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倫 理(二)
主講:李 霞(副教授)
什么是“智”
“智”,傳統(tǒng)社會的價值范疇,“五?!敝?。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頓悟,也不是科學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儒家學者認為,具備了這種道德智慧,才能成為君子。如孟子認為,“智”為“是非之心”,人只要盡心,進一步充實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繼而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鬃觿t將智、仁、勇三者并提:“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睂⑵湟曌骶拥拿赖?。
什么是“信”
“信”,傳統(tǒng)社會的價值范疇,“五?!敝??!靶拧?,即誠實、不欺,被儒家視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起碼準則。孔子教授弟子,“忠信”并提,他說:如果人沒有“信”,就如同馬車沒有車輪,不能遠行。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與朋友交往時守信與否”?!靶拧边€被孔子推及到治理國家的層面上,他認為,在“足食”、“足兵”與“取信于民”三者間,首先要“取信于民”,國家一旦不能取得國民的信任,就無法立足。到了漢代,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信”被列入“五?!薄!罢\實”、“不欺”作為一種社會公德,從此便被普遍認同了。
什么是“孝”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扶養(yǎng)、順從、送終、守靈等。中國人重孝道,將其視為一種傳統(tǒng)美德。孝的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可以追溯至商周時期(其時的甲骨文中已出現(xiàn)了“孝”字)。到了西周,隨著宗法制度建立,孝的觀念被不斷加強。實際上,國人奉行孝道,還有更深刻的人性根源,那就是宗教。古人信奉“靈魂”,認為先祖的在天之靈能保佑或降禍于子孫,所以,孔子曾這樣解釋“孝”的具體內(nèi)容:“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笨鬃右嗍冀K將“孝”作為其人生哲學的基點,其門下也以“孝”為仁之本。到了漢代,統(tǒng)治者也力倡孝道,主張“以孝治天下”,連官員的選拔也要“孝”字當頭。此后,歷朝歷代都制訂各種制度,來保證這一道德規(guī)范的實行。
“孝”作為華夏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已深入人心,雖然到了現(xiàn)代,有所淡化,但像祭祖、奔喪、守靈、戴孝及對團圓的講求等,仍是不可動搖的。
什么是“悌”
“悌”,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的宗法關系。常與“孝”并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
什么是“忠”
“忠”是傳統(tǒng)社會的一個重要道德標準。在先秦時期,“忠”泛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如孔門弟子曾參每日三省其身,第一省即“為人謀而不忠乎?”意思是,為人做事,盡心盡力了嗎?“忠”,就是“盡己之心”。到了漢代以后,逐漸演變?yōu)槌济駥醯慕^對關系,就是臣民要對君王尊敬、崇拜、服從、獻身、忠貞不二等等。隨著時代的變化,“忠”的含義也在不斷擴展,對君王誠惶誠恐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
儒家倡導的“勇”
我們通常所說的勇,大致上可分為三點來討論,借用孟子的一句話來說便是:“勇德”為貴,“勇氣”次之,“勇力”為輕。
先說勇力。古代儒家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即所說“小學”學習內(nèi)容。其中射便是指射箭技術,御則是駕車技能。射與御都是武略,用于戰(zhàn)場??梢?,早期的儒者本身并不是只知讀書而文弱無力的書生。
勇也絕不是單單憑借勇力,還要具有勇氣。先秦諸子中墨家很是特別,“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這只是勇的表現(xiàn)——有足夠的勇力、勇氣而已。這還不是最高境界的“勇”。
那么,最主要的勇德是指什么?勇德應該是在某種信念驅(qū)動下,所體現(xiàn)出的無所畏懼的行為及精神。孔子不提倡匹夫之勇,相反,他說:“見義不為,無勇也。”
勇應該“發(fā)乎仁,適乎禮,止乎義”??鬃诱f:“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勇而無禮則亂?!弊勇吩鴨枺骸熬由杏潞??”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笨鬃佑指嬖V他應該用義來約束勇,并談到勇如果沒有義來約束,則君子也罷,小人也罷,都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