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胡曉陽 ,周崇陽
1.兵器工業(yè)北京北方醫(yī)院口腔科,北京 100089;2.北京大學口腔醫(yī)學院特診科,北京 100081
在修復臨床中,準確的咬合分析和合理的咬合力控制是修復體成功的基礎和保證。不恰當的調牙合及牙合力分布,常常導致修復體的失敗。目前修復臨床中常規(guī)應用的咬合測定方法如:咬合紙法、蠟片法、光牙合分析法等僅能測定靜態(tài)的咬合狀況,無法確定咬合高點出現的時間、力的大小以及力的變化情況[1]。因此在臨床應用中準確性較差,尤其對于一些復雜病例無法保證調牙合的準確及修復體的質量和效果。
T-ScanⅡ系統(tǒng)能記錄全口每一個咬合接觸點的位置及力量大小在整個咬合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同時還能自動測量全口咬合力的中心點(center of force,COF)位置,對臨床醫(yī)師了解患者全口牙齒的咬合狀況并進行相應調牙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3]。它已成為口腔臨床及基礎研究中重要的一項咬合分析系統(tǒng),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本實驗目的就是探討T-ScanⅡ咬合分析系統(tǒng)在修復臨床中的應用效果,分析及解決使用中的問題,為臨床推廣應用提供依據和參考。
選擇2007~2009年在北京大學口腔醫(yī)學院特診科及北京北方醫(yī)院口腔科修復臨床中較為疑難的三類病例作為本系統(tǒng)的應用研究對象。①咬合重建病例:選取因牙列重度磨耗且垂直距離降低而常規(guī)進行過渡修復及永久固定修復的咬合重建病例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齡52.3歲。②咬合創(chuàng)傷病例:臨床診斷全口有1個或多個牙齒存在咬合創(chuàng)傷的病例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齡40.5歲。牙齒創(chuàng)傷的臨床診斷標準:原因不明的咬合疼痛或咬合不適;有咬合干擾或咬合高點存在;X線片檢查牙周膜增寬。③總義齒病例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平均年齡58.6歲;其中全口總義齒修復8例,半口總義齒7例。
對咬合重建及總義齒病例在初步調牙合并戴入口內后,用T-ScanⅡ系統(tǒng)進行全口咬合狀況檢查,咬合創(chuàng)傷病例直接用T-ScanⅡ系統(tǒng)檢查。
1.2.1 T-ScanⅡ咬合分析系統(tǒng)組成部分 咬合力感受器(咬合片);信號轉換器;電腦;分析軟件(圖 1)。
1.2.2 操作 ①連接好咬合片、信號轉換器及計算機。②在計算機上輸入患者信息,打開測量程序。③將咬合片置于患者上下牙弓之間,按下信號轉換器上的開始鍵,囑患者自然咬合至牙尖交錯位(正中牙合位)并保持2 s。計算機自動記錄并顯示測量結果。④再分別囑患者自正中牙合位做前伸、左側方運動及右側方運動,分別記錄測量結果(圖2)。
根據分析結果顯示的咬合高點、咬合干擾點位置,咬合力中心點(COF)的位置以及左右側咬合力百分比值等分析全口咬合狀況,確定調牙合方案及需調牙合的牙位。再用常規(guī)咬合紙在全口牙齒上咬出咬合印記,在相應的位點進行有針對性地調牙合。調牙合后再用T-ScanⅡ檢查調牙合效果。如此反復,直至達到理想的咬合狀態(tài):即消除所有的正中牙合、前伸及側方牙合的牙合干擾,正中牙合時COF位于或接近中心區(qū),左右側的咬合力百分比值基本相等(分別接近50%)??偭x齒患者前伸及側方運動時達到平衡牙合要求。1周后復查,對重新出現的牙合干擾再次調牙合。第2周后再次用T-ScanⅡ復查,所得結果作為調牙合的效果評價。
患者主觀感覺的變化:全口咬合是否均勻穩(wěn)定,有無咬合高點存在。咬合力量的變化、咀嚼功能的變化、牙齒咬合不適、或咬合疼痛的變化等。
咬合狀況的客觀評價指標:
1.3.1 異常咬合接觸點的數量 包括正中牙合位時的早接觸點和咬合高點以及非正中牙合位時的干擾點。是指咬合接觸早期(輕度咬合時)某一對或多對上下牙齒早于其他牙齒接觸的咬合點。咬合高點指在正中位咬合后期(重度咬合時)某一個或幾個咬合力量明顯高于其他牙齒的咬合點(圖3)。輕咬合時的早接觸點在重咬合時可能不表現為咬合高點(圖4),也可能成為咬合高點(此時按1個點計算)。
