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恒 張素軍 太鋼集團臨汾鋼鐵有限公司中板廠,山西 臨汾 041000
?;癄t爐底輥壓坑、劃傷、輥印的分析與改造
張保恒 張素軍 太鋼集團臨汾鋼鐵有限公司中板廠,山西 臨汾 041000
通過臨鋼中板廠熱處理生產線1#常化爐爐底輥輥面結瘤對鋼板下表面形成的壓坑、劃傷、輥印缺陷進行分析,提出改造方案。
?;癄t;爐底輥;結瘤;壓坑;劃傷;輥??;改造
山西省太鋼集團臨汾鋼鐵有限公司中板廠(以下簡稱:我廠)熱處理線1#?;癄t是由太鋼設計院設計,于2006年11月投產,主要用于對6~80mm×1500~3000mm×3000~12000mm的(300、400系列)不銹鋼板、低合金結構板、壓力容器板、橋梁板等鋼板的熱處理。隨著公司技術開發(fā)的不斷推進,核電用鋼及DNV船板等高標準、高要求品種鋼板的逐步投料生產,客戶群體的不斷擴大(尤其是部分產品出口歐美等地),客戶對鋼板表面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爐底輥引起的鋼板下表面壓坑、劃傷、輥印缺陷使得我廠鋼板進行反復加熱、拋丸、酸洗、修磨處理,甚至最終無法達到客戶要求被判廢或形成非計劃情況大幅增多,造成我廠熱處理線生產成本較大,品種鋼板的外觀質量不佳,產品供貨期延長,不能確保合同兌現率,給公司的生產經營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因此,我廠組織相關科室、作業(yè)區(qū)技術人員就鋼板下表面壓坑、劃傷、輥印缺陷展開研究分析,并進行了爐底輥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廠熱處理線1#常化爐為輥底式明火加熱爐,最高爐溫為1250℃,爐長70.5米,爐寬4.731米,爐底輥輥身基材為Cr25Ni20,輥子外徑為Φ350,輥子間距為500mm,輥子軸芯通水冷卻,單獨傳動,共142根,?;癄t分九段控制爐溫,使用熱值為7100KJ/Nm3的高焦混合煤氣,用于對6~80mm×1500~3000mm×3000~12000mm的鋼板進行正火、淬火、回火處理。投產運行半年后生產作業(yè)區(qū)便反應鋼板下表面出現爐底輥壓坑、劃傷、輥印缺陷,只是由于當時熱處理線產量較少,客戶對鋼板表面要求較低,我廠技術人員對產生壓坑、劃傷、輥印缺陷認識不足,所以沒有進行針對性研究,直至2009年開始生產核電用鋼、DNV船板時,由于鋼板下表面嚴重的壓坑、劃傷、輥印等缺陷,不符合客戶質量要求,鋼板無法按期交付,才開始真正引起重視。
我廠借鑒國內外各軋鋼廠多年來爐底輥的使用研究經驗,開始采取一系列改進措施。首先,在煤氣管道增加過濾裝置,提高高焦混合煤氣的質量,降低煤氣中灰分及焦油的含量,避免燒嘴及管道堵塞,提高爐內溫度的均勻性,減輕因加熱不均加劇輥面結瘤的情況;其次,每一到兩天降溫磨輥8小時,將爐溫將至500℃左右,用80mm~100mm×3200mm×8000mm的鋼板在爐內以1m/s的速度作往復運動,起到打磨爐底輥輥面結瘤的目的;再次,降低爐底輥傳動速度,由原來的0.2m/s、0.37m/s及0.5m/s分檔控制擺動速度改為0.05m/s~0.5m/s無級變頻調速控制,根據鋼板厚度及加熱工藝調整輥道速度,盡量使鋼板一次通過式加熱,減少鋼板與爐底輥的頻繁接觸;最后,縮短1#?;癄t高溫段爐底輥的檢修更換周期,每半年更換一次,達到降低爐底輥輥面結瘤的程度。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后,厚度在12mm以下的鋼板下表面壓坑、劃傷、輥印缺陷明顯減少,但隨著板厚、板寬的增加,壓坑、劃傷、輥印面積及深度逐漸加大、加深,鋼板下表面缺陷特征再次出現。
我廠1#?;癄t爐內氣氛是氧化性的,爐氣中的氧與鋼板表面形成FeO及MnO,爐氣中的硫化物與FeO及MnO反應形成FeS及MnS,其中FeS的熔點為1190℃、FeS-Fe等晶體熔點為940℃,而MnO、MnS熔點則達到1785℃、1620℃,輥面結瘤是低熔點的共晶體黏結高溶點的MnO、MnS形成的,而硫化物與爐底輥中Ni元素反應形成熔點更低的NiS,嚴重侵蝕輥面,加劇結瘤黏附在輥身上的情況。
輥面結瘤以三種形式黏附在爐底輥上:
2.2.1 輕度的結瘤
