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靜
(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醫(yī)院,天津 301800)
術后胃癱綜合征(PGS)是指腹部手術后因胃腸功能紊亂,胃排空延緩,胃流出道非機械性梗阻為主要表現(xiàn)的功能性疾病。也稱功能性胃排空障礙,是腹部手術后較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1〕。及時診斷和正確護理是縮短病程、避免再次手術和順利痊愈的重要措施?,F(xiàn)就我科16例腹部手術后發(fā)生胃癱綜合征患者的護理總結如下。
本組16例患者,男6例,女10例,年齡42~78歲,其中胃大部切除術8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3例,橫結腸癌根治術2例,胰腺癌2例,脾切除術1例。術后排氣時間4~7天,拔出胃管進食2~3天后,出現(xiàn)嘔吐,腹脹,左上腹飽脹。查體:左上腹飽脹,有胃振水音,腸鳴音減弱,經胃鏡檢查提示胃流出道無機械性梗阻,16例患者均符合胃癱綜合征的診斷。經保守治療14~38天。16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2.1 心理護理 精神因素是引起胃癱的原因之一〔2〕。本組大部分患者術前表現(xiàn)為焦慮、恐懼、緊張,所以加強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護士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關心體貼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由責任護士進行日常護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胃癱的病因并說明治療的方案。向患者介紹成功的案例,增強其治療的信心,從而減輕患者的緊張和焦慮。
2.2 持續(xù)胃腸減壓的護理 胃腸減壓可減輕因食物、胃液刺激所導致的胃黏膜水腫,促進胃張力恢復。操作前評估患者,根據(jù)患者的接受能力向患者講解留置胃管的必要性及配合的方法,操作后囑患者留置胃管期間的注意事項。妥善固定,并在膠布固定處胃管上做標記,以便觀察胃管的位置。每日評估胃管固定情況并及時更換膠布避免胃管意外脫出。每日及時傾倒胃液,常規(guī)沖洗胃管2次,保持胃腸減壓的有效性。準確記錄引流出胃液的量、顏色、氣味,每日評估插入胃管一側鼻孔黏膜的受壓情況,黏膜表面涂凡士林加以保護,本組采用一次性硅膠胃管每2周更換1次。胃腸減壓期間,加強口腔護理,能自理的患者鼓勵患者自己刷牙、漱口預防口腔并發(fā)癥。讓患者咀嚼口香糖,增加唾液的分泌以保證口腔的濕潤及適宜的酸堿度。本組患者置管時間12~33天,均在胃液引流量小于400 mL時,夾閉胃管觀察2天,無腹脹、嘔吐等不適,停止胃腸減壓。本組患者在胃腸減壓期間均未出現(xiàn)口鼻腔黏膜破潰感染。嚴格遵守拔管指征,無重復置胃管現(xiàn)象。
2.3 胃腸外營養(yǎng)的護理 本組患者均采用中心靜脈置管輸注營養(yǎng)液。穿刺時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穿刺處使用透明貼膜,既能妥善固定又便于觀察,每日評估穿刺處的皮膚情況,每周換藥1次,如貼膜潮濕、污染、破損、脫落應立即更換。注意局部有無紅腫、分泌物等感染征象。本組3例患者置管1周內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腫,通過加強換藥每日1次,3天后好轉。制定輸液計劃,保證營養(yǎng)液在24 h內均勻輸入,胰島素用輸液泵控制輸液速度與營養(yǎng)液并聯(lián)輸入。由于高血糖對胃動力有抑制作用,高血鉀、低血鉀均可使胃腸道平滑肌張力減退從而加重胃癱,因此在開始胃腸外營養(yǎng)的3天內,每天測量血糖、電解質等情況,穩(wěn)定后每周測量1次,每周檢測肝功能、腎功能1~2次,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為醫(yī)師調整輸液計劃及腸外營養(yǎng)方案,維持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提供參考。腸外營養(yǎng)期間加強胃腸功能的觀察,每天評估胃腸功能的恢復情況,觀察患者引流胃液的量是否減少,聽診腸鳴音的恢復情況,以及對患者排氣排便的了解等。
