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泓奇
“夫宅者,乃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非博明賢者未能悟斯道也”。風水實踐,堪天輿地,神秘玄學,既有物質(zhì)需求,又有精神需求。故實踐者,應是博明賢者,也即備具高超技術(shù)水準,還應具備廣博人文學識,更須具備崇高道德修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強調(diào)人之本體,賢德為先。自知修德,人宅交融,感通天地。“天人合一”博明悟道。
下面,以“風水過白”為例,略談己見。
在中國古建中,常見“風水過白”?!斑^白”,乃建筑群落中,留有一線帶狀天空,所見之天空稱之為“白”?!斑^白”有“框景”、“夾景”??蚓?,即利用近景建筑或其他景物,在視線方向上的中景或遠景畫面周邊,形成完整圍合的畫框或景框,并留出適當?shù)奶斓乜臻g,使畫面構(gòu)圖完美,亞洲中心牌樓、涼亭均有之運用。夾景,即畫框或景框不完全閉合的框景形成,一般呈U字型構(gòu)圖,空缺的一邊往往使天際。亞洲中心外放收之南入口,加之東西雙翼建筑中間的廣場,及北高大建筑,會同地面,圍合而成,即夾景構(gòu)成及運用。
風水過白,匠心獨到之藝術(shù)處理,是經(jīng)驗產(chǎn)物。它集文化和科學于一爐。其一,可視天空光線,使人通過神靈于天上對話的空間通道,具宗教意蘊。其二,有效地調(diào)整和控制建筑物的間距,形成豐富多樣的“完形”框景,構(gòu)成了建筑景物層次,遠近對比,內(nèi)外虛實的美妙畫境,實現(xiàn)了“近相住形,雖為端而未已”,“遠以觀勢,雖略為真”,使建筑環(huán)境中近形的豐姿與遠勢的所概,巧妙融匯,相得相濟,出神入化,予人豐富的視覺藝術(shù)感受。具景觀意義。其三,實現(xiàn)“陰陽平衡”,依風水學,“氣”是“光”“場”“波”,即“白”,過白即圍合空間內(nèi)“積聚”“氣”,具體通過對建筑物的功能、朝向,標高的調(diào)整或控制,達到陰陽轉(zhuǎn)化平衡,改善光、熱環(huán)境,具風水意義。
風水過白,是宗教、景觀、風水諸多意義,非博明賢者,反卻夸大宗教意義之人天對話,故弄玄虛,流于大迷,詐示神靈,失卻其貴。處當今商業(yè)大潮之下,失德沉淪,種種流弊,不得不警省。呼喚博明賢者,絕圣棄智,見素抱樸,切入人本,貼近生活,返樸歸真,不能不說尤為重大現(xiàn)實意義。
下面再就風水信仰之奠基禮儀,談談我的淺見。
2000年5月18日,這是一個吉祥而有意義的日子。亞洲中心奠基典禮在布達佩斯亞洲中心工地隆重舉行。整個奠基典禮,依照中國傳統(tǒng)的奠基儀式進行,充滿了濃郁的東方文化色彩,奠基,意味開始,就像新生兒誕生的那一時刻,是時間的定位。中國古代禮儀因各民族習俗,地理環(huán)境,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現(xiàn)多種多樣各有所異。然而盡管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出多元化,其內(nèi)涵無外乎對“萬有有靈”的崇敬,是一種樸素的流露,表達出人們感情的寄托及歡娛的內(nèi)心。(即使今天,重大慶典的由來,同樣如此)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人類發(fā)自原始信仰。及至孔、孟,提出“禮”之后,這種始自于民間的活動才為重大祭奠活動所沿用。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又融入了中國深層的文化,體現(xiàn)出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觀念。使這種禮儀活動既有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又有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
儀式結(jié)束,我接受媒體采訪,有老外問道:“中國風水,諸多祭祀,令人不解,如采石時拜石神,如伐木時拜樹神?!敝袊L水“天人合一”“萬有有靈”,體現(xiàn)人們對自然物之崇敬,人們的活動,無不依禮擇吉,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定。在風水看來,自然界一草一木,一土一石,均有靈性,人欲取之,為我所用,均應懷崇敬感念之心,誠惶誠恐。隨意掠奪毀壞,觸怒神,會遭天譴。古代中國,青山綠水,自然生態(tài)得以保護,無不與之有著密切之關系。中國諸多祭祀,或多或少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內(nèi)質(zhì)。
撫今追昔,當今時代,科技猛進,生產(chǎn)發(fā)展,社會變革,實現(xiàn)人類前所未有之夢想,同時伴隨自然無可估量之劫難。為此,人們不得不反思,現(xiàn)代人們,每時每刻,生活或可淪為拜金或商業(yè)的奴仆。為此,掠奪自然,破壞文脈,慘不忍睹!因此,當我們面對環(huán)境污染,資源枯竭,人口爆炸之危機時,是不是應未雨綢繆,防范未然。只顧發(fā)展,無視破壞,滅絕之虞,絕非危言聳聽!警鐘長鳴,志士仁人,奮起反思,謀尋良策,蒙塵已久之“天人合一”之思想,重為矚目,重放異彩!
