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加濤 劉猛道 郭勉艷 字尚永 方可團
(1.保山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云南 保山 678000;2.騰沖縣第二職業(yè)技術學校,云南 騰沖 679102)
大麥在世界谷類作物中播種面積僅次于小麥、水稻、包谷,居第四位,單產低于水稻、包谷,居第三位,南緯50°到北緯70°廣大地區(qū)均有分布。中國大麥面積和總產僅次于水稻、小麥、包谷,居第四位。云南省常年種植22萬~23萬hm2居全國首位,總產約60萬t[1]。近幾年來,保山市在調整作物布局中進一步明確小春作物結構調整思路,合理壓縮小麥種植面積,加快啤飼大麥優(yōu)良品種選育進程,加速探索研究啤飼大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加大力度示范推廣,2010年發(fā)展到2.78萬hm2。優(yōu)良的大麥品種是啤飼大麥生產的基礎,1988年以來,保山市相繼育成和引進了一批優(yōu)質抗病啤飼大麥新品種,同時,在啤飼大麥種質資源鑒定和育種技術研究方面也取得較大進展,為啤飼大麥生產的平穩(wěn)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然而在育種研究方面仍存在基礎研究相對薄弱、優(yōu)質專用品種缺乏、育種手段單一等問題。由于保山市集低緯氣候、高原氣候、季風氣候和山地氣候為一體[2],所需品種要同時具備高產、穩(wěn)產、抗寒、抗旱、抗病等能力。因此,加強啤飼大麥育種基礎研究,選育一批突破性專用新品種,更好地滿足啤飼大麥生產的需求,已成為未來保山市啤飼大麥育種研究工作的重點。
自1988至1996年間,保山市通過各種途徑先后從美國、日本、加拿大、法國、匈牙利、保加利亞等近10多個國家引入啤飼大麥品種 (系)6 000余份,從中篩選優(yōu)良品種,如保山市農科所篩選并通過省、市審 (認)定的V24、V06、86-40、莫特 44、科利培、V013[3]。
品種種質資源是啤飼大麥育種和啤飼大麥生產的物質基礎,啤飼大麥育種實踐表明,每一個優(yōu)質抗病新品種的育成,都與優(yōu)質抗病遺傳資源密切相關,因此,啤飼大麥種質資源直接關系到啤飼大麥育種的成敗。保山市近年來從全面收集、田間觀察、抗性鑒定等方面進行啤飼大麥種質資源的收集,每年從國內外引入種植400余份,從中篩選出適合保山市的種質資源,到目前為止已儲存種質資源200多份,為啤飼大麥育種奠定了基礎。
2004年以后保山市采用“引、育結合,以育為主,引鑒為輔”的育種思路,在繼續(xù)引種篩選的同時,逐級過渡到系統(tǒng)選育和雜交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啤飼大麥新品種,2008至2011年組配雜交組合965個,選擇雜交后代16 965份,從國家大麥改良中心為主的科研院所引入鑒定材料近10 000份。通過系統(tǒng)選育已育成一批優(yōu)良品種供大面積示范推廣,如保大麥6號 (2007年創(chuàng)造了當時全國最高單產717.4 kg/667 m2的記錄)[3]、保大麥7號、保大麥8號 (云南省每年累計示范推廣5.33萬hm2)、保大麥12號 (參加2007至2009年云南省區(qū)試,居第二位)。雜交選育的09BD-30(參加2009至2011年云南省區(qū)試,居第一位),09-J20、09-J11、10-J5、11-J7等一批有苗頭的品種有望在保山市示范推廣或參加新一輪的云南省區(qū)域試驗。
保山市從2003年至今,與云南省農科院、國家大麥改良中心進行合作,利用地理上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進行穿梭育種,已育成云大麥2號,創(chuàng)造了單塊最高單產和百畝最高單產“兩個全國第一”。
1)啤飼大麥育種基礎理論薄弱,一是育種工作者學術水平有限,無高端專業(yè)技術人才參與育種;二是育種工作者只追求出品種或注重品種資源的收集保存,忽視了基礎研究;導致品種選育很大程度上憑經(jīng)驗、碰運氣。傳統(tǒng)育種方法周期長、效率低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2)傳統(tǒng)育種技術與育種新技術尚未得到很好結合,傳統(tǒng)育種手段只注重田間工作,忽視實驗工作,而新技術研究和應用則強調實驗室工作,沒有很好把二者有機結合,尚未找到很好的結合點。
3)育種資源的缺乏,雖然每年都從國內外引入大量的種質資源進行篩選鑒定并加以利用,但可供利用的種質資源很少,缺乏具有突破性的材料,特別缺乏專用大麥的種質資源。
