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順美
(天臺縣街頭中學,浙江 天臺 317200)
所謂有效教學,其關(guān)鍵在于教法與學法的最優(yōu)組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增強學生課堂四十五分鐘的學習效率。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實現(xiàn)課堂有效教學成為一線教師重點思考的問題。本文談談在新課程背景下為實現(xiàn)歷史與社會課堂有效教學的一些思考與嘗試。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導入直接影響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導入語沒有固定的格式,要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變化而變化,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
1.復習導入法。當新課與舊課知識聯(lián)系緊密時,這種導入法很實用。為調(diào)動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可進行抽簽式提問,當有學生被抽到回答問題時,教師則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對不完善的回答加以補充或?qū)﹀e誤回答進行糾正,用這種方式可將全體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例如在講“早期愛琴文明與城邦國家”時,可先復習提問上一單元內(nèi)容:“大河流域文明在地理環(huán)境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四大文明中心均發(fā)源于大河流域)“那么,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是地理環(huán)境完全不同的文明,即古希臘、羅馬文明,它產(chǎn)生在地中海中部地區(qū)?!比缓笳归_地圖,將幾大文明中心與古希臘、羅馬所在的位置進行比較說明。
2.情境導入法。這種方法可以喚醒學生情緒的投入,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例如音樂式導入語,一首歷史歌曲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歌曲可以快速地讓人進入一種歷史氛圍之中,講八年級下冊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我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著名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中的“黃河憤”,頓時,帶著滿腔悲憤的音符如潮涌出,傷感的心情立即充溢了每一個人的胸膛。再用慢鏡頭播放出一張張日本侵略者屠殺我中國民眾、蹂躪我大好河山的歷史照片。此時此景,老師已不必言語,音像已經(jīng)把每個學生的思緒帶回到了恥辱的歲月……這種方式的導入最能激起學生思想的共鳴,從而使學生較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3.設問導入法。設問法是結(jié)合教材重點,把新課中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nèi)容用設問存疑的形式誘導學生,給學生以極大的懸念,扣住學生的心弦,以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如《秦的統(tǒng)一》一課中,我設計了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誰嗎?”“為什么他要稱自己是皇帝呢?”“為什么秦朝要修建長城?”這幾個問題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設問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通過寥寥數(shù)語,就能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懸念,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渴求答案的強烈愿望,從而產(chǎn)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利用形式新穎的教學活動,變換學生的學習形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求知欲。也許學生對學科知識本身沒有興趣,但因為對學習形式有濃厚興趣,這樣也可以達到教學的有效性,如“小組競賽活動”、“歷史劇表演”、“組織學生辯論”等。
1.有效組織小組競賽活動。小組競賽活動是指以小組為單位,群策群力解決問題的方式,靈活多變地引發(fā)競爭機制,從而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式。我也嘗試過這種教學方式,總覺得效果并不太理想。但最近聽了同組王珍老師的一堂校公開課,受到了很大啟發(fā)。這是一堂九年級的復習課,復習內(nèi)容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立這段歷史。王老師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每組的組長牽頭基礎(chǔ)好的同學幫助基礎(chǔ)差的,結(jié)合參考資料,把書本上的知識復習一遍,然后讓一位學生充當裁判,(避免學生說老師不公正,從而影響師生關(guān)系)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搶答,對于學生答錯的,老師及時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學生積極性很高,學習任務圓滿完成,學生還余興未盡。
這一堂課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小組競賽活動的效果。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同學們互幫互助,有利于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快速反應能力,以及學會競爭與合作。同時我也意識到組織這樣的活動需要事先做好準備。如合理地分好競賽小組,制定競賽規(guī)則和紀律要求,精心設計好競賽題。
2.歷史情景劇表演。通過學生扮演歷史人物來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解決了許多教學的重點難點。例如,講授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時,我設計了一個歷史情景劇,以下是該劇的教學設計:
探究雅典民主制:游戲——班級之公民大會
通過角色扮演,感受體驗雅典民主制的組織形式、原則、實質(zhì)游戲規(guī)則:
(1)請8位同學抽取代表自己身份的紙條。
(2)根據(jù)自己的身份,扮演角色,來判斷自己是否具有參加民主會議的資格。
(3)最后依據(jù)紙條上的身份做出自己應該有的判斷。
活動一:陶片放逐法參與學生選擇并闡述理由,依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原則
活動二:辯論表決讓更多的學生參與
活動三:游戲反思
(1)剛才哪些角色不能參加雅典的民主會議?
