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亞巍
武警廣東邊防總隊醫(yī)院(廣東深圳518029)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臨床以腹痛、腹瀉、便血、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病情輕重不等、呈慢性反復發(fā)作為特征。筆者采用中藥內服加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5例,取得良好臨床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及病情程度分級均依據(jù) 《內科學》[1]標準。排除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或患有其他急、慢性疾病者;排除合并有其他嚴重并發(fā)癥者如中毒性巨結腸癥、腸穿孔、腸梗阻或癌變患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02年1月-2009年10月武警廣東邊防總隊醫(yī)院消化科住院患者67例,均經(jīng)腸鏡確診;中醫(yī)辨證為腸道濕熱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5例,男性 21例,女性 14例;年齡 21~47歲,平均32.60歲;西醫(yī)臨床分型為初發(fā)型2例,慢性復發(fā)型25例,慢性持續(xù)型8例;病情程度為輕度14例,中度18例,重度3例。對照組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20~50歲,平均31.80歲;西醫(yī)臨床分型為初發(fā)型2例,慢性復發(fā)型23例,慢性持續(xù)型7例,病情程度為輕度11例,中度19例,重度2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中藥內服:白頭翁15g,秦皮 10g,地榆 15g,槐花 15g,枳實 10g,大腹皮 15g,石榴皮10g,赤石脂25g,白芍30g,炙甘草5g。若黏液便穢濁腥臭甚濕熱重者加黃連5g,黃柏10g。便血色紅量多者加生地黃10g,丹皮10g。常規(guī)水煎取汁200m L,早晚分服,每次100mL。同時予中藥灌腸,灌腸藥物組成為生大黃20g,白及30g。將生大黃20g水煎取汁200mL,白及30g研末溶于大黃水煎液中。每晚9:00灌腸。灌腸前囑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側臥位,屈曲雙下肢,將37~40℃藥液以每分鐘10mL的速度灌入乙狀結腸區(qū)。灌腸后抬高臀部平臥,每半小時可更換左或右側臥位1次,囑患者盡可能將藥液在腸道中保持一夜時間。每日灌腸1次,1周為1療程,共觀察3療程。對照組予柳氮磺胺吡啶1g,每日4次,口服。對于并發(fā)癥予對癥處理。兩組患者均充分休息,據(jù)病情不同予半流、流質飲食或禁食;必要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或輸血。對于出現(xiàn)繼發(fā)感染者靜脈給予羅氏芬合甲硝唑治療。
1.4 療效評定 參照《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2]擬定。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成形,腸鏡檢查腸黏膜無異?;驖儾≡钚纬砂毯?。好轉:臨床癥狀減輕,糞常規(guī)檢查僅有少量紅、白細胞,腸鏡檢查腸黏膜僅有輕度的充血水腫或少許糜爛灶。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腸鏡檢查無改善。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治療后主要癥狀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或0.01)。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未明的結腸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本病根據(jù)病程、病情、病變范圍及病期綜合分為初發(fā)型、慢性復發(fā)型、慢性持續(xù)型、急性爆發(fā)型4型,各型之間可相互轉化。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屬“瀉泄”、“痢疾”、“腸風”、“滯下”等范疇,此病病程較長,多因情志、飲食、勞累等誘發(fā)或加重。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n)
筆者認為,本病與中醫(yī)學“痢疾”一病更相類似。首先兩病的病狀基本相同,兩病均有不同程度的便血或黏液膿血便、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等癥狀。其次本病的西醫(yī)分型基本對應于中醫(yī)對痢疾的分型,如本病的初發(fā)型、急性暴發(fā)型和中醫(yī)的暴痢相類似,慢性復發(fā)型、慢性持續(xù)型與中醫(yī)“久痢”或“休息痢”相類似。再者從中醫(yī)角度看,兩病的病機類似或相同,兩病病位均在腸腑。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痢疾(包括菌痢和阿米巴痢疾)是由志賀菌或阿米巴原蟲感染引起的腸道特異性炎癥。中醫(yī)學認為痢疾多因外感時邪或內傷飲食致濕熱、疫毒、寒濕之邪壅塞腸道,氣血與之搏結,使腸道傳導失司,氣血凝滯,血絡受損,腑氣通降不利而造成上述諸癥。其中暴痢多邪實,邪實以濕熱壅塞腸道為主。久痢虛實夾雜,虛者以脾氣虛弱,中陽不足為主,耗傷陰血者也可見陰虛痢。實者以濕熱、氣結、血瘀為主?,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未明的結腸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據(jù)文獻報道及臨床觀察,筆者認為本病多因情志、飲食、勞累等誘發(fā)或加重,其病機主要為濕熱、氣結、血瘀壅塞腸道,腑氣不通則腹脹、腹痛、里急后重,血絡受損則便血,腐敗化膿則出現(xiàn)黏液膿血便。濕熱、氣結、血瘀三者之中又尤以腸道濕熱最為關鍵。我們依據(jù)病機相同治法相同的原則擬定治療處方,方中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配秦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地榆、槐花涼血止血;枳實、大腹皮行氣導滯利濕;赤石脂、石榴皮澀腸止瀉、止血生??;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白芍尚可養(yǎng)血斂陰,以防濕熱日久傷及陰血。灌腸方中大黃攻積導滯、瀉火涼血、活血化瘀,是治療由火熱及瘀血導致消化道出血的一味良藥;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可促進潰瘍的愈合。以保留灌腸的方法使藥物直達病所。本文中內服和灌腸中藥合用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行氣導滯、化瘀止血的功效,適當?shù)嘏浜蠞c止瀉、收斂止血可免疏利太過,而切中本病的主要病機,內外合治,使腸黏膜修復,癥狀緩解,從而取得較好的療效。
特別要指出的是:盡管兩病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二者也有區(qū)別。一是在病因方面,痢疾是外感時邪或內傷飲食所致;潰結多由情志、飲食、勞累等誘發(fā)或加重。兩者存在明顯地差別。二是在癥狀方面,筆者的觀察結果是潰結患者便血或便鮮血的癥狀較痢疾為甚。故在治療潰結時更重視使用涼血止血、化瘀止血及止血生肌之品。
參考資料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11-412.
[2] 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討論會.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J].中華消化雜志,1993,13(6):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