1.3.2 非正中位干擾點 是指天然牙列患者下頜前伸運動時后牙出現的接觸點或側方運動時平衡側出現的接觸點??偭x齒患者為達到平衡牙合,要求下頜前伸時后牙要有接觸;側方運動時平衡側和工作側均要有接觸,因此不統(tǒng)計此指標。
1.3.3 左右側咬合力百分比差值[3]即∣左側咬合力百分比-右側咬合力百分比∣,以絕對值表示。差值越大,左右側咬合力越不均衡。T-ScanⅡ系統(tǒng)能自動計算出左右側咬合力量的相對大小,以百分比表示。雙側咬合力量相等時,左右側咬合力百分比各為50%,差值為0。
1.3.4 咬合力中心點(COF)的位置[4]計算機自動計算并顯示COF點位置。反應左右及前后全口咬合力量的均衡狀態(tài)。COF位于中心陰影區(qū)內表示全口咬合力量基本均衡。
2.1.1 咬合重建病例 調牙合后患者明顯感覺咬合舒適,咬合均衡,咬合力量明顯增加,咀嚼功能恢復良好。無牙齒松動、咬合疼痛、咀嚼肌及關節(jié)疼痛等不適感。所有病例半年后復查,均無修復體松動、崩瓷、移位等現象出現。
2.1.2 咬合創(chuàng)傷病例 大部分患者調牙合后感覺牙齒咬合疼痛或咬合不適明顯減輕、咬合舒適,咬合力量增加。半年后復查,患牙扣診不適明顯減輕。牙齒松動度明顯改善。
2.1.3 總義齒病例 調牙合后感覺咬合舒適,咬合力量及咀嚼功能明顯改善。義齒穩(wěn)定性明顯增加。所有病例口腔黏膜均無明顯的壓痕、破潰、充血等現象。
圖4—6分別給出CEBA在基于市場數據下標定3種期權定價模型參數的尋優(yōu)迭代過程以及由標定參數計算出的期權價格和市場期權價格的對比。對比3條迭代的特征曲線可以發(fā)現,標定Merton模型時收斂最快,其次是Heston模型,最慢的是Bates模型,這與解空間維數和模型的復雜度相匹配。從圖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市場數據和3種模型模擬(標定)的期權價格的差異都不大,最為吻合的是Bates模型,其次是Heston模型,最差的是Merton模型,這可能源于模型對市場刻畫的準確度,即Bates模型對此時的市場刻畫最為準確。
見表1。由表1可知,在T-ScanⅡ系統(tǒng)指導下進行二次調牙合基本牙合能完全消除正中牙合位的早接觸點和咬合高點,以及非正中牙合位的牙合干擾點。但在咬合重建組,有1例病例在二次調牙合1周后仍有一處咬合高點存在。
見表2。由表2可知調牙合后三組患者在正中牙合位左右側咬合力百分比差值較調牙合前均有顯著減少(P<0.01),雙側咬合力量基本平衡。
見表3。由表3可知,經T-ScanⅡ指導下系統(tǒng)調牙合后,除總義齒組有1例病例外,三組中所有患者正中牙合位時的咬合力中心點均位于中心區(qū)內。
在口腔修復中,均衡分散咬合力量,消除牙合創(chuàng)傷、牙合干擾是保證修復體成功的關鍵。不良的咬合力量不僅可以導致修復體的失敗,還會引起基牙的咬合創(chuàng)傷、松動、劈裂、折斷或加重牙周炎的進展,從而導致基牙的拔除。嚴重者甚至還會導致咀嚼肌的緊張、疲勞,或導致顳下頜關節(jié)病的產生[4]。因此,對修復體甚至全口牙齒的咬合狀況、咬合力量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價,準確細致地調牙合,合理控制咬合力量,在修復臨床中尤其在一些進行大范圍的復雜修復時,顯得尤為重要。
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牙齒的咬合是一個連續(xù)的動態(tài)過程。在從上下牙齒接觸、牙尖滑動到正中牙合位緊咬的過程中,由于牙周膜的可讓性以及咀嚼肌、關節(jié)及頜骨的彈性變形,咬合接觸點的位置和力量都在時刻發(fā)生變化。常規(guī)的咬合檢查方法如蠟片法、咬牙合紙法、箔片法、光牙合分析法等均只能反映靜態(tài)的咬合接觸及咬合力量狀況,而且其顯示的狀態(tài)是整個咬合過程中咬合接觸相互疊加的結果,無法準確分析在動態(tài)的咬合過程中牙合干擾點出現的時間,咬合力的分布、力的大小等,因此臨床使用中常常需要口腔醫(yī)師豐富的臨床經驗,其準確性和可靠性受到很大限制。
T-Scan咬合分析系統(tǒng)由美國波斯頓的T-Scan的公司在1984年研制推出[5],1998年更新?lián)Q代后,T-ScanⅡ系統(tǒng)在國外已開始廣泛應用。與傳統(tǒng)咬合分析法相比,T-ScanⅡ咬合分析系統(tǒng)具有以下優(yōu)點:能記錄每一個接觸點咬合力的大小及其動態(tài)變化過程。對臨床調牙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能自動測量全口咬合的力的中心點(center of force,COF),大大增強對全口咬合力平衡狀態(tài)的了解。咬合片?。?0 μm):馬蹄形的咬牙合片內由電路交叉形成1 500各咬合點,測量準確。顯示直觀,由電腦同步顯示全口咬合點的力的大小的柱形圖、平面圖,以及COF的位置變化。在臨床操作中簡捷、方便、直觀??捎糜谝闻灾苯又笇д{牙合。計算機記錄、分析和顯示測量數據,管理、存儲方便。準確度和重復性高[3],不受唾液等口腔環(huán)境的影響[6]。
