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升,譚云華
(玉溪師范學院 文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家庭教育小說是教育小說中以家庭教育為題材的一類小說[注]對教育小說的內(nèi)涵,學界一般采用李延年的提法:“教育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一種題材分類,它是以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等組成的小說的藝術形式形象化的反映培養(yǎng)兒童、青少年準備從事社會活動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教育活動的小說類型。它必須同時具備三個要素:教育者(教師、家長等);受教育者(兒童或青少年學生);教育方法、內(nèi)容、目的等。三者必須兼而有之,可以對某一要素有所側(cè)重,但不能缺略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項。如果一部小說,缺少上述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項,那就不能被視為教育小說?!?參見李延年《<歧路燈〉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版第3頁)。按:以此為標準,粗略統(tǒng)計清代有130余篇短篇教育小說,主要散見于清代各類筆記小說中,內(nèi)容涉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以家庭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的短篇教育小說50余篇,本文所說的家庭教育小說即指這一部分。。中國古代教育小說創(chuàng)作至清代趨于成熟和繁榮,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長篇教育小說《歧路燈》和數(shù)量眾多的短篇教育小說出現(xiàn)。目前學界對教育小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歧路燈》上,對短篇教育小說,特別是短篇家庭教育小說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僅有劉莉的碩士論文《清代教育小說研究》和單篇論文《清代教育小說鳥瞰》[注]劉莉《清代教育小說鳥瞰》,載《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2期,63—66。粗略提及。
“小說家不必是思想家,小說尤其不應是思想的圖解。但是任何小說都不能沒有思想,不能不受某種或某幾種思想觀念的影響,而表現(xiàn)一定政治的、道德的、倫理的思想傾向?!盵1]439家庭教育小說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比如教育的思想,為政的思想,治家的思想,因果報應的思想等。受中國文學注重教化的傳統(tǒng)以及家庭教育小說以反映教育問題、啟迪讀者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子弟”為主旨的影響,清代家庭教育小說在思想上的突出特點是蘊含著較為豐富的教育思想。這一思想主要蘊含在清代家庭教育小說中人物所選取的教育內(nèi)容(教什么)和教育方法(怎樣教)中,以下要述之。
小說《王端毅公教子事》中,王端毅公曾曰“教爾曹讀書,非為利達計也。正欲使知為人底道理”[2]115,強調(diào)了為人的重要。又如《宗定九母教子事》中這樣寫道:
宗定九少時,奉母陳家居。值兇歲,啼饑號寒,初不向宗族借貸。母曰:“餓死事小,遣十歲童子,汗顏面以求人,使從此不知有廉恥,品行事大?!庇跁r以為名言。[3]268
宗母在家中無糧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品行事大”的原則,不做一件有可能影響孩子正直品性形成的事,表現(xiàn)了家長對后代品德教育的高度重視。
具體而言,清代家庭教育小說主要體現(xiàn)了以重視立志、勤儉、孝義、包容謙讓教育為主的育人思想。
小說《梁蒼巖教子弟事》中:
教子弟家法醇謹,雖步履折旋進退,必合規(guī)矩。自理學經(jīng)濟諸書外,稗官野史都不令流覽。然必使涉獵詩詞,曰:“所以發(fā)其興、觀群怨、俾識古人、美人香草皆有所寄托也?!盵4]247
梁蒼巖教子讀理學之書,與明清時期統(tǒng)治者崇尚程朱理學,唯有“尊孔讀經(jīng)”者方能參加科考、步入仕途的現(xiàn)實相呼應;又教子必涉獵詩詞,以求“發(fā)其興,觀群怨,俾識古人”,明顯帶有儒家圣賢歷來主張的“興觀群怨”、“文以載道”的入世理想。梁曾歷官尚書,他的教子方式應當是當時官員教子立志的一個縮影。
有的教育者還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甚至屈辱遭遇來激勵、教育子孫樹立成材的遠大志向?!缎旃套邮隆芬晃闹校?/p>
