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華
(金壇市第二中學,江蘇 金壇 213200)
教師在積極實施新課改的實踐中,往往會遇到這樣一些尷尬的場面:當老師創(chuàng)設了各種教學情境展示給學生時,學生開始很有興致,但當老師提出問題或要求時,學生那邊卻冷場了。教師的滿腔熱情遭遇到學生的冷遇,令老師信心大減。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呢?是老師的課不吸引人嗎?我想并非如此,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上默默無聞,甚至害怕老師提問,是因為他們?nèi)狈Ψ治鼋鉀Q問題的能力,不知道怎樣回答。要想在課堂上實現(xiàn)師生的互動、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不僅要求老師具備高超的教學能力,而且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學習能力,而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開始,只有閱讀分析能力提高了,學生才會積極思考勇于發(fā)言,才有利于增強歸納綜合能力。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應做到“三步走”。
人們都說“開卷有益”,開卷果真有益嗎?如果學生不知道看書的方法,又如何去獲得對自己有益的知識呢?所以學生閱讀是很重要的,那么教師應怎樣教會學生閱讀呢?要求教師要改變以往的錯誤方式,不要為了趕進度,將學生應自己做的環(huán)節(jié)免去,要精心準備一段材料或情境,給學生比較寬余的時間去讀。其次在學生讀完一遍后,教師要介紹與所讀內(nèi)容相關的知識或事例,并提出恰當?shù)膯栴},讓學生再讀第二遍,這樣做可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帶有好奇、探究心理去仔細閱讀。最后,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當?shù)奶崾?,告訴學生讀文章時要注意的細節(jié),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閱讀的程序和方法,注意這里的“提示”只是普遍方法的介紹,而不是問題答案的提示或暗示,其目的是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搭建一個平臺,做好前期的準備和服務工作。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就能對所讀內(nèi)容構建一個小小的知識結構,不僅對老師所提問題的解決變得眉目清晰,而且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回答問題、參與學習的欲望和能動性。
曾經(jīng)有一道有關常州段運河改道對常州的發(fā)展有何影響的題目,只要學生能認真閱讀分析材料,答案就能從材料中找出或得到重要信息,但很多學生卻感到無從下手,不知所云。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還要歸咎于過去簡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以往教學中,有些教師評講試卷或題目時,并未注意學生分析能力的養(yǎng)成,只想著這節(jié)課要完成的任務。于是就直奔主題,宣講答案。教師成了答案報告者,學生成了機械的“書記員”。不求過程,只求結果,學生的分析能力怎能提高呢?這是不符合素質(zhì)教育要求的??偨Y這些失敗的教訓,可以發(fā)現(xiàn)幫助學生養(yǎng)成分析材料、分析問題的要求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面對材料首先要讓學生在讀完材料后冷靜思考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善于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完成第一步。然后,要求學生讀問題,注意問題的指向性。在讀問題的過程中,要提醒學生讀透問題,如問題有幾問、問題的角度有幾方面?最后提醒學生要將問題與材料反映的結論和相關的書本知識進行鏈接,即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這一點很重要,學生在初學時往往不能按要求去做對,老師可引導學生討論,多方征求答案,再讓學生比較對照是否切題,是否完整、全面。
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可能兩三天就能修成正果,它需要在教師長期的引導下,逐步養(yǎng)成。這就要求教師始終貫徹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在每次的教學中都能有意識去組織材料、設計問題,使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的這一目標得到體現(xiàn)。要做到這一點是不易的,首先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勞動對象也在發(fā)生變化,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就會不斷提高,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教學模式和理念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師只有不斷去學習,集百家之長,再結合自身的特長和教學實踐,形成自身先進的教學模式,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成為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用更先進的教學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才能培養(yǎng)出能力強素質(zhì)高的學生。只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去努力,辛勤的耕耘終會有碩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分析,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冰寒于水青勝于藍的學生才會更多。
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時還須注意以下方面:1.要面向全體。教師要照顧全體學生,不能只注意幾個舉手發(fā)言積極的學生,對于不善于舉手發(fā)言的學生也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他們參加到學習活動中,形成全體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氛圍。有些教師只注意善于舉手發(fā)言的學生,這就違背了教學公平的原則,就會使一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變成所謂的“差生”。2.要形式多變。教師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方式應靈活多變,一是材料要多變,可以是一段文字材料,也可以選取或制作符合教學內(nèi)容的漫畫、圖片;材料和情境的多樣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的思維帶來興奮點,他們必然會主動地去看、去聽、去想。二是材料要有時代性,要新鮮,不能一段材料沿用多年還在用;已經(jīng)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材料是引不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的,只有那些新鮮的材料,或剛剛發(fā)生過的新聞,學生才會感興趣,而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特點去準備材料。三是教法要多變,要鼓動學生自己調(diào)查收集資料,設計問題。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并不一定要教師主講,可以大膽地讓學生上臺講課,變換角色。3.評價要及時。在閱讀分析過程中要鼓勵全體學生積極思考發(fā)言,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在深思熟慮基礎上的答案,因為一些看似錯誤的答案也可能蘊含著創(chuàng)新的火花,如果學生絞盡腦汁思考出來的一個答案,因不符合標準而被一棍子打死,那么學生怎么能再暢所欲言,積極思考呢?所以教師鼓勵性的評價有利于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4.態(tài)度要親和。教師對學生來說,可以是長輩也可以是朋友,而學生更愿意由朋友一樣的教師來教他們,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眼神,對于他人不算什么,但對于學生,特別是缺乏自信的學生來說,就好比久旱逢雨,所以要贏得學生,使學生對學習充滿樂趣,敢于思考,暢所欲言,我們必須關心愛護學生,做他們的朋友。
磨刀不誤砍柴功,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必須注重平時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始終堅持素質(zhì)教育的宗旨,將新課改的理念不斷深入地貫徹到教學實踐之中,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大批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