4)育種手段少,目前保山市對新品種選育只采用系統(tǒng)選育法、雜交選育和穿梭育種,沒有條件和能力把傳統(tǒng)育種方法和現(xiàn)代育種技術的有機結合。
保山市集低緯氣候、高原氣候、季風氣候和山地氣候為一體,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典型的山地氣候,所以啤飼大麥育種目標要以高產、優(yōu)質、多抗 (抗旱、抗寒、抗病)、廣適為主攻方向。
種質資源是育種工作的物質基礎,今后育種技術的競爭焦點也將集中在種質資源研究應用的力度上。因此,保山市在啤飼大麥育種中要想育出更多的優(yōu)良品種就必須在種質資源上下功夫,要加強啤飼大麥種質資源收集、鑒定和利用,一是要繼續(xù)有目的、有計劃地廣泛搜集國內外種質資源,通過篩選、鑒定和分類,建立各種優(yōu)異性狀資源庫;二是把創(chuàng)制新的種質資源作為育種的長期目標,可把無法在生產中應用但又具有明顯優(yōu)點的品種間的雜交后代作為創(chuàng)制新的種質資源的一種途徑,以便篩選出各具特色的種質資源;三是也可采用輪回雜交為主要手段,進行屬間遠緣雜交,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遺傳變異材料,以便從中篩選出抗性更好的種質資源。
大麥育種上,育種者首先面臨的是親本的選擇。核心親本材料在啤飼大麥育種中所起的作用是極其顯著的,是啤飼大麥育種能否上一個新臺階的關鍵。今后必須高度重視親本材料的觀察和評價,掌握各個親本的優(yōu)缺點,篩選出更多的高抗優(yōu)質核心親本材料,才能持續(xù)育成供生產上應用的啤飼大麥新品種。
積極開展常規(guī)育種、雜交育種的同時,繼續(xù)加強育種單位間的協(xié)作進行穿梭育種。充分發(fā)揮各自種質、設備條件等的優(yōu)勢,取長補短,加強雜種后代抗病性、抗蟲性和品質等特性的篩選,深入了解各種特性的表現(xiàn),對品種進行全面評價,做出正確選擇,篩選出高產、穩(wěn)產、抗性廣,適應性強的品種。
國內外育種實踐表明,常規(guī)育種是選育品種最有效、最經(jīng)濟的方法。目前國內外一些科研院所對啤飼大麥雜交種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雜交種之所以利用比率增大,主要是因為利用雜交種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綜合雙親的不同抗性于一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強;并可加速品種選育,生產可選用品種多。因此,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應堅持以常規(guī)雜交育種為主,嘗試引入一些啤飼大麥不育系,利用回交轉育、測交篩選等方法篩選出適宜于保山市的不育系、恢復系,通過三系配套利用雜種優(yōu)勢選育出可供生產上利用的雜交大麥品種。
育種工作者必須對大麥遺傳學、形態(tài)學和終產物的預期用途有全面的了解,要盡快提高育種者的業(yè)務學術水平或引入高端人才參與育種。注重傳統(tǒng)育種方法和現(xiàn)代育種技術的有機結合,如將雜交、誘變、染色體工程、組織培養(yǎng)、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與手段結合用于培育大麥新品種,以提高育種速度[4]。
針對保山市集低緯氣候、高原氣候、季風氣候和山地氣候為一體的特點,要從當?shù)貙嶋H出發(fā),加快抗寒、抗旱專用品種的選育;針對保山市是大麥白粉病、銹病高發(fā)區(qū),利用抗病基因結合育種新方法與新途徑加快抗病品種的選育;以提高保山市大麥新品種選育的潛力。
[1]曾亞文,張京,普曉英,等.云南大麥產業(yè)發(fā)展綜合研究與利用[C].2010年國家大麥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交流會論文集,112-120
[2]鄭家文,劉猛道,尹開慶,等.保山市飼料大麥新品種選育和高產高效技術集成及示范 [J].作物雜志,2011(2)120-122
[3]鄭家文,劉猛道,字尚永.保山市農科所啤飼大麥育種科研工作成效顯著 [J].大麥與谷類科學,2009(2)9-10
[4]趙加濤,劉猛道,郭勉艷,等.保山市啤飼大麥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2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