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哲
安康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系,陜西 安康 725000
為規(guī)范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國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在相繼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白皮書)和《高等學校文科類專業(yè)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藍皮書)[1-2]中,提出了新形勢下大學生計算機知識結構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為: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該由操作技能轉向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運用信息技術處理實際問題的基本思維和規(guī)律,也就是強調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應實現(xiàn)從重視知識傳輸向能力培養(yǎng)的轉變[3-5]。
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知識的存在總是以“點”的形式出現(xiàn)的。所謂知識點就是構成知識體系的一個個教學目標。知識點可大可小,但相對完整,例如一個字如何讀、如何寫,一個公式、一個定義、一條法則等都是一個個知識點。在公共計算機基礎教學實踐中,我們習慣只關注單個知識點的傳授與講解,這樣盡管方便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但是在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時就會遇到困難。安康學院依托省級教改項目,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采用知識點的串并聯(lián)教學,將相關知識點進行重組,以具體任務為載體,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目標指向實踐,優(yōu)化了課程教學效果。
調查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計算機基礎教材與教學大綱都是按照知識點編寫的,大多數(shù)教師在授課時習慣按照單獨知識點組織內容進行講解。這樣會使知識體系割裂,是照本宣科似的知識灌輸,不利于對學生思想的培育與能力的提高。
知識點的處理包括知識點的優(yōu)化與重組,它是采用知識點串并聯(lián)教學的基礎。知識點優(yōu)化的主要任務是實現(xiàn)知識點的分類,一般可以分為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等三類知識點,過程與方法知識點常常會融入到知識與技能的應用中。橫向與縱向是知識點重組的主要方式,知識點的縱向重組主要涉及到同一個章節(jié)或模塊,橫向重組則會跨章節(jié)進行。知識點的串并聯(lián)應注意兩點:一是重組的知識點大小要適當且相互獨立,如果知識點過小或相互覆蓋,重組就會失去意義;二是知識點的重組要圍繞具體任務進行,不要期望通過一個任務把一章或一節(jié)中所有的知識點全包含在內。
按照上述要求,將知識點串并聯(lián)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引入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后,采用打破原大綱對知識點的排列順序,將知識點進行重組,融入到具體任務中的教學方式。如“Word 2003文字處理”介紹的知識點是:Word 2003工作環(huán)境、創(chuàng)建文檔、文檔排版、制作表格、插入對象、排版、打印等,若采用知識點重組,將把以上知識點融入制作求職簡歷、制作宣傳單、制作畢業(yè)論文、快速批量打印信封等4個具體任務中進行教學,內容比照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中知識點處理對照表
在教學知識點與內容重組的基礎上,打破原來只重視知識點講述的教學模式,采用“案例提出-案例分析-任務完成-案例小節(jié)”的教學方式。
1.2.1 案例提出 優(yōu)秀的案例(任務)是實施知識點串并聯(lián)教學的關鍵。案例的選擇與設計應遵循實用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可評價性原則。以表1中“Word 2003文字處理”一章為例,設計了一個“制作畢業(yè)論文”的案例:“小趙即將大學畢業(yè),大學要完成的最后一項作業(yè)是對寫好的畢業(yè)論文進行排版。開始他并沒有在意,以前用Word進行文字編輯,感覺很簡單。當他看到學校對畢業(yè)論文格式的要求后心里有點兒打鼓,不知道從何下手了。畢業(yè)論文文檔不僅篇幅長,而且格式比較多,且處理起來比一般文檔復雜得多。如為章節(jié)和正文等快速設置相應的格式、自動生成目錄、為奇偶頁創(chuàng)建不同的頁眉和頁腳等,這些都是小趙從沒有遇到過的問題,不得已只好去請教教師。經過教師的講解,他順利完成了畢業(yè)論文的排版工作”。該案例包含“文檔屬性、式樣、節(jié)、頁眉頁腳、修訂與批注、目錄”等知識點。這個案例與學生的日常文字處理應用聯(lián)系非常緊密,當案例提出后,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如何解決,在教師的引導下便會順利地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1.2.2 案例分析 在案例分析環(huán)節(jié)要注重學生思維方法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討論等形式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在討論分析過程中,也能了解學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了基本知識點,必要時需加強知識點的學習。
在“制作畢業(yè)論文”案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通過樣式來快速設置相應的格式、利用大綱級別的標題自動生成目錄、利用域命令靈活插入頁眉和頁腳等方法”提煉出知識點,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方案。
1.2.3 任務完成 任務完成階段是綜合應用各方面知識解決具體任務的過程。此階段一定要明晰解決問題的步驟,因為有些任務的實施必須建立在上一個知識點應用的基礎之上,例如:論文目錄的生成必須建立在樣式和多級符號的應用基礎之上。結合以上案例,確定了“論文頁面設置-論文屬性設置-樣式的設置與應用-多級符號的設置與應用-圖表的創(chuàng)建與自動編號-創(chuàng)建圖表目錄-分節(jié)符的使用-添加文本目錄-頁眉頁腳的生成-論文封面的設計與打印”等十步來完成。
1.2.4 案例小節(jié) 案例小節(jié)是實現(xiàn)知識點串并聯(lián)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它起到了查漏補缺、概括提升、知識應用遷移的作用。在總結過程中并不是對前面用到的知識進行重復,關鍵是要提升與遷移。在以上案例中,要讓學生明確這些知識、思維與方法不僅在論文排版中可以應用,在調查報告、實用手冊、講義、小說等長文檔排版中也十分有效。
