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芳
寬容:憲政的內在精神
姚 芳
憲政是一個開放的價值體系和制度體系,它承認人的多樣性和社會的多元化,主張兼容并蓄。而寬容作為一種高尚的人文精神,它凝結著人類祖先世代相繼的生活知識和政治藝術,它經(jīng)過歷史的蒸餾而沉淀于憲政中的共同內在精神。寬容存在一個從宗教寬容到憲政寬容的發(fā)展歷程,美國的制憲運動使得宗教寬容精神上升到憲政層面,憲政蘊涵著寬容精神,當今社會應構建體現(xiàn)寬容精神的中國憲政。
憲政;寬容;建構
我國正在跨入一個更加寬容的文明時代,包括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思想、學術的寬容呼聲正在日益高漲。寬容是現(xiàn)代社會重要的價值,寬容的理念是憲政不可或缺的思想元素之一。阿拉伯艾布·泰瑪姆曾說過:“若陽光不天天普照人間,人們會更加熱愛它的光焰?!闭驗閼椪捜菥裰匾稚形幢粦椃▽W者們所重視。所以,本文擬對寬容乃憲政的內在精神這一命題進行探討,以期對中國憲政建設和發(fā)展有所裨益。
寬容存在一個從宗教寬容到憲政寬容的發(fā)展歷程,美國的的制憲運動使得宗教寬容上升到憲政層面。
1.宗教寬容精神。
(1)基督教寬容精神。
寬容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圣經(jīng)》。在《圣經(jīng)·舊約》中,耶和華曾說:由于你們曾經(jīng)在埃及寄居過,你們深刻體會到寄人籬下是何等的痛苦,所以你們要對與你們共同居住的人要真誠、友善,對待他們應該就同對待自己一樣,愛他們就如同愛你們自己一樣。在《圣經(jīng)?新約》一書中,耶穌基督說:“以色列阿,你要盡心盡力地愛你的主,更重要的是你要寬容大度的對待他人,愛護別人就如同愛護自己一樣”,[1]這一愛人如己的理念正是宗教寬容內在精神。
(2)伊斯蘭教寬容理念。
克服猶太教的神秘主義和基督教的偶像崇拜,用一種寬容的學說提倡唯一的神——“真主”的教導是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的主要動機,寬容精神被伊斯蘭教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
伊斯蘭教的興起豐富了宗教理論界的思想寶庫,該教所蘊涵的寬容精神,沖破了古代狹隘宗族觀念的束縛,讓人類得以建立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宗教平等、人人平等的寬容理念被伊斯蘭教作為共同活動的基本準則,伊斯蘭國家間的許多重大的政治問題與宗教問題都能夠通過協(xié)商與民主的方式加以解決,這正是伊斯蘭教寬容精神的突出表現(xiàn)。
(3)佛教寬容精神。
佛陀釋迦牟尼曉諭眾生:“寬容乃是世界上最高尚的品德,寬容可以引領眾生走上自我滿意的道路,可以撫慰孤寂,它能夠化解人們之間矛盾與沖突,它使人們贏得社會的贊譽,它能夠為社會帶來平和與美好。寬容而不狹隘,寬容他人而不傷害他人,這就是佛性”,[2]佛教倡導寬厚與仁慈,包含著豐富的寬容思想。
兩千年前,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自漢代,佛教先后經(jīng)歷了初傳、興起、鼎盛、滲透以及復興五個階段。漢初的統(tǒng)治者采用先秦的黃老學說作為其統(tǒng)治國家的指導思想,并且包容了儒家的仁義學說,提出了“無為”的治國理論。魏晉南北朝玄風飆起,推進了佛典的傳譯及佛學在中國的全面發(fā)展。隋唐400余年,形成了純粹的中國佛學而問鼎世界學術之林。宋代以下,禪風席卷天下,佛學卻向社會全面滲透,它重鑄了中國人的人生哲學,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理性思維,陶冶了炎黃子孫的審美觀念。至20世紀,重現(xiàn)六朝隋唐佛學之輝煌。
佛教在中國發(fā)展的五個階段及其在發(fā)展中由外向內的超越,展現(xiàn)了中國佛學兼融中印文化的歷史長卷。普度眾生,消除貧苦人受統(tǒng)治階級壓迫的痛苦是佛教的最終目的,因此,其本質必然是寬容的。
露采邊坡是露天礦開采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結構體。露天開采邊坡通常光巖裸壁,坡度較陡,一般在45°左右,由于長期處于自然環(huán)境中容易風化,邊坡巖面由于爆破作業(yè)產(chǎn)生大量的裂縫,給邊坡的穩(wěn)定性帶來一定的影響,直接影響采礦區(qū)的安全與生產(chǎn)。鑒于有色金屬露天礦山采坑邊坡高重金屬與強酸性的環(huán)境條件,采用生態(tài)長袋填充礦區(qū)酸性水治理過程中產(chǎn)生的底泥進行邊坡生態(tài)恢復成功案例不多,礦山生態(tài)恢復工程對技術的使用需要對經(jīng)濟性與適應性進行考慮[1]。因此研究探索有色金屬礦山資源開發(f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同步的新方法,對改善礦山生態(tài)環(huán)境、消除安全隱患意義重大。
2.從宗教寬容精神到憲政寬容精神。