(2)你認為雅典民主制度的優(yōu)點和缺點各是什么?
(3)你認為可以怎么改進?
讓學生評價雅典民主制的積極意義和不足。
我通過由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奴隸、外邦人、雅典公民,創(chuàng)設情境召開公民大會,引導學生體驗感受古代希臘的民主生活,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表演、表達能力。
3.組織學生開展辯論。在課堂教學中恰當使用辯論方式,讓學生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辯論,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加學生的信息輸入量,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
例如,在講“秦朝一統(tǒng)”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內(nèi)容如下:
辯一辯:有人說秦始皇是“千秋一帝”,有人說秦始皇是“暴君”,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興趣立刻被調(diào)動起來,在分為正反兩方后,他們有的反復思考,有的深入討論,課堂氣氛緊張而又熱烈。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隨機生成的過程,其間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許多想法、提出的問題是我們無法預料的,而這些往往是課堂教學的契機,教師若能用心捕捉一些有價值的“突發(fā)問題”加以引導,巧妙利用,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社會的興趣。下面是我在七年級下冊“我們都是‘當家人’”的教學中的幾個片段。
在講到稅收的概念時,有學生馬上問道:“老師,不納稅行嗎?”當時并沒直接回答,而是讓其他同學回答,幾位同學都說不行。然后我進一步提問:“為什么不行?”學生答不上來。于是我順勢讓學生閱讀課本,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
在講到個人所得稅時,我讓學生閱讀圖冊上的“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率”表時,曹丹楓同學突然問道:“老師,這豈不是工資越高實際收入越少了?”我在教學設計時并沒打算教學生去如何計算個人所得稅。但既然學生提這樣的疑問,總得幫助他們解決,于是我問他:“此話怎講?”他也舉出具體的數(shù)據(jù)進行演算,用來證明他的觀點。然后我問其他學生是否贊成他的觀點,其他學生沒反應。于是我結(jié)合一個例子對圖冊上的圖表進行解釋,學生終于恍然大悟。說來也巧,去年的期末全縣統(tǒng)考,恰好考到這樣的題目。
又如,在講到“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時,范高強同學突然提出質(zhì)疑:“老師,那不見得,有領(lǐng)導用公款大吃大喝,出國旅游,挪用、貪污納稅人的錢,難道這是用之于民嗎?”對于他的質(zhì)疑,我先肯定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即亂花納稅人的錢,但也明確告訴學生,這些屬違紀或違法行為,甚至是犯罪。然后進一步追問:“為此,我們該怎么辦?”這就自然地應引出本堂課的最后一個知識點,即自己為國當家的責任,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要成為自覺的監(jiān)督者和參與者。
可見,學生的一個回答、一個提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可以激發(fā)教師的教學靈感,傾聽學生的想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同時,在傾聽中學會捕捉,課堂中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一些思維亮點,是教學中稍縱即逝的寶貴資源,如果不及時捕捉,就會與重要的“動態(tài)生成點”擦肩而過,就會在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失去良機。因此要把握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使課堂煥發(fā)生命的靈性和魅力。
總之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努力實踐有效教學的理念,采用多種形式優(yōu)化課堂教學,善于捕捉課堂中的生態(tài)資源,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的興趣,這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大大提高。
[1]張云書.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導入新課方法.http://xkg2009.teacher.com.cn.
[2]吳明慧.我對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認識.http://www.baidu.com.
[3]王愛華.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注意力的調(diào)控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1,(1).
[4]馮克珍.讓課堂應生成而精彩.www.xsj21.com/YXS J/XSYT/JXLW/200709/2648.htm l,20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