由于T-ScanⅡ系統(tǒng)具有以上優(yōu)點,它已成為口腔臨床及基礎研究中重要的一項咬合分析系統(tǒng)。其檢測精確性及敏感性也已為許多國內外研究者所認可[2,7]。目前在國際上已廣泛應用于:修復臨床的義齒調牙合、種植義齒的咬合調整[8]、不良咬合力的測定和調改[9]、顳下頜關節(jié)病的咬合分析和治療[10-11]以及正頜外科[12]、正畸、牙周病的調牙合等。
表1 三組病例調牙合前后早接觸點、咬合高點及牙合干擾點的數量變化(±s,個)Tab.1 Changes of the numbers of premature contacts,high contacts and interferences after occlusal adjustment in three groups(±s,case)
表1 三組病例調牙合前后早接觸點、咬合高點及牙合干擾點的數量變化(±s,個)Tab.1 Changes of the numbers of premature contacts,high contacts and interferences after occlusal adjustment in three groups(±s,case)
組別 咬合重建組(n=10)早接觸點 高點 牙合干擾點咬合創(chuàng)傷組(n=14)早接觸點 高點 牙合干擾點總義齒組(n=15)早接觸點 高點調牙合前調牙合后1.9±0.3 0.0±0.0 1.5±0.2 0.1±0.1 0.6±0.1 0.0±0.0 1.6±0.2 0.0±0.0 1.2±0.1 0.0±0.0 0.3±0.1 0.0±0.0 2.1±0.2 0.0±0.0 1.8±0.3 0.0±0.0
表2 三組病例調牙合前后正中牙合位左右側咬合力百分比差值變化(±s,%)Tab.2 Changes of bilateral differences of contact forces at centric position after occlusal adjustmen in three groups(±s,%)
表2 三組病例調牙合前后正中牙合位左右側咬合力百分比差值變化(±s,%)Tab.2 Changes of bilateral differences of contact forces at centric position after occlusal adjustmen in three groups(±s,%)
調牙合前調牙合后F值P值組別 咬合重建組(n=10)14.88±2.30 4.57±0.89 9.27<0.01咬合創(chuàng)傷組(n=14)18.43±3.90 4.73±2.58 10.22<0.01總義齒組(n=15)21.34±3.21 5.37±2.02 8.00<0.01
表3 三組病例調牙合前后正中牙合位咬合力中心點(COF)的位置變化Tab.3 Changes of the positions of COF after adjustment in three groups
咬合重建病例及總義齒病例在進行常規(guī)初步調 后將義齒粘固或戴入后,用T-ScanⅡ系統(tǒng)檢查,發(fā)現患者仍存在較多的咬合高點、早接觸點及牙合干擾點,雙側咬合力比值也相差較大,全口咬合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說明單純用咬合紙進行常規(guī)調牙合,很難達到理想的咬合狀態(tài),效果較差。在TScanⅡ系統(tǒng)指導下進行2次調牙合后1周復查,幾乎所有病例均無咬合高點、早接觸點及牙合干擾點存在,左右側咬合力百分比差值也顯著減少(P<0.01),雙側咬合力量均衡,咬合力中心點也基本位于中心區(qū),達到了穩(wěn)定的、理想的咬合狀況。這對保證修復體的質量,維持咀嚼系統(tǒng)的生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在咬合重建病例中,有1例病例在調牙合1周后又出現了新的咬合高點,這可能是由于咬合重建改變了患者整個咀嚼系統(tǒng)的功能狀態(tài),在新義齒的使用過程中,患者咀嚼肌的緊張度或關節(jié)的位置可能會出現細微的調整,從而使咬合狀態(tài)發(fā)生微小變化所致。同時,由于牙周膜的可讓性,固定義齒粘接時牙齒可能因擠壓而發(fā)生輕微移位,以后又逐漸恢復而使咬合狀況改變,而且天然牙齒在功能狀態(tài)下本身也會有微小的移動。這提示我們單次咬合調整往往很難達到穩(wěn)定的理想的咬合狀態(tài),對一些復雜的修復病例常常需要進行間隔一定時間的多次調牙合。
