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馬冰松 侯艷杰
活血化瘀中藥聯(lián)合激光治療視網膜缺血型靜脈阻塞臨床觀察
王靜 馬冰松 侯艷杰
目的觀察活血化瘀中藥聯(lián)合激光治療缺血型視網膜靜脈阻塞臨床療效。方法 將52例缺血型視網膜靜脈阻塞的患者,分為治療組26例,對照組26例,治療組口服活血化瘀中藥聯(lián)合激光治療;對照組單純激光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0.77%,對照組總有效率65.38%,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活血化瘀中藥聯(lián)合激光治療視網膜缺血型靜脈阻塞有效。
活血化瘀中藥;缺血型視網膜靜脈阻塞
視網膜靜脈阻塞是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之后的最常見的視網膜血管病。近年來,激光技術的應用,使療效有所提高,再配以活血化瘀型中藥,可進一步提高療效,并可以減少激光術后的并發(fā)癥??偨Y我院應用活血化瘀中藥聯(lián)合激光冶療缺血型視網膜靜脈阻塞取得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全部病例均為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眼科門診患者,以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顯示新生血管、無灌注區(qū)或黃斑囊樣水腫為納入標準。將52例視網膜靜脈阻塞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對照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齡33~70歲,平均49.2歲,病程2周~15個月,平均3.5個月。治療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齡32~69歲,平均47.2歲,病程1周~16個月,平均3.2個月。2組資料在年齡、病程及發(fā)病原因方面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患眼視力嚴重減退。②視網膜動脈細,靜脈重度迂曲擴張。③視乳頭水腫、充血、邊界模糊或被出血遮蓋,出血多并可有棉絮斑。④眼底血管熒光造影晚期出現(xiàn)無灌注區(qū)和(或)新生血管[1]。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應用激光治療。激光參數(shù):輸出功率150~300 mW,光斑大?。汉髽O部100~200u in,周邊部200 ~500xm,曝光時間:0.1 ~0.3 s,光斑密度:間隔 1.0 ~2.0個光斑,以視網膜出現(xiàn)中度灰白色反應為準。光凝治療每周1次,根據(jù)NV數(shù)量、大小和無灌注區(qū)范圍決定治療次數(shù),治療次數(shù)最少1次,最多4次,平均治療2~3次,每次50~300點不等。光凝后3個月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治療組:應用激光配合活血化瘀中藥口服治療,激光同前。中藥以血府逐瘀湯為基礎方,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加減,如果病程短,出血多,可加以生蒲黃,墨旱蓮,丹皮;如果病程較長,出血吸收差則加以夏枯草,黃芪;如果滲出明顯加以茯苓、陳皮、半夏;如果水腫明顯加車前子、豬苓等。在激光前后均予以中藥口服。治療前行視力、眼壓,裂隙燈顯微鏡和眼底鏡檢查,并行彩色眼底照相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以上2組主要觀察治療前后視力、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并評定療效。
1.4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主要以眼底出血吸收情況、熒光素血管造影和視力改善作為評定療效標準。分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或 χ2檢驗,P <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2.1 總療效評定 治療組和對照組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總有效率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O.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26,%)
2.2 治療后FFA及視網膜出血吸收情況 兩組患者經治療無變化的10只眼均為主干阻塞。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FFA及視網膜出血吸收情況(n=26,眼,%)
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因其病變階段及誘因不同,其證候表現(xiàn)各異,但瘀血是其共同表現(xiàn)?!堆C論》指出:“凡離經之血,就是瘀”,“故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視網膜靜脈阻塞祖國醫(yī)學認為此病乃肝氣上逆,眼絡受阻、痰熱內生、上壅目竅,或邪熱內熾、上攻于目或肝腎兩虧,陰虛火旺,上擾清竅而致眼絡阻塞,屬于血瘀癥候,“脈不通則血不流”,故在治療過程中,當以通絡、化瘀貫穿其中。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可調整毛細血管床的開放,降低血管內壓,減輕水腫反應[2]。血府逐瘀湯出自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方。方中桃仁、紅花、赤芍、牛膝破血行瘀;川芎、枳殼、柴胡疏肝解郁,使氣行則血行;當歸、生地養(yǎng)血滋陰,雖破血而不傷正;桔梗載藥上行;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合,使血活氣行,郁解絡通。如果病程短,出血多,可加以生蒲黃,墨旱蓮,丹皮以涼血止血;如果病程較長,出血吸收差則加以夏枯草,黃芪;如果滲出明顯加以茯苓、陳皮、半夏以利濕;如果水腫明顯加車前子、豬苓以活血利水。光凝可破壞由毛細血管閉塞引起的,使耗氧高的視網膜錐細胞和桿細胞被耗氧低的瘢痕組織所代替,變薄的視網膜組織有利于氧的擴散,從而使視網膜的缺氧狀態(tài)得以改善。視網膜缺氧區(qū)的破壞減少或清除了新生血管生長因子的合成和釋放,使新生血管生成的可能性也大大減小。光凝還可引起局部視網膜和色素上皮細胞形態(tài)上的改變,使新生血管的抑制物增多,從而抑制了新生血管的形成。
[1] 張惠蓉,劉寧樸.眼底病圖譜.IV.R773-64
[2] 曾慶華.中醫(yī)眼科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96-198.
110032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