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穎 張薔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脂肪肝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脂肪肝已成為常見病、多發(fā)病,正在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脂肪肝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1]。本文通過對810名高知體檢中脂肪肝患病情況的調查,并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5月至7月南開大學810名高知人員在天津醫(yī)科大學干部門診參加體檢,其中男508例,女302例。年齡(49.22±11.46)歲。
1.2 方法 參檢人員均須領取一張體檢表,體檢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血壓、內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血脂、血糖、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胸片、腹部B超等。體檢人員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標本,通過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丙氨酸轉移酶、血糖水平。腹部超聲應用PHLIPS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血壓采用歐姆龍電子血壓計測定
1.3 診斷標準
1.3.1 脂肪肝B超診斷依據(jù)[2]①肝區(qū)近場回聲彌漫性增強,其回聲強度高于腎臟和脾臟。②遠場回聲呈衰減趨勢。③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④肝臟輕度至中度腫大,肝前緣變圓鈍。
1.3.2 高血壓診斷標準 依照2005年修訂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規(guī)定的標準,收縮壓≥140 mm Hg或舒張壓≥90 mm Hg。
1.3.3 高血脂診斷標準 依照我國《血脂異常防治建議》(1997版)提出的標準:甘油三酯(TG)>1.71 mmol/L為高TG血癥,膽固醇(TC)>5.7 mmol/L為高TC血癥,其中任一項升高即可診斷為高脂血癥[3],兩項均高為混合型高脂血癥。
1.3.4 糖尿病診斷 空腹血糖(FPG)≥7.0 mmol/L擬診斷為糖尿病
1.3.5 肝功能異常 谷丙轉氨酶(ALT)>40U/dl。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脂肪肝肝檢出情況以及與性別、年齡的關系 810名體檢人員檢出脂肪肝146人,總檢出率為18.02%,其中男108人(21.34%),女38人(12.58%)。男女脂肪肝隨年齡增加患病率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性別分組脂肪肝患病情況比較
2.2 脂肪肝與血糖、血脂、血壓、肝功能等相關性分析 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在空腹血糖(FPG)、收縮壓(DBP)、舒張壓(SBP)、TG、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谷氨酸轉移酶(ALT)7項指標中,兩組患病率的比較,各項指標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相關指標比較
2.3 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各項指標結果比較 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在 FPG、DBP、SBP、TG、TC、LDLC、ALT7 項指標中均數(shù)指標的比較,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2.4 脂肪肝與非脂肪肝個人生活方式的關系 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飲酒(白酒類,一次飲2兩以上且每周3次以上)、吸煙(每日吸10根以上)、運動(球類等或散步40min以上)方面情況比較見表4。兩組人員在飲酒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吸煙方面差異不明顯(P>0.05),運動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各項指標結果比較
表4 脂肪肝與非脂肪肝個人生活方式比較
脂肪肝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肝臟脂肪過多蓄積、肝細胞脂肪變性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表現(xiàn)為TG為主的脂質大量沉積在肝細胞。臨床上根據(jù)發(fā)病原因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及藥物等。
3.1 脂肪肝患病與脂質代謝失調有關,有研究報道約20%~92%的脂肪肝同時伴有高脂血癥[4],本研究顯示:脂肪肝組TC、TG、LDL-C水平顯著高于非脂肪肝組(P<0.01),與流行病學相關資料報道基本相符。高甘油三酯血癥與脂肪肝發(fā)生率呈正相關,TG水平升高,脂肪肝發(fā)病率隨之增高,說明脂肪肝與機體脂質代謝失調密切相關。
3.2 脂肪肝患病與糖代謝紊亂有關,有研究資料顯示:10%~75%的脂肪肝同時患有2型糖尿?。?]。高血糖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導致高胰島素血癥,高胰島素血癥又可促進肝臟利用脂肪酸和葡萄糖合成大量TG和LDLC,使血液中TG水平升高,當超過肝臟代謝、轉運能力時,TG沉積于肝細胞內,形成脂肪肝,本研究顯示:脂肪肝組FPG異常者檢出率高于非脂肪肝組(P<0.05),脂肪肝組FPG水平顯著高于非脂肪肝組(P<0.01)。
3.3 引起高級知識分子脂肪肝患病率較高的原因分析如下:一是,我們選擇本研究對象為正高級職稱體檢人員,年齡在(49.22±11.46)歲,處于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常見病的多發(fā)年齡段。二是,高級知識分子為腦力勞動者,工作以科研、教學為主,壓力大、睡眠少,因此極易患心腦血管及糖脂代謝失調性疾病。三是,大多數(shù)人對脂肪肝缺乏認識,不了解脂肪肝形成因素及危害。四是,生活方式不合理,運動不足,外出就餐機會較多,由于飲酒、攝入過多脂類食物,極易導致脂肪肝。而女性在控制飲食、節(jié)制飲酒方面強于男性,故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明顯低于男性。
3.4防治措施 脂肪肝治療主要是采取病因治療。肥胖者應控制飲食,增加運動量;脂質代謝異常者應限制脂肪和糖類攝入;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好血糖;飲酒過度致脂肪肝者應戒酒。加強開展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健康宣傳,讓全校教工了解脂肪肝知識及與之相關疾病的有關知識,強調脂肪肝給人體帶來的危害,增強人們自我保健意識和防病能力。繼續(xù)開展定期健康體檢,有利于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有效降低脂肪肝患病率。
[1] 血脂異常對策組.血脂異常防治建議.中華心血管雜志,1997,25(3):169.
[2] 楊建忠,黃美麗,解永軍,等.B超在脂肪肝診療中的診斷價值.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3,4(3):190-192.
[3] 李建齋.血脂異常防治建議.中華心血管雜志,1997,25(3):169-175.
[4] 岳宗柱,許光霞,李艷慧.脂肪肝與血脂水平體重指數(shù)關系分析. 臨床消化病雜志,2002,14(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