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軍良 姚向陽 張 華 楊君君 沈冬曉
上海市金山區(qū)中心醫(yī)院楓涇分院(上海201501)
嵌頓痔是肛腸科常見的急癥、痛癥之一,常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我院采用急診手術合斂痔散換藥治療嵌頓痔,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嵌頓痔患者60例,診斷標準[1]:痔核脫出因嵌頓而不能回納,腫脹、劇烈疼痛,可伴惡寒發(fā)熱,小便不暢等;體格檢查見肛門腫物脫出,腫脹、色紫暗、表面有分泌物,甚至表面潰爛、壞死、觸痛明顯。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齡19~77歲,平均46.1歲;病程 3~15d,平均 6.9d。
1.2 治療方法 (1)急診手術。完善入院檢查后,于入院當日下午行急診手術,骶管阻滯麻醉達效后取左側臥位,充分暴露肛門,肛門內外皮膚黏膜常規(guī)消毒并鋪巾,觀察脫垂痔核的形態(tài)、大小、脫垂程度、數(shù)目及分布情況,設計好手術方案。充分擴肛后盡可能將內痔復位,以血管鉗在齒線上0.5cm以上沿肛管縱軸鉗夾脫垂最明顯的內痔核,要求沿痔核的自然分隔處松弛鉗夾,長度達到脫垂黏膜的最高點,約2cm左右,在血管鉗下靠近齒線一側剪開一個深度適中的小口子,用7號絲線繞于血管鉗鉗夾直腸黏膜最高點處下及切口處結扎。術者在結扎痔核時,助手應將血管鉗向上推送并逐漸放松退出血管鉗,以利肛管和肛緣皮膚復位,然后切除結扎線上約2/3痔核,促使剩余的痔核能盡早壞死脫落。同法結扎其他痔核,結扎各個痔核時應注意保留痔核之間0.5cm以上的黏膜橋。如果脫出的痔核在3個以上或呈環(huán)狀分布,應有意識地根據(jù)痔核的排列位置,使結扎的痔核如犬齒狀排列,結扎的痔核平面錯開,不要在一個平面上。結扎痔核時應盡可能將黏膜、齒線和肛管皮膚向上推擠復位。于外痔隆起明顯處作梭形切口,潛形銳性加鈍性剝離痔組織至齒線下0.5cm左右,修剪兩側的皮瓣,使之與原來的皮膚相平,并盡量延長切口以利于引流,外痔切口之間保留0.5cm以上的皮膚橋。如術后肛管緊小,不能容納2指,而肛門括約肌功能正常者,可在肛管后正中切開,切斷部分內括約肌。術畢用藻酸鈣敷料填塞創(chuàng)面,壓迫止血。術后常規(guī)給予抗炎、止血藥靜滴3d。(2)術后斂痔散[2]換藥。術后第2日起每日早晚或便后用本院自制的斂痔散換藥,每日2次。換藥前以痔疾洗液做局部清洗,換藥時先用滅菌干棉球清潔創(chuàng)面,再用本院自制的噴藥器將斂痔散均勻噴灑于創(chuàng)面,普濟痔瘡栓納肛,直至肛門創(chuàng)面愈合。
1.3 療效標準[3]痊愈:癥狀消失,痔體消失。好轉:癥狀改善,痔體縮小。未愈:癥狀、體征均無變化。
60例全部治愈,治愈時間11~18d,平均14.2d。術后無1例發(fā)生肛門狹窄及肛門失禁,功能良好。有5例患者自感肛門不平整,查有小皮贅,經修剪后痊愈。隨訪時間最短3個月,最長半,均無復發(fā)。
目前臨床上多認為痔處于嵌頓狀態(tài)時,痔體較大,手術易損傷肛管上皮和增加手術難度,術后易并發(fā)蜂窩組織炎、門靜脈炎等,主張暫時保守治療,包括復位、擴肛、局部敷藥、熏洗、坐浴,抗菌消炎等,待水腫消退后再擇期手術。這種治療的缺點是患者肛門疼痛緩解較慢,住院時間較長,增加患者的痛苦及醫(yī)療費用。現(xiàn)代研究[4]認為當痔核表面黏膜完整時,雖有血栓,但炎癥輕微;當痔核黏膜破潰糜爛時,雖有炎癥,但深部組織、附近黏膜及外括約肌皮下部均無顯著的炎癥改變;因而痔嵌頓時并不影響手術,不增加手術的困難及復雜程度?!吨膛R床診治指南(2006版)》[5]明確指出:嵌頓痔是痔的急癥,根據(jù)患者情況可選擇手法復位或手術治療,早期手術并不增加手術風險及并發(fā)癥。我們認為對嵌頓痔應該采取急診手術治療,手術宜盡早進行,時間越早,越不易發(fā)生痔絞窄壞死,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也越低,并可迅速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住院時間及減少醫(yī)療費用。
