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青
(中國政法大學 國際儒學院,北京 100088)
《學記》是我國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的重要篇章,它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比較系統(tǒng)而完整地論述教育的專著,它對教學的目的、作用、制度、原則等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闡述,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而仍有挖掘其思想內(nèi)涵的必要性。
《學記》首先論述了教學的目的問題:“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在這里,《學記》提出了三個層次的問題:“謏聞”、“動眾”、“化民成俗”。“謏之言小也”,“謏聞” 指的是小名聲。 “謏聞”、“動眾”、“化民成俗”這三者的層次有高低之分:思慮合乎法度、招求賢良之士就可以獲得小名聲,卻不足以感動民眾;親近賢良之士、體恤疏遠之人可以感動民眾,卻不足以化育民眾;只有學習才能夠化育民眾從而形成良好的風俗。“化民成俗”相對“謏聞”和“動眾”來說層次更高,只有學習才能夠?qū)崿F(xiàn)這么高的目標,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正是“化民成俗”,又稱“化民易俗”:“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睂τ凇盎癯伤住焙汀盎褚姿住钡膮^(qū)別,元人陳澔說:“前言成俗,成其美俗也。此言易俗,變其污俗也。”這就是說,“化民成俗”是指教化民眾成就美好的風俗,“化民易俗”是說教化民眾以改變不好的風俗,兩者實際上說的是同一回事。
從大方面來說,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化民成俗”或“化民易俗”。除此之外,《學記》還論述了教學的具體的目的:“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在這里,《學記》提出教學的目的是“長善救失”?!秾W記》認為學生學習可能會犯四種過失:貪多、學習面窄、輕易對待學業(yè)、滿足現(xiàn)狀而停止學習。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過失然后加以補救,教學的目的就是助長學生的優(yōu)點而匡救學生的缺點?!秾W記》認為教學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繼承老師的志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睂τ谶@句話,孔穎達說:“此一節(jié)論教者若善,則能使學者繼其志于其師也。言學者繼師之志,記者以善歌而比喻之,故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边@就是說善于教學的人能使人繼承其志向,樂于學習,這就像善于歌唱的人一樣,能使人樂于仿效,接續(xù)其歌聲。要做到善于教學,就要求教師語言簡約通達、精微而完美、比喻少而意思明白。
關(guān)于教學的作用問題,《學記》認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薄秾W記》認為人如果不學習,就不能懂得大道,這就像玉不經(jīng)過雕琢就不能成為器物一樣。這就是說學習是明白大道的必要條件。由于學習很重要,因此古代君王建立國家治理人民是以教學為首要任務(wù)。《學記》還用食佳肴來比喻學習得重要性:“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边@就是說雖然有好的飯菜,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學就不明白它的好處。
由于教學是明白大道的必要條件,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的地位自然就非同凡響了:“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边@就是說,能夠做老師才能做長官,能做長官才能做君主。所以老師就是用來學做君主的,因此選擇老師一定要慎重。老師很重要,所以要尊敬老師。尊敬老師是很難做到的:“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边@就是說尊敬老師是很難做到的,老師受到尊敬然后知識才能受到尊重,知識受到尊重,然后人們才知道嚴肅地對待學習。更進一步,《學記》認為在古代教師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這就是說君主不以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來對待臣下的情況只有兩種:一是當臣子在祭祀中充當被祭祀的神時,二是當臣子做老師時。大學的禮儀規(guī)定,天子前來視學,老師即使對天子講授,也不面向北方,這是用來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在古代,祭祀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因而《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苯處熍c祭祀中的尸主相提并論,可見教師的地位。
關(guān)于教學的制度,《學記》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shù)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边@就是說,古代的教學場所分為塾、庠、序、學四類。每年有學生入學,隔一年對學生做一次考查。第一年考查學生點讀經(jīng)典的能力,辨別學生的志向。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重視學業(yè),熱愛群體。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學習廣博,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術(shù)的水平,所選擇的朋友。達到了目標,叫做小成。第九年做到學識明進,堅強自立而不違反老師的教誨,就叫做大成?!秾W記》又說:“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教必有正業(yè)”一句,孔穎達疏曰:“正業(yè),謂先王正典,非諸子百家,是教必用正典教之也。”這就是說,教師教學的內(nèi)容一定要是儒家的經(jīng)典。
《學記》還提出了許多教學方法,至今仍有啟發(fā)意義。
