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興林,陳學紅,武興寶
(酒泉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甘肅 酒泉 735000)
食用向日葵的雜交主要是利用其自交結(jié)實率低的特點培育出的不育系和恢復系來改良品種,但由于食葵雜交制種技術(shù)方面還存在一些不易解決的難題,從而限制了食葵雜交種在生產(chǎn)上的大面積應用,滯后于油用向日葵的發(fā)展。
地溫達到4℃以上即可播種。播種后7~10天陸續(xù)出苗。出苗后3~5 cm露真葉,三四對葉后出現(xiàn)星狀體花蕾,直徑1 cm以上即進入現(xiàn)蕾期,然后進入開花授粉期。
向日葵屬于喜溫作物,但比較耐低溫。在4℃以上的地溫條件下即可發(fā)芽,幼苗可耐-6℃低溫,需1 850~1 950℃的有效積溫。
抗干旱能力強,蒸騰系數(shù)469~569(向日葵每生產(chǎn)1 kg干物質(zhì)需要469~569kg水),一般全生育期澆三四次水即可。
向日葵喜光,具向日性,屬短日照作物。
向日葵具有耐鹽堿性,在輕砂壤土到鹽堿地均可種植。
向日葵以土層深厚、有機質(zhì)含量較高、地勢平坦的砂地或砂壤土為宜,不宜連作,以豆類、麥類、玉米地茬為好,忌選洋芋茬或黏性土壤。制種地空間隔離至少要在3 km以上。
結(jié)合春耕畝施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肥2 000~3 000 kg,硝酸磷鉀肥40 kg,赤力硼200 g。翻后及時耙耱拖平,揀凈根茬,做到地平、土細、無坷垃。覆膜栽培采用90~145 cm地膜,平畦。
食葵的千粒重為120~150 g,畝用種量一般為400~500 g。將種子放入密封容器中,每畝種子用甲基異柳磷5 g(藥瓶蓋一蓋)加水稀釋后均勻地倒在種子上拌勻。當5 cm地溫穩(wěn)定超過8℃時即可播種。
不同品種的食葵父母本錯期天數(shù)不同,一般情況下父本比母本提前1~2天播種為好。父本分2期或3期播種,每期錯3天,以保證在授粉時有足夠的花粉。母本行距70 cm,株距30~45 cm,每畝保苗1 800~2 600株,一般均為一穴一粒;父本行距50 cm,株距20 cm,每穴2或3粒。父本與母本的搭配比例為1:5。
播前7~10天覆1.4 m地膜,便于保墑。播種時先用鏟子破膜,穴深2~3 cm。種子平放于濕土上,蓋濕土3~4 cm。濕土上再覆一層細沙,以防板結(jié)。
向日葵出苗后及時檢查苗情,缺苗斷苗的地塊要及時帶土移栽或催芽補種。在苗期做好中耕,間定苗期做好去雜及隔離區(qū)的檢查清理。
在向日葵株高達到50 cm左右時要及時培土,高度5~10 cm。在整個生長過程中,為防止倒伏,結(jié)合培土一般需噴施玉米健壯素來抑制其生長,將植株的高度控制在150~170 cm范圍內(nèi)。
向日葵是一種需肥較多的作物,前期以磷肥為主,中后期以氮、鉀肥為主。另外,在現(xiàn)蕾、開花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也可有效降低空秕粒的產(chǎn)生,從而提高產(chǎn)量?,F(xiàn)蕾前期、開花前期各澆一水。
在做好成熟期去雜的同時,在授粉結(jié)束期、灌漿期各澆一水。這兩次水對向日葵全生育期的生長特別重要,如這一時期缺水,會使授粉不良或授粉后敗育,造成空秕粒增多,產(chǎn)量下降。
在每天早晨 9:00~12:00, 下午 4:00~5:00 用密織紗布包嚴的廣口容器采集花粉,采集后放于陰涼干燥處攤平晾干。在花粉量不夠的情況下,可以適量摻入晾干的舌狀花瓣研制的粉末混合使用。
一般用棉線和竹管制作成筒狀刷,能將花粉均勻的涂抹于管狀花上即可。在沒露水時,每天早晨8:00以后應采用粉撲法或花盤接觸法授粉。正常情況下,已授粉的管狀花在7~8h后即可退縮,而母本未授粉的管狀花柱頭可保持在3~5天內(nèi)不萎縮,所以根據(jù)品種的一些不同特征可以適度調(diào)整授粉次數(shù),即二三天授粉一次,盡量保證良好的結(jié)實效果。在遇雨情況下,要再補授粉一次。
近幾年來,由于化學農(nóng)藥的大量使用,致使傳媒昆蟲數(shù)量減少,造成向日葵授粉率低,空秕粒增加。為此,發(fā)展養(yǎng)蜂產(chǎn)業(yè),利用蜜蜂授粉,也是提高向日葵結(jié)實率經(jīng)濟而有效的措施。
當花盤背面發(fā)黃,花盤邊緣微綠,莖稈黃色,托葉變成褐色,舌狀花冠脫落,筒狀花一抹即掉,種子殼堅硬,即是向日葵收獲適期。
純度〉98%,凈度〉98%,發(fā)芽率〉90%,水分〈8%。
向日葵病害種類很多,為害較重的病害有褐斑病、黑斑病、菌核病等。向日葵菌核病又名白腐病,是向日葵主要病害之一。病害防治應抓好以下幾點:
6.1.1 輪作倒茬:至少要進行3~5年的輪作,才能從根本上消滅土壤中的越冬菌源。若要連作,提倡食葵和油葵倒茬。
6.1.2 深翻深澆:深翻至少要達到20 cm以上,在澆秋水前要將根茬刨出,以減少初侵染源。
6.1.3 合理施肥,培育壯苗:在追施氮肥時,配施磷鉀肥或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可以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6.1.4 拔除病株,清除病殘體:發(fā)病初期,將病株帶土挖出深埋,盡可能地減少病、健植株之間接觸傳染的機會。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殘根落葉,破壞菌核的越冬場所。
6.2.1 種子處理:用2.5%適時樂種衣劑包衣處理,藥種比例為1:50;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4 h。
6.2.2 土壤處理:畝用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kg拌適量砂土,結(jié)合播種均勻撒入播種溝內(nèi)。
6.2.3 田間灌防:在發(fā)病初期用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菌核凈每噴霧器水加藥30 g逐株灌根防治,每穴100~150 g藥液,每隔7~10天灌防一次,至少兩次。
6.2.4 田間噴藥:發(fā)病始期及時噴藥防治,藥劑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或50%農(nóng)利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也可用農(nóng)鏈霉素進行灌根或隨水撒入,防治菌核病效果好。若連續(xù)噴藥,兩次噴藥之間間隔7~10天。生長早期需在植株基部和地表重點噴霧,開花期后轉(zhuǎn)至植株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