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嬌
(蘇州科技學院天平學院,江蘇蘇州215011)
夏目漱石文學作品中的親情觀
李 嬌
(蘇州科技學院天平學院,江蘇蘇州215011)
夏目漱石的文學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個現(xiàn)象:主人公都設定在父母親缺失或者淡漠的親情觀里。這與夏目漱石自身缺少關愛的童年,以及對家庭的理解、對親情的具體體驗密不可分。通過解讀這種親情觀,可以更好地把握夏目漱石文學作品的內涵。
夏目漱石;文學作品;親情觀
夏目漱石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大多父母雙亡,或者失去其中一方?!段沂秦垺肥窍哪渴奶幣?奠定了他在明治文學史上作為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歷史地位,是一篇風格獨特的長篇小說,它的出現(xiàn)打破了自然主義文學風靡明治文壇的局面,使二葉亭四迷開創(chuàng)的文學傳統(tǒng)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小說的第一節(jié)介紹了小說的主人公——貓,出世不久就被一個書生扔在路邊,睜開眼時,母親和諸位兄弟早已無影無蹤。長篇小說《心》是日本近代文學的杰作,被譽為透視日本人性格和心魂的最佳讀物,其中的主人公——先生,也是在他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失掉雙親。在《草枕》中,畫家第一次見到志保田那美時,就注意到她那奇異的舞姿,而這個舞姿正是志保田那美在失去母親后精神上強烈不安的一種直接表現(xiàn)?!陡鐑骸肥窍哪渴囊徊肯?、幽默又平民化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充滿詼諧、辛辣、極具諷刺意味的語言描寫,在介紹主人公的父母去世時也是如此:“母親病逝前兩三天,我在廚房翻跟頭,肋骨撞在鍋臺上,疼得要命?!敝魅斯阅苡涀∧赣H去世,是因為自己在兩三天前撞疼了肋骨,而不是出于對母親的感情;那種痛徹心扉的感覺,是因為肋骨碰撞的身體疼痛,而不是永遠失去了母親的傷痛。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對其父親的死亡也就是很平淡的一句話:“母親去世后第六年的新年,父親也中風死了”,僅此而已?!队菝廊瞬荨肥窍哪渴蔀閷I(yè)作家后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小說帶有勸善懲惡的倫理色彩,情節(jié)生動,富有戲劇性,文體優(yōu)美,充滿理性思考,轟動當時的日本文壇。作品中描寫了兩組對立人物的矛盾和糾葛:一組是甲野和宗近兄妹,另一組是藤尾和她的母親。前者代表正義,后者代表邪惡。這兩組人物中的三個核心人物:甲野欽吾的父母雙亡,甲野藤尾的父親不在人世,宗近的母親也撒手人寰,他們都生活在失去父親或母親甚至雙親盡失的殘缺家庭。
在夏目漱石的小說中,除了以上提到的主要人物的父母大多早逝以外,即便是父母健在的,對其家庭情況也沒有進行充分的描寫,出場人物往往家庭觀念比較淡漠?!缎腥恕肥窍哪渴摹昂笕壳敝?他以細膩、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正直博學、勤于思考,而又敏感多疑、怠于言行的孤獨痛苦的學者一郎及其冷漠晦澀的家庭生活。這部小說是夏目漱石所有文學作品中唯一一部主人公雙親健在,并且都在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中登場的完整作品。但是縱觀整篇小說,不難發(fā)現(xiàn)一郎的父母在家庭中的存在及出場,幾乎沒有對整個家庭生活產(chǎn)生任何重大的影響,并且在一郎、二郎、阿直三個人的感情糾葛和不斷上升的家庭矛盾中,父母似乎沒有洞察到孩子們的苦惱和矛盾,在精神上也沒有給予孩子們任何實質性的指導和幫助,使整個家庭籠罩在令人費解的冷漠晦澀氣氛之中?!睹靼怠肥窍哪渴囊徊课赐瓿傻拈L篇小說,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后期的創(chuàng)作思想,這部小說以細膩生動的筆觸描寫了津田中吉和阿延夫婦之間的微妙關系,暴露了人們自私自利、苦悶無望的心態(tài),告誡人們要去掉私心,順應天意。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的父母也都健在,但是對于兒子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變化,遠在京都的他們卻絲毫不知,也無法給予兒子安慰和關愛。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即使主人公父母健在,但對于整個家庭關系并沒有發(fā)揮應有的影響力,都是持有一種淡漠的家庭觀念。