浙江某縣典吏,偶以言忤巡按御史,受辱樸責。羞憤自免歸,見二子失學,翁流涕不樂,曰:“爾兄弟皆廢學,吾無后矣?!笔霰蝗枋拢魈椴灰?。二子曰:“兒輩不類、自今愿力學以慰大人心,愿勿悲也。”發(fā)憤下幃,兄弟相繼及第。[5]123
這是父輩教子時,曉之以情,以已屈辱激勵子女明白“失學”過失,立志讀書成材的代表作品。
至于勤儉教育,小說《湯文正之清廉》寫道:
湯文公正撫吳,日給惟菜韭。一日閱簿,見某日市只雞,愕問曰:“誰市雞者?”仆叩頭曰:“公子?!惫?,立召公子跽庭下而責之曰:“汝謂蘇州雞賤如河南邪?汝思啖雞,便歸去,惡有士不嚼菜根而能自立者?”并笞其仆而遣之。[6]671
湯文正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防微杜漸,教育后代子孫要明白“惡有士不嚼菜根而能自立者”的道理,教育子孫盡早樹立生活儉樸的意識。這種勤儉持家的育人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有著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此外,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對孩子待人處事的教育,這也是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在我國傳統(tǒng)教育理論中,待人教育的基礎是教育子女如何對待父母和對待他人。前者主要表現(xiàn)為孝,孝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核心?!熬觿t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哀則致其喪,祭則致其嚴?!盵7]這是對如何孝的經(jīng)典闡釋。上文舉到《徐公教子事》中兒子們“自今愿力學以慰大人心,愿勿悲也。……翁稱疾墜臥不起。尚書入跪問故……”的對父親喜怒哀樂的入微體察和關心;《范文肅公家法》中“往往待立終日,不命之坐不敢坐”的禮敬有加等都是盡孝的表現(xiàn)。
如何對待他人,主要體現(xiàn)為教育子孫后代要謹慎做人,包容謙讓,與人為善。《徐公教子事》中長子及第之后,為巡按御史上司,“心私喜得報父怨”。但翁曰:“吾為小吏,當日誠不為無過,但直指稍過當耳?!甓鲌笤?,吾所以病。汝往,當以吾言開心告之,盡捐夙嫌,是吾子也?!盵5]123徐公在兒子學有所成之后,教導兒子寬仁待人,勿公報私仇,要“盡捐夙嫌”。小說《胡氏祖先訓子弟尊奴事》中寫道:
必舉杯訓其子曰:“吾徒讀書人,何所能經(jīng)營,家計得以溫飽者?”指諸奴曰:“皆若輩力也,當善視之?!苯先讼淘粸殚L者。[8]304
在此,胡氏祖先身為顯貴,卻諄諄教誨后代子孫要善待家中奴仆,尊重他們,實是可敬。
在家庭教育中,古人特別強調(diào)對子女的勤學教育。如顔子推在其《顏氏家訓》中列舉許多勤學之例來教育其后人要勤學,惜時:“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jīng),牧則編簡,亦為勤駕。”[9]86
清代家庭教育小說對此亦有反映。《焚戲具》寫道:“予輩得從寬宥。然未當稍假辭色,課讀至夜半,冬夏不輟。”[10]59《賢母訓子》中:“許乃將錢托所親生息,而自以針仞佐之,日督壽川入塾讀書。不數(shù)年即入泮?!盵11]253《梁蒼巖教子事》中:“篤學不倦,每退食,即簾閣靜學,嘯詠自娛?!盵4]247
至于小說《嚴某延師訓子事》中家長督促子弟勤學,使長子攻苦致疾而卒的做法,是我們今天教育子女所要避免的,但其從一個側(cè)面恰說明家長們對勤學的重視,小說這樣描述:
晝夜迭課其子,夜讀必四鼓,寒暑無間。妻親調(diào)館餐。未幾,長子以攻苦致疾而卒。某督次子無少倦,次子強而敏,師感其意,誘掖亦惟勤,業(yè)遂大進……聊捷成進士。[12]390
此外,清代家庭教育小說有多篇作品涉及尊師的話題,塑造了許多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尊師敬師的家長典型,宣揚了師道尊嚴、尊師重教的思想?!段禾烀裱訋熃套邮隆穼懙溃?/p>
魏天民教子敬重師傅,飲食必親視,束修金必至精者。嘗曰:“人翼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yǎng)身而反損其衣食也?!盵4]247
在此,魏天民言傳身教,尊師敬師,以“損其衣食”喻“不敬其師”,以“飲食必親視”為表率,可見其敬師之誠。
《趙公延師教子事》寫道:
而延師教子,尤極留意,予同年友項松心,以文品見重于公。適館三年而病,公令其子盡奉湯藥,夕視寢輿。[13]68
趙公為一方名士,曾應召“博學鴻儒選”入詞苑。但在教子時,他要求兒子要敬重老師,悉心照顧生病的老師。其敬師之心之意可見一斑。
《尊師事》篇更是細致地描述了家長們?nèi)绾我陨碜鲃t,教育后代尊敬老師并得善報的情景:
