淋漓盡致的原因。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魯迅與岡察洛夫才對國民性問題的思考采取了不同的詮釋角度與表述方式,以達到新的民族品格以及民族身份的建立的目的。
[1]梁啟超.梁啟超文集[C].陳書良,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2]馮春.普希金評論集[C].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3]蔣廷黻.中國近代史[M].沈渭濱,導(dǎo)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魯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5]張建華.俄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箴言集[M].劉文飛,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7][俄]伊·岡察洛夫.平凡的故事[M].周樸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0.
I106
A
1673-2219(2011)05-0055-03
2010―11―20
高偉玲(1976―),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女子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文化。
(責任編校:周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