夏目漱石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將其作品中的出場人物特別是核心人物都設定在父母親缺失或者淡漠的親情觀里,講述一個又一個殘缺家庭的故事,對于人物命運的描寫也讓人感到悲從中來的無奈與凄涼。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情節(jié),其實對于小說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例如,《我是貓》中的貓如果有父母,則會是另一種命運,那么故事情節(jié)也會隨之改變了;《二百一十天》當中的阿圭如果父母健在的話,就無法把“革命”天天掛在嘴邊了;《哥兒》當中的“我”如果父母健在,哥哥也很疼愛他的話,就不會被哥哥分家,不會到鄉(xiāng)下去教書。夏目漱石幾乎沒有描寫一個完整家庭的幸福故事,主人公要么母親去世,要么父親去世,要么被親人奪走財產(chǎn),不得不早早踏上人生艱難的旅途,飽嘗世間生活的疾苦,形成寂寞、孤獨的性格特質,充滿著悲涼的人性。
在整個社會關系中,血親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父母同子女的關系,是一種割舍不斷的血緣關系。而夏目漱石在其文學作品中,卻把原本溫馨的家庭關系以可有可無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讓主人公處于一個個親情淡漠的家庭,飽受失去雙親(或者一方)的苦痛,卻以冷漠、平淡的方式加以描述,從深層次來說,這根源于作家對家庭的理解、對親情的體驗。
慶應三年(1867)2月9日,夏目漱石出生于舊江戶的一個“名主”家庭。由于父母年事已高(父親50歲、母親42歲),上面還有四個男孩和三個女孩,因此,他的出生并未給家庭帶來喜悅。夏目漱石在《玻璃窗內》中寫道:“我是父母高齡時出生的所謂老幺。出生時,因母親年歲已大,甚感為恥,街坊鄰居們也恥笑不已……也許是此原因,出生后不久就將我送人。當然這一切我自己未曾留下任何記憶,長大后聽說是將我送給了開舊家具店的人家。他們做生意時,就把我放在一個小筐子里,放在四谷大道的路邊。有一天姐姐路過那兒,甚感可憐,遂把我抱回家。據(jù)說那晚我哭了一夜,姐姐還受到父親的訓斥?!?868年,夏目漱石剛滿一周歲,再次被送給另外的人家。養(yǎng)父母家境較殷實,因不能生育才收養(yǎng)了夏目漱石,對他比較疼愛。進入小學后,夏目漱石成績非常優(yōu)異,養(yǎng)父母覺得他以后會有出息,自己將來也就有了依靠,所以對他更是疼愛有加。這種投資式的愛跟親生父母那種純粹無私的愛是不同的,有很強的功利性。之后,由于養(yǎng)父母離婚,夏目漱石再次回到親生父母身邊,但是仍未受到父親的歡迎??梢哉f,出生于家境敗落的家庭,被親生父母兩次送人,在養(yǎng)父母家成長,夏目漱石自幼就沒有得到真正的父母之愛和親情,而是過早地品嘗到了人世間的冷暖,這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創(chuàng)傷,使他能夠看透人生,甚至影響到他對人性的認識。所以,夏目漱石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時,幾乎未寫一個完整家庭的故事,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多父母缺失,或與父兄不和,或不受父兄重視,他們的人生仿佛永遠無法擺脫殘缺的家庭、孤寂的心靈、淡漠的親情,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關愛,充斥著自私自利。
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痛楚經(jīng)歷,使夏目漱石對扭曲的親情有著不堪回首的體驗和理解,使他覺得無需對親情多費筆墨,父母對子女的無私關愛、溫馨和諧的親情僅僅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他把這種親情關系寫成了冷酷、虛偽、淡漠的關系。這種親情觀貫穿夏目漱石的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甚至可以說是他的每部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旋律。
[1]李光貞.20世紀中日兩國夏目漱石研究評述[J].山東外語教學, 2007(3).
[2](日)夏目漱石.哥兒·草枕[M].陳德文,譯.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
[3](日)夏目漱石.硝子戶の中[A].夏目漱石全小說[C].第三書館, 2006.
責任編輯葉利榮E2mail:yelirong@126.com
I106.4
A
1673-1395(2011)06-0023-02
2011-03-20
李嬌(1983—),女,江蘇徐州人,助教,主要從事日語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