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鈞
(惠州市惠康醫(yī)院 廣東惠州 516003)
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發(fā)生率較高,血管并發(fā)癥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本文筆者采用彩超檢查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間本院收治并經臨床確診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齡60~78歲,平均65歲,均經WHO1999年診斷標準確診為2型糖尿病;病程1~19年,平均(6.3土5.8)年,空腹血糖為7.9~13.0mmol/L;正常對照組為老年健康體檢者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61~75歲,平均65歲,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肝腎功能檢查均正常。
采用GE-500型及GE-viVi4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7.5~l2MHz。患者仰臥位,頭偏向對側,充分暴漏頸部。從頸動脈根部分別作縱向、橫向掃描,依次探察頸總動脈(CCA)、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ECA),觀察管壁增厚、斑塊、狹窄情況,檢測頸動脈內中膜(IMT)厚度、斑塊大小。應用彩色脈沖多普勒測量舒張末期速度(EDV)、收縮期峰值流速(SPV)、阻力指數(shù)(RI)。
軟斑:為組織及鈣鹽沉積,斑塊內出血,斑塊突出于管腔,顯示不同強度的混合性回聲;硬斑:強回聲型伴有聲影,來自斑塊內鈣化灶;扁平斑:局部隆起或彌漫增厚,呈較均勻的回聲;潰瘍斑;有時顯示壁龕,潰瘍邊緣回聲較低。扁平斑和硬斑歸為穩(wěn)定斑塊,軟斑和潰瘍斑為不穩(wěn)定斑塊[2]。
輕度狹窄(無血流動力學意義):內徑減小0~50%,PSV<120cm/s,頻窗存在;中度狹窄:內徑減小51%~70%,PSV>120cm/s,EDV<40cm/s,頻窗消失;重度狹窄:內徑減小71%~90%,PSV>170cm/s,EDV>40cm/s,頻窗消失;極重度狹窄:內徑減小91%~99%,PSV>200m/s,頻窗消失;血管閉塞:內徑減小100%,閉塞段可見血栓回聲,管腔內無血流信號[3]。
表1 2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比較(n)
表2 2組血管狹窄情況比較(n)
采用SPSS 13.0 統(tǒng)計學軟件,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糖尿病組與血管內板塊出現(xiàn)概率(50/60)遠高于健康對照組(12/6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組血管狹窄率(12/60)高于對照組(1/6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2。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飲食習慣改變,動脈粥樣硬化成為我國主要死亡原因?,F(xiàn)在認為,本病變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是病變處于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及T淋巴細胞的聚集;其次是包括膠原、彈性纖維及蛋白質多糖等結締組織基質和平滑肌細胞的增生;第三是脂質,其中主要含膽固醇結晶及游離膽固醇和結締組織。粥樣硬化斑塊中脂質及結締組織的含量決定斑塊的穩(wěn)定性以及是否易導致急性缺血事件發(fā)生。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顯著提高。有文獻報道中發(fā)現(xiàn),糖尿病的患者動脈硬化性血管病變發(fā)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1倍,平均年齡比后者提前10年[4]。本文中糖尿病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以及血管官腔狹窄的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健康體檢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引起腦血管病的直接危險因素,一方面斑塊脫落進入腦血管,可以引起栓塞導致腦梗死,另一方面較大斑塊引起頸動脈嚴重狹窄,導致腦部缺乏血液供應,而引起腦梗死,本文糖尿病患者頸動脈不穩(wěn)定斑塊的出現(xiàn)率遠高于對照組,因此對于高齡糖尿病患者,更應注意腦血管病的發(fā)生。頸動脈位置較淺,容易檢查,彩超檢測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便、可重復、價廉、無危險等優(yōu)點可以清晰顯示血管的壁厚度、斑塊大小、形態(tài),還可以監(jiān)測血流速度,對于預防高齡患者,尤其是高齡糖尿病患者腦血管病的發(fā)生,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治療效果的評定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應用。
[1]陳灝珠.內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238.
[2]錢蘊秋.實用超聲診斷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6:704.
[3]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yī)學[M].第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803.
[4]王學軍,張汝康.彩超在糖尿病患者頸動脈血管病變中的應用[J].新疆醫(yī)學,2007,37(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