2.4 腸內營養(yǎng)的護理 腸內營養(yǎng)(EN)支持更符合生理要求,EN支持療法對胃癱的恢復有明顯早于單純腸外營養(yǎng)及應用藥物治療的患者〔3〕。本組10例患者采用腸內營養(yǎng),其中6例采用經鼻腸管給予腸內營養(yǎng),4例經術中放置空腸營養(yǎng)管給予。鼻腸管的觀察及護理同胃管。經鼻腸管行腸內營養(yǎng)時,協(xié)助患者取半臥位,經空腸內營養(yǎng)管者采取舒適臥位。開始腸內營養(yǎng)時,第一日先輸注復方乳酸鈉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速度30~50 mL/h。如無不適,次日可輸注流食500 mL,加短肽鏈的營養(yǎng)液500 mL,并增加輸注速度60~70 ml/h。第3日根據(jù)營養(yǎng)配方增加至2 500~3 000 mL,用輸液泵持續(xù)20 h內滴入,速度80~100 mL/h,營養(yǎng)液的溫度控制在38~42℃,每天輸注完畢用50 mL溫水沖洗管道1次,以防止輸注管道堵塞。EN期間勤巡視,注意觀察患者反應尤其是腹部情況。本組患者有2例于腸內營養(yǎng)第2天出現(xiàn)腹痛、腹脹,即刻停止營養(yǎng)液的輸注,3 h后腹部癥狀緩解,減慢營養(yǎng)液的輸注速度后繼續(xù)輸注,無不適。本組無營養(yǎng)管堵塞及脫出現(xiàn)象。
2.5 藥物治療的護理 應用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促進胃張力的恢復。本組患者吞咽功能均正常,12例患者在應用口服促胃動力藥時,如多潘立酮、西沙比利等,協(xié)助患者取半臥位,服藥前夾畢胃管并保持2 h,予研磨后加少量溫開水經口服下。這樣既避免藥物殘留胃管又減少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也鍛煉了患者的吞咽功能。掌握各類藥物的作用特點、給藥方法、注意事項等,觀察藥物的副作用,觀察胃腸動力恢復情況。有報道應用紅霉素出現(xiàn)頭暈、胸悶及血栓性靜脈炎〔4〕。本組有7例聯(lián)合應用紅霉素靜脈輸液治療,采用控制紅霉素液體輸注濃度及速度并選取較粗的外周靜脈等措施,未發(fā)生上述報道紅霉素治療的相關并發(fā)癥。
2.6 活動的指導 本組患者均為腹部大手術后,PGS出現(xiàn)早期向患者耐心解釋活動的意義,對于體質較弱,指導其床上活動,取半坐位或右側臥位為主。督促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根據(jù)患者病情及耐受性,采取適當?shù)幕顒佣?,活動后以不出現(xiàn)頭暈、疲乏無力為宜。按胃的走向避開手術切口由左向右,由輕-重-輕按摩,每日3次,每次5 min,鼓勵患者做自主收腹、提臀、縮肛運動,每日3次,每次各5 min,以促進胃腸蠕動的恢復。
PGS是一種無胃流出道機械性梗阻的腹部手術后并發(fā)癥,PGS診斷一旦成立,護理人員應耐心解釋,消除患者的緊張和恐懼心理,以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本組16例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療,禁食、胃腸減壓、營養(yǎng)支持、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活動指導,同時注重加強心理護理,使胃癱癥狀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資料:
〔1〕 王東,譚廣,鞏鵬,等.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綜合征的治療[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6,15(2):157-159
〔2〕 曹志平.護理倫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97-107
〔3〕 童強,王國斌,盧曉明.腸內營養(yǎng)在腹部手術后胃癱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06,14(4):209
〔4〕 徐曉瓊,黃愛微,黃朝霞.紅霉素治療胃癱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5,4(6):473-474
(2011-02-09收稿,2011-04-14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