總之,T-ScanⅡ咬合分析系統(tǒng)在修復臨床中能準確評價和測量患者的咬合狀態(tài),精確指導臨床醫(yī)師進行調牙合,有效消除咬合干擾和咬合創(chuàng)傷,達到咬合力量的均衡分布。尤其對于需要進行全口調牙合的復雜病例,該系統(tǒng)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1]Baba K,Tsukiyama Y,Clark GT.Reliability,validity,and utility of various occlusal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J].J Prosthet Dent,2000,83(1):83-89.
[2]胡志剛,程輝,程祥榮.T-ScanⅡ系統(tǒng)在口腔醫(yī)學中的應用[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6,7(2):142-145.
[3]胡志剛,程輝,鄭明,等.正常牙合牙尖交錯位咬合平衡的定量研究[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6,41(10):618-620.
[4]Learreta JA,Beas J,Bono AE et al.Muscular activity disorders in relation to intentional occlusal interferences[J].Cranio,2007,25(3):193-199.
[5]Maness WL,Benjamin M,Podoloff R,et al.Computerize occlusal analysis:a new technology[J].Quintessence Int,1987,18(4):287-292.
[6]Saracoglu A,Ozpinar B.In vivo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of occlusal indicator sensitivity[J].J Prosthet Dent,2002,88(5):522-526.
[7]王琛,殷新民.咬合分析儀的應用狀況[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2004,31(3):226-227.
[8]Kerstein RB.Computerized occlusal management of a fixed/detachable implant prosthesis[J].Practice Periodontal Aesthetic Dentistry,1999,11(9):1093-1102.
[9]楊文麗,林雪峰,鄒波,等.楔狀缺損與干擾關系的研究[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07,25(4):383-385.
[10]張淵,王美青.應用T-ScanⅡ系統(tǒng)對TMD患者調牙合治療的分析研究[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3,19(3):238-240.
[11]侯瀟,汲平,馬慧芬,等.利用咬合力計指導調牙合治療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8,9(1):54-57.
[12]Iwase M,Sugimori M,Kurachi Y,et al.Changes in bite force and occlusal contacts in patients treated for mandibular prognathism by orthognathic surgery[J].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8,56(7):85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