通覽宗教思想演進與憲政發(fā)展歷程,宗教寬容精神憲政化嘗試發(fā)端于美國所開展的獨立運動和美國制憲運動。18世紀末期,在美國建國初期有幾個州已經(jīng)承認英格蘭教會為國教。為了反對在其他州也把某宗教教會確立為國教,弗吉尼亞州開始以立法的形式來保護宗教信仰自由。麥迪遜撰寫了大篇的抗議書和請愿書竭力主張宗教事務由宗教教規(guī)予以規(guī)定,不需要法律對宗教事務加以干涉。麥迪遜的抗議書和請愿書得到了弗吉尼亞州的廣泛贊同,在這一背景下,1787年的美國憲法首次規(guī)定了政教分離條款,即有關宗教事務與宗教活動的事項國會無權制定法律;對于剝奪民眾的言論自由、新聞出版自由的法律國會也無權制定,1787年美國通過的憲法首次將宗教寬容精神上升到立法的層面。
寬容的政治哲學是在寬容宗教哲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宗教寬容的要求和宗教改革,掃除了自由思考的障礙,推動了科學研究的自由,給憲政主義萌芽提供了溫床,寬容的思想是憲政理念和憲政制度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從宗教寬容到憲政寬容,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
寬容是自古至今人類解決糾紛、消除誤會、化解分歧的有效方法,是人們之間和睦共處的最佳處世藝術。憲政是一個開放的制度體系和價值體系,它承認人的多樣性和社會的多元化,主張兼容并蓄,寬容乃憲政的內在精神。
1.寬容是實現(xiàn)政治參與的基本條件。
“從寬容與政治參與制度的相互關系看,寬容是實現(xiàn)政治參與以及促進政治參與的基本條件”。[3]政治參與制度是現(xiàn)代憲政國家用來衡量民主程度的重要標尺,它構成了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政治寬容的實踐品格是公民參與政治的前提條件,憲政制度只有具有寬容的品格,公民才可以自由地參政議政?!皬恼螀⑴c的作用來看,政治寬容使得政府與公民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內得到緩解,公民政治需求可以通過政治參與的方式得以實現(xiàn),社會沖突必定會相應減少,有助于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4]這正是公民實現(xiàn)政治參與的條件。
2.寬容是促進政治信任的重要因素。
從憲政的實踐來看,寬容是促進、鞏固政治主體之間相互信任的先決條件與重要因素,是構成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前進的基礎。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在于對政治主體之間不同的利益、價值予以承認、理解、包容,對民眾自主地位平等對待并給予充分尊重。以承認價值多元化、利益多樣化,以理解、包容、平等、尊重為基本特征的寬容時代精神,顯然是民主政治社會政治主體之間建立政治信任不可或缺的憲政要素。
政治寬容可以充分展現(xiàn)執(zhí)政者文明執(zhí)政的良好形象,獲得政治認同,增強政府權威的合法性基礎,從而提高執(zhí)政者的執(zhí)政安全系數(shù);政治寬容可以有利于化解政治主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非常有利于營造寬松和諧的政治氛圍,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皩捜菘梢曰馊藗冎g的矛盾與沖突,促進人與人之間協(xié)同合作,寬容是維護政治穩(wěn)定、社會和諧的文化基因”。[5]
寬容存在一個從宗教寬容到政治寬容的發(fā)展歷程,在此歷程中,憲政得以萌生,寬容是憲政的前提,無寬容即無多元社會進而就沒有憲政,在此認識的基礎上筆者對中國憲政應有的寬容精神之建構進行如下探討。
1.淡化憲法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是構建憲政寬容精神的前提條件。
我國憲法制定與修改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這樣制定與修改的憲法具有很強的階級性,不容易為公民所接受。其實,從各國的憲政實踐中可以看到,憲法的階級性程度越低,越能為民眾所接受,也越能體現(xiàn)憲政的寬容精神。因此,構建我國憲政寬容精神的前提條件是淡化憲法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實現(xiàn)從階級憲法向憲政憲法的真正轉型。
2.完善選舉制度是建構憲政寬容精神的有力支撐。
選舉制度從靜態(tài)意義上講是一種培養(yǎng)政治認同,促成利益整合的機制;從動態(tài)意義上說是一個消解社會政治沖突、吸納民意強化權力合法性、瓦解社會離心力的常規(guī)憲政機制。選舉制度為利益千差萬別以至彼此沖突的社會各階層提供相互了解、謀求妥協(xié)的機會,有利于社會達成共識。
