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年
中國人喜愛牡丹,以其“百花叢中最鮮艷”、“眾香國里最壯觀”,故牡丹有“花王”、“國花”之譽,象征榮華富貴,而牡丹之飾更是鋪天蓋地。很多日本人認為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是最恥辱的事,是無法茍活于世上的,所以往往在內心的壓力驅使下自殺。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櫻花的花期短暫,櫻花之美是一種瞬息的美,日本人通過自殺謝罪以肉體的死亡來獲得精神的永生。以此看來,日本民族真正知恥,中華民族格外向榮。但是榮恥之間有著必然的關聯(lián),知恥是前提,向榮是目標。
管仲認為:“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1],顧炎武指出:“四者之中,恥為尤要。”[2]在傳統(tǒng)的人格教育中,恥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應成為青少年人生觀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就是說,人如果不講信用,就不知道他將如何立身處世。那么,人而無恥,更不知其可也??鬃舆€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币龑О傩斩脟艺睿眯塘P來規(guī)范他們,那么百姓就會以國家政令作為行為規(guī)范,并設法逃避刑罰,但不懂得羞恥;如果能夠以道德來引導他們,拿禮義來規(guī)范他們,那么百姓就會以禮義道德作為行為規(guī)范,懂得廉恥有錯則改。只有讓學生知恥,學校教育才會向榮。
一天早上,預備鈴聲已經響起,我正在樓道內巡視。一個七年級的女孩子在跑到教室門口的時候,一下子滑倒在剛剛拖過的水泥地上,教室里馬上傳來一陣刺耳的哄笑聲。那個女孩子坐在地上爬不起來,疼得直哭,被走到門口的老師攙扶起來。老師用教本在教室門上狠狠地拍了一下:“安靜!笑什么?你們連一點起碼的同情心都沒有!”
那個女孩子還在委屈地哭泣,面對這一幕,我感到非常生氣,走過去拍拍她的肩膀問:“還疼不?”我按捺不住滿腔的怒火指著教室里竊笑的學生說:“孟子說過一句話:‘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吹阶约旱耐瑢W摔倒在地上,居然沒有一個人過來拉她一把,你們的惻隱之心呢?”教室里鴉雀無聲,然而讓我感到寒心的是整個教室里除了淡漠竟然看不到一點點愧色,我有點出奇憤怒了,因為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學生什么都可以無,就是不能無恥。我很痛心地說:“孟子還說過一句話:‘無羞惡之心,非人也?!鎸ν瑢W的痛苦,面對自己的麻木,你們起碼的人性呢?”我肯定失態(tài)了,但我寧可失態(tài),也不依不饒:“你們應該為你們今天的表現(xiàn)感到羞恥。今天回家后好好反思,明天早上班長代表全班同學交一份檢查。”
課后終于有一個學生主動向我認錯,我仍然耿耿于懷,也并沒有覺得自己言重,我認為沉疴就得下猛藥;但我的心里畢竟有了一點點豁亮,有一個,就會有兩個、三個……我相信,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又語重心長地和他說起朱熹說過的話:“存之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入于禽獸。”[3]并告訴他這句話的意思:懂得羞恥,就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個完人;人沒有羞恥感,就與禽獸同類。動物和人類的區(qū)別就在于動物只有獸性,而人類有人性。
康有為說:“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如無恥心,則無事不可為矣?!彼运J為對剛涉世的學生進行恥育,是“治教之大端”[4]。
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改正,正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所期望的。我把孔子說的“行己有恥”四個字作為講話的主題,利用星期一早上的升旗儀式對全校學生做了深刻的教育,告訴他們,作為一個人,既要懂得尊重他人,愛護他人,又要有自尊、自愛之心,不要做出令自己羞恥的事情。一個人喪失了羞恥心,就不可救藥了。同學們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改正,就說明懂得了什么是恥辱。古人說:“知恥近乎勇?!笔钦f懂得了什么是恥辱,才會有雪恥的勇氣。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保?]即人最大的勇氣是擁有戰(zhàn)勝自己的勇氣,而這樣的勇氣正是“知恥”的結果。
推而廣之,進一步讓我們的學生懂得更多的道理:祖國母親落后蒙難,是每一個公民的恥辱;父母為我們操勞一生而不能安度晚年,是作為子女的恥辱;作為社會或者家庭中的一員,不能盡自己的義務,是我們人生價值的恥辱;作為學生不去努力完成自己的學業(yè)而是想方設法找各種借口,這是為人在人格上的恥辱……
羞恥感是人的言行受到社會公德或者自我道德標準的否定后,在內心深處進行自我譴責或愧悔時產生的痛苦體驗,其前提是對人類群體的社會公德的認同,并且具備起碼的自我道德標準,因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自覺。
榮譽感的產生主要來源于主體自身之外的社會公眾所給予的符合或者高于社會公德標準的道德評價,同時符合或者高于自身道德標準的體認而產生的光榮、神圣感。榮譽感主要來自外在的體認,羞恥感主要來自內在的反省。因而羞恥感的產生前提是得到主體對自身言行的否定性體認,否則不足以使人產生羞恥感,只有當主體自身對于公共道德的否定充分認同并對這種背離行為進行自我譴責時,才會產生羞恥感,羞恥感為價值主體提供了道德底線。
只有羞恥感而沒有榮譽感的價值主體在道德上是不完善的,這種羞恥感會使他偏離社會公德,或因泄私憤而“雪恥”,導致劇烈的沖動而向他人做出極端的行為;或因無處泄憤轉而自虐,做出傷害自身的行為。因而對青少年的價值觀教育應在“知恥”的基礎上進一步倡導“求榮”,實現(xiàn)更高的道德價值。
元代思想家許衡說:“教人,使人必先知恥;無恥,則無所不為?!保?]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因而極具可塑性。他們懂得羞恥,才會勇敢地面對錯誤,改正錯誤;有了羞恥感,才會忍辱負重,發(fā)憤圖強;樹立了正確的榮辱觀,才會明辨善惡,分清是非,遵紀守法,嚴謹自律。
韓信曾受跨下之辱,但他能夠化恥辱為動力,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終成一代名將。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7]
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下的好戰(zhàn)武士,為了所謂的“大東亞圣戰(zhàn)”,以失敗為恥,一旦失敗,就要切腹自盡;以殺戮為榮,殺人如麻,早已嗜血成性。這是因為其所堅信的“公德”(為天皇效忠)已經偏離了人類的公德,其評判是非的標準(武力征服)已遠離了基本的人性。
羞恥感促使人們對違背或偏離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言行進行糾正。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個有恥感的人,會對自己行為的動機進行預審,如果感到羞恥,就會力避做出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從而防患于未然。榮譽感則通過設定一個高尚的道德標準或原則來引導、激勵價值主體向這一標準或原則看齊。因此,在對青少年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既要讓他們懂得什么是羞恥,又要引導他們向光榮、愛光榮、爭光榮。
[1]管仲.管子.
[2]顧炎武.日知錄·廉恥.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盡心上.
[4]康有為.孟子微.(卷六).
[5]老子.道德經.
[6]許衡.魯齋遺書.
[7]司馬遷.報任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