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河南 南陽 473010)
膽脂瘤中耳炎并發(fā)迷路瘺管38例的臨床診斷及治療
劉 宇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河南 南陽 473010)
目的 分析膽脂瘤中耳炎并發(fā)迷路瘺管(COM-LF)的診斷及手術療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治療的COM-LF患者38例,均行瘺管檢查與顳骨高分辨率CT掃描,并于局麻或全麻下行乳突根治術。結果 本組372例慢性中耳炎患者,并發(fā)迷路瘺管38例(10.2%),41耳。39耳完整清除膽脂瘤基質并行Ⅰ期修復瘺管,術后70.7%的患者純音測聽檢查骨導平均閾值降低,癥狀均有所緩解。結論 COM-LF術前診斷較困難,瘺管實驗、影像學檢查結合術中探查是確診迷路瘺管的重要依據(jù),應依瘺管部位、大小及患者狀態(tài)制定手術方案。
慢性中耳炎;迷路瘺管;診斷;治療
局限性迷路炎又稱迷路周圍炎或迷路旁炎,是膽脂瘤型中耳炎較嚴重的顱外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機制多因膽脂瘤或慢性骨炎破壞迷路骨壁,以致局部產(chǎn)生瘺管,使中耳與迷路骨內膜或外淋巴隙相通[1]。隨著內耳影像檢測手段的完善,局限性迷路炎的診斷水平顯著提高,但術前確診仍然比較困難,且對于瘺管處理爭論仍然存在[2]。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近年來對38例膽脂瘤中耳炎并發(fā)局限性迷路瘺管(cholesteatoma otitis media complicated with labyrinthine fistula,COM-LF)患者行手術治療,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報道如下。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慢性中耳炎患者372例(403耳)。其中COM-LF38例,共41耳,男24耳,女17耳;年齡22.9~57.9歲,平均(36.4±9.6)歲。瘺管試驗陽性19耳(46.3%),術前均行顳骨HRCT檢查,患耳鼓室、鼓竇及乳突竇內均可見軟組織密度影,部分伴骨質破壞。
聽力下降者36例(94.7%),眩暈26例(63.4%),耳鳴14例(36.8%),面癱2例(5.3%),41耳均有耳部流膿的病史;前庭功能正常35耳(85.4%),亢進6耳(14.6%),專科檢查發(fā)現(xiàn)鼓膜松弛部穿孔19耳(46.3%),鼓膜大穿孔者22耳(53.7%)。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分類方法,根據(jù)500、1000、2000和4000Hz的平均聽力損失將聽力損傷程度分成4個等級:26~40dB為輕度,41~60dB為中度,61~80dB為重度,>80dB為極重度。
均在局麻或全麻下行乳突根治術。其中,39耳(95.1%)在高倍顯微鏡下對瘺管表面與周圍的肉芽組織及膽脂瘤基質徹底清除,并行瘺管Ⅰ期修復;病情較輕的21耳(51.2%)采用顳肌筋膜修復,將顳肌筋膜剪成略大于瘺口的片狀,覆蓋于瘺口的表面;18耳(43.9%)先將患者自體耳屏軟骨修剪成稍大于瘺口的片狀,使用白云醫(yī)用耳腦膠(廣州白云醫(yī)用膠有限公司)將其封閉在瘺口處,再以大片顳肌筋膜覆蓋其表面。2耳(4.9%)未能清除膽脂瘤基質,行病灶開放、術腔引流。術后均使用抗生素、地塞米松治療1周,預防感染。
403耳慢性中耳炎中,COM-LF 共38例,41耳(10.2%)。38例患者中29例(76.3%)骨導聽閾提高,其中2耳0.5kHz、1.0 kHz、2.0kHz及4.0kHz平均骨導聽閾低于26dB HL(4.9%),15耳為輕度(36.6%)、18耳為中度(43.9%),6耳為重度(14.6),所有患耳的聽力損失均以高頻為主。
39耳術中膽脂瘤基質完全清除,瘺管均行Ⅰ期修復,其中單純應用顳肌筋膜修復的21例患者中,除2例(4.9%)術后仍有眩暈癥狀外,其余均緩解或消失。術后純音測聽檢查骨導平均閾值:12耳(29.3%)與術前相同,18耳(43.9%)與較術前下降10~20dB,11耳(26.8%)較術前下降>20dB。隨訪0.5~2年,均未復發(fā)。
術前確定是否存在局限性迷路炎較難,瘺管試驗是術前診斷局限性迷路炎常用方法,但瘺管試驗的陽性率較低,平均僅41%,因此,瘺管試驗陰性并不能完全排除瘺管存在。本組瘺管試驗陽性率為46.3%,陽性率較低可能與膽脂瘤塊、纖維帶、肉芽組織或新生骨阻擋了耳道到瘺管間對壓力變化的傳導有關[3],清除卵圓窗區(qū)病變(膿、肉芽、膽脂瘤等)后,瘺管試驗變?yōu)殛栃?。保留患耳聽力、緩解眩暈癥狀是COM-LF治療的重要目標,本研究中39耳在高倍顯微鏡下清除膽脂瘤基質行Ⅰ期修復,術后29.3%與術前相同,43.9%下降10~20dB,26.8%下降>20dB,未有骨導閾值提高的病例;36例眩暈癥狀消失或緩解。
綜上所述,COM-LF術前診斷較困難,根據(jù)前庭癥狀,瘺管試驗結果及顳骨HRCT等均不能作為術前局限性迷路炎診斷的可靠指標,術中探查是確診迷路瘺管的重要依據(jù),應依瘺管具體部位、大小及患者聽力狀況確定手術方法。
[1] Briggs RD,Vrabec JT,Cavey ML,et al.Visual endoscope evaluation of labyrinthine fistulae resulting from cholesteatoma[J].Laryngosc ope,2001,111(10):1828-1833.
[2] 徐平,周彬,蔡勛功.慢性中耳炎局限性迷路炎的分型與處理方法探討[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8,16(5):418-420.
[3] 吳雅琴,殷善開,時海波等.半規(guī)管阻塞技術治療局限性迷路炎初步報告[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27(9):1056-1057.
R764.21
B
1671-8194(2011)04-0112-02
10.15912/j.cnki.gocm.201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