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仙桃市婦幼保健院婦產(chǎn)科,湖北仙桃433000)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治療較棘手。筆者從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方法治療該病5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診斷根據(jù)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3標準診斷。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中,年齡在20~45歲之間,平均35歲;平均病程3.8年。對照組50例,年齡在21~44.5歲之間,平均34.3歲;平均病程3.7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等臨床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
對照組首選羥氨芐青霉素4.0g(或頭孢唑啉5.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靜滴,1次/d;0.5%甲硝唑200ml/d,靜滴,如青霉素過敏則選用左氧氟沙星靜脈滴注,有藥敏結(jié)果則改用敏感抗生素。在行經(jīng)期連續(xù)治療7d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加服我院自制中成藥婦寧合劑 (由我院制劑室提供,其組成為柴胡、紅藤、敗醬草、蒲公英、魚腥草、黃柏、丹參、川芎、莪術(shù)、香附、赤芍、黃芪、杜仲。延胡索等組成)30ml/次,3次/d。經(jīng)期停藥,1個月經(jīng)周期為1個療程。用藥期間禁止劇烈活動,禁性生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兩組治療3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根據(jù)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252擬定。痊愈:癥狀、體檢及婦科檢查均恢復正常,B超提示子宮附件正常,盆腔積液或積膿消失,增粗、增厚輸卵管變細;有效:癥狀消失或好轉(zhuǎn),婦科檢查有明顯改善,盆腔積液或積膿減少或消失,增粗、增厚及條索狀輸卵管明顯好轉(zhuǎn),包塊縮小或消失;無效:臨床癥狀及婦科檢查局部病變無改善,積液或積膿減少,輸卵管增粗、增厚和條索狀無明顯改善,包塊無明顯縮小。
經(jīng)3個療程治療,治療組50例中痊愈41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達97%;對照組50例中痊愈21例、有效14例,總有效率達7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盆腔炎癥是盆腔內(nèi)生殖器官及盆腔周圍結(jié)締組織、盆腔腹膜等炎癥病變的總稱。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炎癥未得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而致盆腔組織充血水腫,隨著時間延長,炎癥組織機化增厚形成瘢痕,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致下腹墜脹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同時白帶增多,常在勞累、性交及月經(jīng)前后加劇。具有病程長,病情纏綿,復發(fā)率高等特點。致病菌多為需氧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厭氧菌、乳酸桿菌等。由于濫用抗生素,使細菌產(chǎn)生不同程度耐藥性,單純用抗生素治療慢性炎癥效果不佳。如果在應用廣譜或敏感抗生素治療同時,服用中藥治療,能收到最佳治療效果。
慢性盆腔炎屬祖國醫(yī)學 “婦人腹痛”“癥瘕” “帶下”等范疇,多因經(jīng)期、產(chǎn)后胞脈空虛,正氣不足,濕熱外邪侵入胞宮,瘀阻胞絡,傷及沖任,氣滯血瘀日久則發(fā)下腹墜脹疼痛、腰骶酸痛、帶下、月經(jīng)不調(diào)諸證,甚或?qū)е虏辉?。病性為虛實夾雜.病位為沖任、胞宮。中醫(yī)治療當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兼以補氣為法。婦寧合劑中柴胡、莪術(shù)、香附、赤芍、丹參、川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紅藤、敗醬草、蒲公英、魚腥草清熱利濕解毒。黃柏清下焦?jié)駸?。黃芪益氣療瘡,有增強免疫功能、擴張外周血管、增進末梢循環(huán)及抗炎作用。杜仲壯腰補腎。延胡索行氣止痛。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 :紅藤、敗醬草、蒲公英、魚腥草有抗菌作用,蒲公英有抗病毒作用,黃柏對桿菌。葡萄球菌、念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并對滴蟲有殺死作用,丹參、川芎有抑菌抗炎作用,丹參、川芎有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漿粘度,促進血液流動作用[2]。諸藥合用,可起到抗炎鎮(zhèn)痛和抑菌作用,以減少纖維組織增生,達到治愈慢性盆腔炎的目的。
臨床觀察表明,單純使用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差,使用時間過長可以引起菌群失調(diào),而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盆腔炎可以縮短治療療程,減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減少復發(fā),值得推廣應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5.
[2]梅全喜.現(xiàn)代中藥藥理手冊[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