通過以上4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從獨立知識點到知識點串并聯(lián)的教學轉變,綜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選取安康學院本科專業(yè)2009級4個班共174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包括學前教育2009(1)班43人,學前教育2009(2)班44人,統(tǒng)計學2009級40人,化工2009級47人。應用隨機設計原則將研究對象的4個班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兩個班共87名學生,采用知識點串并聯(lián)方式教學;對照組兩個班共87名學生,按照教學大綱進行獨立知識點教學,教學內容見表1。
我們在課程進行前進行了問卷調查;課程結束后分別對實驗對象進行統(tǒng)一測驗和對實驗效果進行了問卷調查。測試全部采用機考,計算機隨機出題,滿分100分。關于教學效果的問卷要求學生現(xiàn)場做答后收回。實驗數(shù)據(jù)中定量資料數(shù)據(jù)結果均經Excel表格整理,用表示,應用SAS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研究結果如下:
通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開課前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中小學上過信息技術課的分別占85%與87.35%。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幾乎沒掌握的分別占35.63%與34.48%。這也說明盡管大部分學校開過信息技術課程,但由于大多數(shù)省沒有把此課程列為高考科目,因此不被重視,或學生學習時間太久而基本忘了。掌握最好的是網絡模塊,分別為73.56%與60.91%,掌握最差的是Excel模塊。通過問卷且做構成比的χ2檢驗(χ2=2.70,P=0.10),發(fā)現(xiàn)實驗組與對照組初始技能差異不顯著;問卷另一個重要目的是使研究實驗教師掌握學生的初始技能,以便選擇好教學的起點。
在174名參加測試的學生中,實驗組87名學生的成績?yōu)?64.19±10.98)分,對照組87名學生的成績?yōu)?47.86±12.26)分。經檢驗,二者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804,P=0.02),即實驗組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如表2所示)。
表2 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成績比較分
在參與調查的174名學生中,實驗組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及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滿意程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如表3所示)。
表3 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效果比較n(%)
從研究結果不難看出,采用知識點串并聯(lián)進行教學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中顯示出了明顯的優(yōu)勢。
以知識點串并聯(lián)且融入具體任務的教學方式能明顯地提高學習效率。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習慣以“單獨知識點”形式組織教學內容,優(yōu)點是知識點間邏輯性強、教師便于組織教學、學生理解知識點相對較容易、便于學生做筆記;不足之處是不易激發(fā)學生興趣、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能學以致用、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采用“知識點串并聯(lián)”方式組織教學內容,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但在知識點的銜接上顯得邏輯性不強。同時,既要講知識點,又要描述任務與完成任務,部分學生做筆記較難(如表3所示)。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jù)不同學科特點,靈活處理知識點,充分發(fā)揮各自長處,能對相近或相關知識點重新組合的盡量優(yōu)化設計組合,不能組合的切莫牽強。
通過比較研究,給我們有以下啟示:①應詳細分析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盡量精選幾個和實際聯(lián)系較緊密的任務,把相關知識點基本覆蓋;②任務的選取一定要有意義,能和實際應用緊密聯(lián)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會高。如:在Word模塊中設置的制作畢業(yè)論文,在Powerpoint模塊中設置的制作論文答辯演示文稿,這些知識與技能在大四時就要用到,使學生覺得學習這些內容很有意義;③任務的描述要形象具體,最好虛構一個近似真實的問題情境。例如:在W indows文件管理任務描述中,就假設了公司秘書小李要負責管理部門員工的個人信息和社保方面的文檔資料,如何管理文件,文件找不到怎么辦等具體問題,就能很快把學生帶入情境;④將“探究教學模式”引入到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在機房授課時,給各小組布置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實踐、探索,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完成學習任務,整個學習過程相對開放和輕松。在探究過程中,強調相互交流、共享智慧、求同存異;⑤在注重計算機基礎知識與技能傳授的同時,應更注重思想的培育。學知識的過程,的確是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但如果知識總是以點的形式存在,那這樣的教學過程就是知識的灌輸[6]。如果能夠將若干知識點串聯(lián)或者并聯(lián)起來,從而在學習或者生活中展現(xiàn)知識的智慧,那這樣的教學過程就是思想的培育。
[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幾點意見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類專業(y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0:3-4
[3]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育新階段的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4,(9):7-9
[4]錢宇華.計算機基礎教學初探[J].中國大學教學,2007,(7):20-22
[5]尹志軍.關于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6):52-53
[6]周彬.寫給明天的課堂[N].中國教育報,2010-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