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強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yī)院兒科,湖南省衡陽市 421000
近10年的研究證實,不論是足月兒還是早產兒,出生后即具有疼痛感受能力,盡管其神經系統(tǒng)仍在發(fā)育之中,但足能對有害刺激進行傳遞、感知、回應,甚至記憶。疼痛帶來的有害深遠,對嬰兒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遠期的影響,甚至影響到腦的發(fā)育。因此,及早識別、預防、測量及控制疼痛,實施有效管理,對于維持新生兒生理穩(wěn)定性,促進預后極為重要。然而在采血過程中因環(huán)境的改變、不恰當?shù)臄[位、疼痛的刺激會帶給新生兒強烈的不舒適感,而這些不舒適的感覺會使得新生兒在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出現(xiàn)許多生理、心理方面的改變,進而影響新生兒今后的生活質量。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使人無論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上均達到最愉快的狀態(tài),或縮短、減低其不愉快的程度。護理最終目的是讓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更好地配合治療,減少并發(fā)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1]。本院新生兒在足跟采血中應用舒適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10月間在我院出生的足月、健康新生兒164例,經家長同意,按隨機化原則分成兩組,實驗組82例(男嬰48例,女嬰 34例;自然產 46例,剖宮產36例),胎齡(38.1±0.61)周,體重(3.50±0.39)kg,出生時間(74.6±4.5)h;對照組 82例(男嬰49例,女嬰33例;自然產44例,剖宮產38例),胎齡(38.0±0.70)周,體重(3.52±0.42)kg,出生時間(74.3±4.4)h。同一室溫,專人采血。兩組母嬰均無妊娠合并癥及并發(fā)癥,兩組新生兒的Apgar評分均>8分。兩組新生兒在性別、分娩方式、胎齡、體重、出生時間上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兒科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給予常規(guī)護理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舒適護理。(1)為新生兒創(chuàng)建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住新生兒病室,創(chuàng)造安靜、安全的環(huán)境,合理控制噪音水平,保持病室內空氣清新,溫度在24~26℃,濕度55%~65%。調節(jié)室內光線強度,避免強光刺激,并且在病室內裝飾了淡粉色的墻壁配以色彩鮮艷的卡通畫飾,有效地刺激了新生兒的視覺發(fā)育,充滿了溫馨和諧,突出了新生兒的特點。(2)促進患兒心理舒適的護理:①加強健康教育,提高護理人員對疼痛的認識,強調疼痛對新生兒的影響,重視新生兒的舒適護理,培養(yǎng)醫(yī)護人員用母愛來呵護每一位新生兒。②護士在進行治療護理操作時,要用輕柔的語言與患兒講話交流,并可給嬰兒口中放置安慰奶嘴(NNS),鼓勵新生兒父母在新生兒煩躁或哭鬧時給予安撫,以輕柔的語調與之講話,并通過對新生兒頭部、背部或手部皮膚的撫觸,避免“皮膚饑餓”現(xiàn)象。新生兒通過觸覺刺激產生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緒,從而使疼痛緩解,有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fā)育。只要操作允許,可讓新生兒在母親懷抱里接受治療護理,使新生兒安靜,達到心理上的滿足與舒適。(3)減少患兒的疼痛及不舒適:①加強護士對新生兒疼痛知識的專項培訓,加強新生兒疼痛護理,實行疼痛管理規(guī)范化。如選擇適宜的時機及操作技術,避免頻繁刺激從而減輕疼痛;護士苦練基本功,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及良好心理素質,在操作中動作溫柔準確,技術熟練,盡可能減少刺激強度,以減輕疼痛;致痛性操作時給嬰兒播放輕柔的音樂,音量控制在50~60dB,操作結束后將患兒放入鳥巢式的襁褓,提高新生兒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緩解疼痛和緊張的作用[2]。②臥位的舒適護理:致疼性操作時,新生兒采取屈曲體位和包裹襁褓,可明顯降低疼痛[2]。③皮膚的舒適護理:根據病情定時的撫觸,可刺激嬰兒的觸覺、前庭、運動感覺系統(tǒng),調節(jié)行為狀態(tài),減少應激行為[2]。
1.2.2 觀察指標。疼痛指標:應用“新生兒急性疼痛行為評分量表”(DNA)[3]對本組新生兒的疼痛程度進行量化。本量表按照面部表情(0~4分)、肢體活動(0~3分)和聲音表現(xiàn)(0~3分)3部分進行評分,總分為10分。為進一步評估新生兒疼痛的程度,筆者根據總分分為4個等級:0分為無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生理指標:應用多功能監(jiān)護儀動態(tài)記錄穿刺前、穿刺中及穿刺后新生兒的生命體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壓和經皮血飽和度等指標。判斷方法:將手握足底擠壓1~3次采足1個血斑定為“容易”,3次以上為“困難”,需扎兩針或以上者視為“失敗”[4]。
1.2.3 資料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偏態(tài)資料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
見表 1、2、3。
表1 兩組血氧飽和度、呼吸、心率、血壓的比較(x±s)
表2 兩組樣本疼痛程度的比較(x ±s)
表3 兩組新生兒采血成功率比較〔n(%)〕
疼痛為生存所必需的保護性感受,但對于需要穩(wěn)定生理狀態(tài)的危重兒,操作性疼痛所致的生物行為變化有可能會加重其病情[5]。而受到反復疼痛刺激的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其應激調控系統(tǒng)則會發(fā)生改變并嚴重影響腦的發(fā)育,造成原發(fā)性痛覺過敏(損傷部位外周感受器超敏所致的疼痛)、繼發(fā)性痛覺過敏(非損傷組織所致的疼痛)或異常性疼痛(無害性刺激所致的疼痛),進一步導致神經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重建[6]。因此,應在新生兒臨床護理工作中重視對新生兒疼痛的管理,制訂新生兒疼痛護理常規(guī),建立、健全新生兒疼痛評分(評估)制度。同時應加強護理人員的疼痛知識培訓,使護理人員改變傳統(tǒng)的漠視新生兒疼痛的觀念,消除各種環(huán)境刺激因素(強光、噪音等),護理中動作應輕柔熟練,在進行致痛性操作時給予預防或緩解疼痛的干預措施,以減少疼痛刺激對新生兒的心理和腦發(fā)育造成不良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舒適護理可使新生兒的心率、血壓、呼吸頻率下降和SpO2上升,疼痛程度減輕,采血成功率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體現(xiàn)了舒適護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內涵,使患者在接受護理過程中不僅得到疾病治療,還使患者的生理、社會、心理達到愉快的狀態(tài)。舒適護理在新生兒足跟采血中的護理能減少外界對新生兒的不良環(huán)境刺激,滿足新生兒生理、心理需求,使安全感增加,被愛的需要得到滿足,減少了采血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護士的整體素質,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理念。
[1] 李亞靜,王素婷,李慧芳.舒適護理理論的臨床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4,6(9):498.
[2] 薛松梅,朱麗麗.非藥物療法緩解新生兒疼痛的管理〔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0,16(1):37-39.
[3] 王曉東,羅先瓊.新生兒疼痛的管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9):677-680.
[4] 孫婷婷,毛侖,陶晨,等.新生兒哺乳后采集足跟血最佳時機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2):91-92.
[5] AnandKJ.Clinicalimportanceofpainandstressinpretermneonates〔J〕.BiolNeonate,1998,73 :1-9.
[6] MitchellA,BossBJ.Adverseeffectsofpainonthenervous systemsofnewbornsandyoungchildren:areviewoftheliterature〔J〕.NeurosciNurs,2002,34 :22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