迨后辭去時,凡為師供設幄枕衾衣,及文玩硯爐等物,悉令隨師搬送。先大夫曉諸父及先君子曰:“此物乃師多年服用休憩磨紗,豈可復留余家,亦敬師之一節(jié),汝輩須知之?!薄稚遄樱娈a(chǎn)三百畝,不惜為子延師耗盡?!之斨^予曰:“吾與嫂氏每近明而輿口,嫂終日為師躬親典餐,必求合口。值師他出,則必待歸進食,然后已食。夜分兒輩課畢,吾夫婦方寢。凡延師二十年,敬勤弗輟如一日?!薄嘧咏钥赏涑删汀V^非吾兄若弟法祖而能重師教子明口 口!……乃題詩以勉其徒云:“課讀曉分偶口嘗,豬腰割取進羹湯。難酬禮敬慚賢主,忍使吾徒學業(yè)荒!”[14]102-103
家長和孩子們的尊師敬師影響到老師誨人不倦,老師的勤謹又影響到孩子們勤學不??!于是,尊師與勤學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除上述教育內(nèi)容外,清代家庭教育小說蘊含的教育思想,還在施教者所采用的方法中得到體現(xiàn)。比較突出的是重視環(huán)境習染的思想,重視家長身教和嚴教的思想,強調(diào)情感激勵和感化的思想。
環(huán)境對人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對年幼者來說更是如此。基于這種認識,古人在進行家庭教育時,特別注意為新生一代創(chuàng)設良好的受教育環(huán)境??鬃印袄锶蕿槊馈钡恼摂?,孟母為教子而三遷的故事即是典型例證。
清代家庭教育小說《沈太守訓子事》中,沈太守官居顯位,家境優(yōu)越,但他卻決心將二子送往鄉(xiāng)下讀書。他對原因作如下解釋:
予年將半百,有子已足。況再索耶?予意送汝歸故里,以教予子。是方成童,尚不知習俗,假令長在署中,其安分者不過無能,其不安分者則竟敗類矣。蓋衙門之所尚者,驕惰奢侈,娼酒賭博,無為不為。此則知識未定之人之所大忌。天下之不為習俗所移,出類拔萃者,能有幾人乎?[15]127-128
沈太守在教子時無疑抓住了要害:給兒子選擇一個遠離誘惑、儉樸純凈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孩子們健康成長。他清醒意識到:“蓋衙門之所尚者,驕惰奢侈,娼酒賭博,無所不為。此則知識未定之人之所大忌?!盵15]127
小說《撰哀文神醫(yī)善用藥 設誓敗子猛回頭》寫道:
幼曾讀過幾年書,姿性也不甚冥鈍,只因自小父母姑息,失于教導,及至長成……既不務生理,又不肯就學,日逐在外游蕩,便有那一班閑人浪子誘引他去賭場中走動……[16]161-185
宿習最終走上邪路,敗家棄妻,與開始被一幫閑人浪子的誘使有很大關系。這從反面說明環(huán)境熏陶、師友選擇的重要性。反映同樣觀念的小說還有《失燕翼作法于貪 墮箕裘不孝惟后》、《王錦衣釁起園亭 謝夫人智屈權(quán)貴》、《公大將軍延師訓子事》、《溺愛之害》等小說。這種重視環(huán)境熏陶的思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精華。
家庭是人生活的重要場所,日復一日的家庭瑣事對子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同時作用也是極大的。《金壺七墨》中有這樣一則小說:劉氏子對父至孝,曾于水中將父親救出,為生病的父親割股做藥。劉子之子也十分孝順父親。鄉(xiāng)里責子者都說:“汝曷不學劉孝子,他日汝子孫當亦孝汝也?!盵17]前面提到的《尊師事》文中記述埴兄在尊師敬師方面以實際行動為子孫們做出良好的榜樣:“值師他出,則必待歸進食,然后已食。夜分兒輩課畢,吾夫婦方寢。凡延師二十年,敬勤弗輟如一日?!嘧咏钥赏涑删?。”父輩們的尊師敬師無形中給予子女們勤學苦讀以莫大激勵,他們皆學有所成,科舉及第。作者也不由感嘆道:“謂非吾兄若弟法祖而能重師教子之明口口!”[14]102-103
父母不能言傳身教,給子女做出正確的榜樣,則很難教育出成材的子孫。白話小說《失燕翼作法于貪 墮箕裘不孝惟后》中的父親做官貪酷,魚肉百姓,為人無恥,對兒子們的教導是“讀什么書?……只要有銀子,三百兩就是一個秀才”;“裝了硬臉皮打人罵人,便就抓的錢來?!且粋€孝官不賣秀才?”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下,五個兒子無一成才。[18]81-94這篇小說將家長們的身教對于孩子們的影響生動而又深刻地展現(xiàn)出來,令人深思。
此外,清代家庭教育小說還體現(xiàn)了對子女要嚴格教育但不宜過嚴的教育方法與教育思想。小說《王端毅公教子事》[2]115中:“公家法甚嚴,子孫雖孩提,無敢嬉笑于側(cè)。盛暑中,必使著衣衫,始侍左右。”;《范文肅公家法》[19]中:“家法最嚴。子弟不稍假色笑。長子官戶部侍郎,次子官翰林學士。往往侍立終日,不命之坐不敢坐。”這是嚴教,但又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父父子子的等級權(quán)威,具有濃重的封建理教色彩,卻罕見人倫親情,窒息了年青一代應該享有的活潑與靈動。到了清代中后期,這一嚴教已嚴重偏離了它的本旨,發(fā)展為戳子身心,導致孩子不能健康成長。如《前徽錄》中記載孫太夫人長子,生性不敏,因而屢被父責,不久夭折。[20]336《續(xù)客窗閑話》描述少年壹“附學讀書,督課極嚴。壹時年十二,游戲誤學,畏父師訓責,竊資逃去”[21]。此類嚴苛的教育方式只會適得其反,家庭教育小說對此予以反映,提醒家長們在教育子弟時不易過嚴,要注意方式和適度原則。