爐底輥輥面輕附密集的金屬化合物,既薄且脆,用砂紙打磨即掉,這是結瘤的雛形其危害性不大,生產時間長時將會形成與輥面結合更牢固的大結瘤。
2.2.2 中度的結瘤
這種結瘤與爐底輥黏附比較緊密,未壓入爐底輥,但具有一定高度,一般可用電動手提砂輪機人工打磨掉,否則將使鋼板產生比較嚴重的壓坑、劃傷、輥印。
2.2.3 重度的結瘤
這種結瘤與爐底輥結合非常緊密,在爐底輥壓入一定的深度,而且在輥面上又具有一定高度,由于其非常堅硬,電動手提砂輪機很難打磨掉,用金屬工具砸掉則易在輥面留下凹坑,而且凹坑處極易再次產生結瘤,這種結瘤危害性極大,使鋼板產生非常嚴重的壓坑、劃傷、輥印,可能導致鋼板因修磨超深或修磨點數超標被判廢。
鋼板下表面壓坑是爐底輥輥面結瘤的反應之一,由于輥面結瘤具有一定的高度,且非常堅硬(其硬度在高溫狀態(tài)下高于鋼板表面硬度),加熱的鋼板局部與爐底輥結瘤形成點狀接觸,在鋼板自重作用下,形成規(guī)律性的凹坑,造成壓坑缺陷。
鋼板下表面劃傷是爐底輥輥面結瘤的反應之二,由于爐底輥彎曲、軸承座松動或減速機損壞等原因,造成爐底輥與鋼板產生相對滑動,鋼板在爐底輥上滑動的過程中使缺陷形貌由規(guī)律性的凹坑變?yōu)椴灰?guī)則的劃傷,造成劃傷缺陷。
鋼板下表面輥印是爐底輥輥面結瘤的反應之三,由于生產的鋼板較厚,加熱時間較長,鋼板在爐內進行擺動式加熱,鋼板與爐底輥反復接觸,此過程中由于爐底輥線速度不同等原因,使缺陷形貌由劃傷變?yōu)榇竺娣e的輥印,造成輥印缺陷。
不同的鋼種,如加熱溫度高、保溫時間長產生壓坑、劃傷、輥印的機會就大,反之則?。幌嗤匿摲N,鋼板越薄、越窄,其加熱保溫時間越短,不易產生壓坑、劃傷、輥印,反之則易。
由于我廠熱處理線1#?;癄t黑材及白材交替生產,工況條件較差,爐底輥輥面結瘤比較嚴重,我廠經過技術人員及有關專家研討后,確定要徹底消除爐底輥壓坑、劃傷、輥印必須解決爐底輥輥面結瘤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與實驗,抓住爐底輥不結瘤、耐高溫、承載大等技術難點,充分利用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最終提出了采用石棉纖維輥身代替耐熱不銹鋼輥身的方式,對爐底輥進行了改造。
石棉纖維輥身以耐火石棉纖維為主材,添加少量氧化鋯纖維、耐熱鋼纖維、增強劑等新材料,制作成片狀(內徑為Φ215mm),再用壓力機加壓至18~20Mpa,將片狀纖維壓裝在輥芯上,壓裝后釋放輥身應力完成后,上機床將輥身外徑加工至Φ360mm,使輥身在1250℃高溫情況下,不與鋼板表面及爐氣中的硫化物等發(fā)生反應形成輥身結瘤,具有良好的耐高溫性能,而且能承載運轉,耐高速氣流、鋼板的沖擊等特點。爐底輥輥芯材質改為45#鋼,輥芯內徑為Φ120mm,輥芯外徑為Φ 215mm,兩側軸承及減速機安裝位置不變,輥芯通水冷卻,單輥最大承載能力為1.5噸。
本次改造采用先試用再到推廣應用的方式,在1#常化爐高溫段試用56根,能滿足2塊鋼板的生產,試用2個月后,我們再查看石棉纖維輥身,發(fā)現輥身表面有環(huán)向小裂紋,輥身直徑磨損至Φ 335mm,沒有發(fā)現輥身軸向裂紋及剝落情況,鋼板下表面爐底輥壓坑、劃傷、輥印缺陷徹底消除,使鋼板表面的Ⅰ組合格率達到100%。因此,我們認為石棉纖維爐底輥在我廠1#常化爐的應用是成功的。
5.1爐底輥改造項目的成功,徹底解決了?;癄t爐底輥輥面結瘤對鋼板表面的壓坑、劃傷、輥印缺陷,避免了因爐底輥引起的鋼板下表面壓坑、劃傷、輥印缺陷使得我廠鋼板反復進行加熱、拋丸、酸洗、修磨處理,甚至最終無法達到客戶要求被判廢或形成非計劃情況的出現。大大降低了生產運行成本,極大地改善了鋼板表面質量,提高了生產效率,確保公司的合同兌現率,為實現公司的中厚板精品戰(zhàn)略目標提供有力保障,經濟及社會效益顯著。
5.2由于石棉纖維材料耐高溫,導熱系數小,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其表面溫度與爐內溫度一致,加熱鋼板更加均勻;此外,由于其隔熱性能好,散熱減少,因此,有效減少了燃氣消耗,降低了廢氣排放。
5.3爐底輥改造后輥身材質耐磨性能較差,2個月輥身直徑磨損25mm,使得爐底輥更換周期縮短,維修費用增高,輥身耐磨性能有待進一步提高,材質有待進一步改進。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