2010年3月14日在京召開的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對我國現(xiàn)行的選舉法作了全面的修改。此次選舉法修改的最大亮點之一是實行城鄉(xiāng)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這樣更好地體現(xiàn)了人人平等、地區(qū)平等和民族平等,擴大了人民民主,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了堅強的制度保障,這為構建我國憲政的寬容精神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3.創(chuàng)設憲法訴訟制度是實現(xiàn)憲政寬容精神的制度保障。
“憲法訴訟是指由國家的審判機關行使審判權,適用司法程序解決憲法糾紛,對違反憲法的行為予以制裁,從而維護憲法秩序,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一種訴訟制度”。[6]憲法訴訟是政治寬容過程中重要的糾紛解決機制,為中國憲政寬容精神之建構提供了制度保障。
憲法訴訟機制是憲法得以正確實施的最可靠保障,是憲政秩序得以確立和保護的最有效的調節(jié)器,憲法訴訟是憲法的守護神,也是憲政的守護神。無訴訟即無憲政!正如美國一位學者所言:美國憲法為解釋所發(fā)展,為判例所修飾,為風俗習慣所擴展。無憲法訴訟,憲法的生命必將終結,憲政也就無從談起。由此可見創(chuàng)設我國憲法訴訟制度為憲法進入實際政治生活打開方便之門,提供寬容平臺非常重要。
[1]圣經(jīng)·新約[M].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1998.
[2]陳根發(fā).論宗教寬容的政治化和法律化[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7(2).
[3]李海亮.妥協(xié)與寬容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憲政要素[J].當代法學,2008(1).
[4]陳斯彬.憲政秩序的寬容品格[J].理論導刊,2006(12).
[5]黃溫泉:論憲政的寬容精神——從和諧社會的視角看寬容的憲政價值[J].人大研究,2009(8).
[6]胡肖華:憲法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
ClassNo.:D921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Tolerance:theInherentSpiritofConstitutionalism
Yao Fang
Constitutionalism is an open system of values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which recognizes diversity of human beings and diversity of society . and it advocated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and draw on different ideas and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 And tolerance as a noble spirit, which condenses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our ancestors for generations have been a political art, it is distilled through the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ommon inherent spirit. The tolerance evolutes from the religious tolerance to the constitutional one . The Constitu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urns the religious tolerance into a constitutional level. Constitutionalism implies a spirit of toler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nstitutionalism should embodies a tolerant spirit .
constitutionalism;tolerance;construction
姚芳,碩士,書記員,東臺法院,江蘇·東臺。郵政編碼:224200
1672-6758(2011)04-0052-2
D9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