相比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一個突出特點是它的感染性。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著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顯得歡樂,顯得愉悅;在家長表現(xiàn)出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清代家庭教育小說對這種基于血緣關系的以情通情的或激勵、或感化的教育方式多有表現(xiàn),小說《徐公教子事》寫道:
徐翁“偶以言忤巡按御史,受辱樸責,羞憤自免歸?!瓡r尚書兄弟皆失學。翁每流涕,忽忽不樂。尚書兄弟,跪請其故。曰:“而兄弟皆廢學,吾無后矣。因述受撲直指事。復流涕不已?!鄙袝值茉唬骸皟狠叢活?,自今愿力學以慰大人心。愿勿悲也。”乃發(fā)憤下帷,兄弟相繼登弟。[5]123
徐翁的流涕不已,忽忽不樂,述己受辱之事,使兒子們明白“失學”之誤,并決心讀書及第,“以慰大人心”。在此,父輩和孩子們那種基于血緣關系的感同身受、以情通情無疑在教育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與之相似的還有《嚴某延師訓子事》、《賢母訓子》、《聊齋志異·細柳》、《聊齋志異·曾友于》等作品中的施教者,或多或少都運用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感激勵、情感感化的教育方法,以促使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清代人對子弟教育的重視,而這又生動反映了“國之本在家”[22]278、“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23]23的思想觀念在中國的根深蒂固。于是,子弟教育被社會各階層所重視并反映到小說中。從文學角度講,教育思想蘊含于文學作品中,文學的教育功能得以強化,文學的現(xiàn)實性明顯增強;從教育角度講,借助文學的形式,教育思想的表達更具直觀性、形象性、可讀性,易為讀者接受。所有這些,也讓我們看到教育小說家們對現(xiàn)實的關心,并希望借助小說達到勸懲淑世的創(chuàng)作意圖。
[參考文獻]
[1]杜貴晨.數(shù)理批評與小說考論[M].濟南:齊魯書社,2006.
[2]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七 [M]//筆記小說大觀:第1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1984.
[3]王晫.今世說:卷七[M]//筆記小說大觀:第17冊.
[4]王晫.今世說:卷一[M]//筆記小說大觀:第17冊.
[5]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八[M]//筆記小說大觀:第16冊.
[6]陳康琪.歷代史料筆記叢刊:郎潛紀聞·三筆 [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鐘謙鈞.十三經(jīng)注疏:孝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劉獻廷.廣陽雜記:卷第一[M]//筆記小說大觀:第16冊.
[9]白話顏氏家訓[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10]諸珻香.明齋小識:卷八[M]//筆記小說大觀:第28冊.
[11]梁恭辰.北東園筆錄:卷六[M]//筆記小說大觀:第29冊.
[12]陸長春.香飲樓賓談:卷二[M]//筆記小說大觀:第29冊.
[13]鈕琇.《觚勝》續(xù)編:卷二[M]//筆記小說大觀:第17冊.
[14]金埴.不下帶編[M].王湜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15]吳熾昌.客窗閑話:卷四[M]//筆記小說大觀:第29冊.
[16]筆煉閣.五色石[M].蕭欣橋,校點.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
[17]黃鈞宰.金壺七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8]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19]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十[M]//筆記小說大觀:第16冊.
[20]姚世錫.前徽錄[M]//筆記小說大觀:第18冊.
[21]吳熾昌.續(xù)客窗閑話:卷七[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22]朱熹.孟子集注:卷七 [M]//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23]孫冶讓.諸子集成·墨子間詁[M].長沙:岳麓書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