第一,“教學相長”。 《學記》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边@段話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來立論。站在教師的角度來說,“不教之時,謂己諸事皆通。若其教人,則知己有不通,而事有困弊,困則甚于不足也”,“既知困弊,然后能自強學,其身不復懈怠也”。這就是說教師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了解到自己的知識的貧乏,知道知識貧乏才能夠奮發(fā)圖強而不懈??;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不學之時,諸事蕩然,不知己身何長何短。若學,則知己之所短,有不足之處也”,“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其身,而求諸己之困,故反學矣”。這就是說學生通過學習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夠自我反省,努力學習。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教學原則。
第二,“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秾W記》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痹谶@里,《學記》認為教師的責任就是讓學生明白道理,并提出教學中啟發(fā)學生的三種方法:“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所謂“道而弗牽”,即“使人曉解之法,但廣開道,示語學理而已。若人茍不曉知,亦不逼急,牽令速曉也”,亦即引導學生學習但不強牽著學生走;所謂“強而弗抑”,即“師微勸學者,使神識堅強,師當隨才而與之,使學者不甚推抑其義而教之”,亦即鼓勵學生學習而不抑制學生的進取精神;所謂“開而弗達”,即“開發(fā)事端,但為學者開發(fā)大義頭角而已,亦不事事使之通達也”,亦即啟發(fā)學生學習卻不把話說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做的效果是“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道而弗牽則和”,即說“若人茍不曉而牽逼之,則彼心必生忿恚,師與弟子不復和親。今若但示正道,寬柔教之,則彼心和而意乃覺悟也”,亦即使師生關(guān)系融洽。“強而弗抑則易”,即說“師但勸強其神識,而不抑之令曉,則受者和易,和易亦易成也”,亦即使學生容易接受;“開而弗達”,亦即“但開發(fā)義理,而不為通達,使學者用意思念,所得必深”,亦即使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有所得。
反之,不對學生進行啟發(fā)教學,便會產(chǎn)生不好的效果:“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這樣的教學是不成功的,《學記》稱之為“記問之學”:“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p>
第三,“學不躐等”?!秾W記》認為學習應(yīng)該循序漸進,不應(yīng)逾越等級。《學記》說:“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與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边@說的是“正業(yè)積漸之勢”,不練習指法就不能演奏樂曲,不廣博地學習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詩,不學習各種雜事的禮儀就不能學好禮儀。所以君子永遠心中懷有學習之志,即使休息時、游玩時也都不忘學習?!秾W記》還認為對于不同年齡的人所教學的內(nèi)容也有深淺之分:“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彼^“當其可之謂時”即說“可,謂年二十之時。言人年至二十,德業(yè)已成,言受教之端,是時最可也”,即說當學生可以進行教育的時候就要及時進行教育,言下之意當學生還未達到教育的年齡就不要對其進行高深的教育,教學要注意循序漸進。“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謂教人之法,當隨其年才,若年長而聰明者,則教以大事,而多與之;若年幼又頑皮者,當教以小事,而又與之少,是不越其節(jié)分而教之,所謂‘孫,順也’,從其人而設(shè)教也”,即說要按照學生的年齡、資質(zhì)等對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不超越階段而循序漸進地施行教育。否則“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過了學習的年齡然后學習,那就相當辛苦而難以有所成就,雜亂地施教而不循序漸進,那就會破壞教學秩序而不可收拾。
《學記》還用比喻來說明學習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良治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奔凑f優(yōu)秀的冶工的子弟必須先學會補綴皮襖;優(yōu)秀工匠的子弟必須先學會編制兒畚箕;剛學駕車的小馬,必須先將它拴在馬車后,讓小馬隨車而行,逐漸適應(yīng),日子長了,再讓它駕車,就不會驚慌失措了?!秾W記》總結(jié)說:“學不躐等也?!奔磳W習不要逾越等級而應(yīng)循序漸進。
《學記》總結(jié)教學原則:“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缎ぱ拧芬奕?,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yè)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褅,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痹谶@里,《學記》提出教學七大原則:(一)大學開學時,要穿皮弁,用菜祭祀先圣,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二)學習《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勉勵學生做官入仕;(三)學生入學,老師擊鼓招集學生,打開書箱,為了讓學生恭敬地對待學業(yè);(四)用夏、楚兩種教鞭,是為了達到整肅校風的效果;(五)天子、諸侯沒有通過占卜舉行祭祀之前,不考察學生的學業(yè),是為了使學生能優(yōu)游心志,從容向?qū)W;(六)老師經(jīng)常觀察學生而不輕易開口解答學生的疑惑,是為了讓學生獨立思考;(七)讓年幼的學生專心聽講而不胡亂發(fā)問,因為學習不能逾越等級。
[1]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9.
[2]陳澔著.萬久富整理.禮記集說[M].南京:鳳凰出版集團,2010.
[3]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高時良.學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