在新世紀里,這不能不說對學易者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在此,我們重提“非博明賢者,未能悟斯道也”不能不說有著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談到“博明悟道”,往事的記憶,躍然紙上。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海外求學。有一次,拉家常,導師笑道:憑你的素質(zhì),你該生長在文化人的家庭吧?”“NO,我是農(nóng)家孩子,父母地道農(nóng)民,目不識丁”,導師聽后,攤開雙手,做了一個不可理解的姿勢。過了一會兒,又問:“那你父母給你什么?”我沉思良久,說:“父母給我生命,我雖歷貧困,但也磨煉出堅韌進取的性格,我身上永遠脫不去農(nóng)家那種土味泥土的氣息。”導師有點不明白,我接著說:“農(nóng)家孩子吃苦、耐勞、樸實、自強”。導師微微一笑,連連點頭,并伸出大拇指說:“OK!OK!”。
聊以至此,我還是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思緒萬千。1965年,我出生于中國南方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美麗泉州,鐘靈毓秀,人文薈萃,古跡眾多。尤其遺留大量有關風水的勝跡。孩童時代,恰逢中國十年浩劫。樸實農(nóng)家,苦不堪言,然也不失兒時耳濡目染很多有關風水的美麗傳說。十年動亂,文化遭劫,中國農(nóng)村毀林成風,但有件事,我至今記憶猶深:鄰近兩村,為了一株所謂的“風水樹”之去留,大動干戈。那時的我,百思不解,唯對神奇風水而生敬畏!暗自立志長大弄懂它。八十年代初,我到離家?guī)坠镦?zhèn)上讀高中去了,家至鎮(zhèn)上必經(jīng)一橋,據(jù)說以前時石板橋,后改建為水泥橋。那時年近六旬的老父親,每天要把所種之蔬菜用人力板車拉進城去賣。剛好,我也騎車上學,常在這橋,遠望老父親過橋坡背影,菜車是那樣的沉重,拱橋是那樣的陡,老父親拉車是那樣吃力!此情此景,好不心酸,難禁淚流。我心里總是憤憤不平,建橋時,為何不把橋坡造緩些,好讓“老父親”免遭此苦。三年高中,幾乎天天重復這樣的感受。后來上大學去了。然老父親過橋的背景,還時時涌現(xiàn)在眼前。大學期間我開始接觸風水,常找些有關風水書來學。慢慢地了解風水,當我明白風水學是綜匯性極高的一門學問,我更是情有獨鐘,如饑似渴,博學求知,對風水典籍,極盡所能,潛心研究。大學畢業(yè)后,更是尋師訪道,虛心求教,仍然不懈。然剛執(zhí)教鞭不久,因緣巧合,留學海外,時至今日,值得一提的是,時代進步了,機動車代之人力車,然老父親拉車過橋之背景,始終未敢忘懷。它時刻提醒我:要時時處處為人—“老父親”著想。聊說至此,感慨萬分。當今人們?nèi)裟芤燥枬M的感情去關懷、回應我們的“老父親”,我堅信“以人為本”的理念,決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真真正正地對自然人生的關注。果真如此,就能博明悟道,感通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