嵌頓痔脫垂的組織不只有內痔,還有部分直腸黏膜。因此,處理脫垂黏膜的長度應達到脫垂黏膜的上端。手術時去除頂部脫垂的部分直腸黏膜,可以消除直腸黏膜進入肛墊區(qū)而形成的感覺功能障礙。利用結扎的直腸黏膜做懸吊支點,將脫垂的肛管黏膜、肛管皮膚恢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有利于判斷并處理增生的病理性組織,保留正常的肛管黏膜、肛管皮膚及肛緣皮膚,這樣可以減少病理組織的切除,保留更多的肛管組織,避免過度損傷而產生后遺癥[6]。手術時在齒線上0.5cm以上高位結扎懸吊內痔,在齒線下0.5cm以下梭形切除外痔。內痔結扎與外痔梭形切除不損及齒線,保留完整的齒線使得患者的生理解剖功能更接近正常。鑒別直腸內容物及排便感覺良好,控制肛液及大便的功能基本無任何影響,因此術后無感覺性大便失禁,幾乎無肛門溢液。在外痔切口間對皮下曲張的靜脈團進行潛行剝離,使得肛門外觀更為平整,術后肛周皮贅及創(chuàng)緣水腫明顯減少,且肛門感覺良好[7]。
嵌頓痔在3個以上或呈環(huán)狀分布時其手術治療有一定難度。由于痔脫出嵌頓,痔核之間的分段較為困難,黏膜組織保留的過少則易致肛門狹窄,保留過多則水腫難以消退,殘留外痔[8]。所以術中應將嵌頓痔分為3~5段處理,結扎內痔時各結扎痔核底端和頂端之間應盡量錯開,不在同一平面上,并呈犬齒狀排列,各痔核之間保留0.5cm以上的黏膜橋,以防術后環(huán)狀疤痕形成引起肛門狹窄;外痔切口盡可能窄而淺長,深度不超過外括約肌皮下部;痔核中的血栓、靜脈叢要剝離干凈徹底,以減少術后肛緣水腫和皮贅殘留的發(fā)生;如肛管皮膚和黏膜切除較多,且肛管較緊縮,而肛門括約肌功能正常者,可在肛管后正中切開,切斷部分內括約肌以擴大肛門周徑,以防止術后肛門狹窄。
嵌頓痔術后為開放性切口,術后創(chuàng)面容易感染而成為感染性傷口,因此術后換藥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斂痔散為我院制劑,其方源于清道光年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2009年7月更成為上海市第2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斂痔散中爐甘石能解毒,收濕止癢斂瘡,《本草綱目》云“止血,消腫毒,生肌”;黃連、黃芩、黃柏清熱燥濕,解毒止血;大黃涼血解毒,逐瘀通經;血竭具有化瘀止痛、止血、斂瘡生肌之功效;冰片有清熱止痛、防腐生肌作用,與血竭同用,常用于治療瘡瘍潰后不斂,《醫(yī)林纂要》云“冰片主……痔瘡,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在嵌頓痔術后應用斂痔散換藥,能有效改善肛門水腫、疼痛、出血,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縮短愈合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
急診手術合斂痔散換藥治療嵌頓痔既可以迅速解除肛門劇烈疼痛,又能達到徹底根治的目的,且手術及術后換藥操作簡單,患者痛苦較少,值得臨床深入研究。
[1]王凈凈,龍俊杰.中醫(y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61.
[2]張華,姚向陽.斂痔散在肛腸病術后傷口換藥中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9,18(4):28-29.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1-132.
[4] 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1版.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96.
[5]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結直腸肛門病專業(yè)委員.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 版)[J].中國胃腸外科雜志,2006,9(5):461.
[6]肖立新,陸金根.外剝內扎懸吊術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7,5(4):460-462.
[7]王海兵.保留齒線術式治療混合痔60例臨床觀察[J].寧夏醫(yī)學雜志,2008:30(5):443-444.
[8]張東銘.大腸肛門局部解剖與手術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