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解放軍第一六一醫(yī)院,湖北武漢 430010)
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狀況分析及護理干預
劉英
(解放軍第一六一醫(yī)院,湖北武漢 430010)
目的:調查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狀況及心理護理干預效果。方法:對我院2009年126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焦慮、抑郁評分和干預效果評價。結果:心理護理干預組患者預后SAS、SDS和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顯著降低其焦慮、抑郁情緒和心律失常發(fā)生率。
老年人;心血管疾??;焦慮;抑郁
心血管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相當大的比例。心血管疾病是一種嚴重危害健康的常見疾病,也是目前公認的心身疾病,其多表現為情緒障礙,尤其以焦慮為最常見[1]。85%的老年人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27%的有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這些不良心理情緒能夠刺激刺激腎上腺素能神經分泌兒茶酚胺及交感神經興奮,收縮血管,提升血壓,左心室負荷增加,心肌需氧量增加[2],加重了心血管病情。因此,對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對于減緩心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義。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老年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126例,其中,男61例,女65例?;颊吣挲g54~89歲,平均(68.7±4.3)歲。從文化程度看,大專及以上31例,中學、中專44例,小學或文盲51例。126例研究對象均符合WHO對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9次修訂本》(ICD-9)中關于心血管疾病的分類,其中心力衰竭患者59例,心肌梗死患者32例,無痛性心肌梗死患者8例,心律失常患者27例。所有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定,均顯示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排除精神病家族史、精神病史及意識障礙的患者。
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采用心理評估量表進行心理狀況的分析。本文采用的心理量表為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鑒于老年患者花眼、閱讀能力一定程度上受限,所以對于自己不能作答的患者由護理人員讀題請患者作答的方式進行。
SAS和SDS均由20個項目組成,采用1~4級評分方法。SAS評分:情緒正常=SAS粗分<40;焦慮=SAS粗分≥40。SDS評分:情緒正常=SDS粗分<41;抑郁=SDS粗分≥41。
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將12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3例。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針對患者的心理變化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對照組患者只接受常規(guī)護理。
心理護理是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針對患者的心理需求所采用的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干預方法。①溝通。護理人員應與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產生異常情緒的原因。如,主要擔心疾病給家人帶來的經濟負擔、麻煩、心理壓力,亦或擔心疾病的預后等。針對每個患者不同的情緒異常原因進行個性化的開導,以及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等,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②教育。老年患者由于老齡、抽象思維、視力、記憶力、聽力等功能衰退,對文字和語言的閱讀和接受能力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患者感覺自己能力降低,對兒女是一種負擔,進而導致心理負擔、不良情緒加重,更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因此,對老年患者開展健康教育,通過講座、座談等方式,使老年患者踴躍發(fā)言,積極思考,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氛圍,能夠減輕老年患者孤單、抑郁等不良情緒。③經驗。將以往治療成功的經驗通過講座、匯報等方式介紹給老年患者,并邀請以往治療成功的患者,介紹自我養(yǎng)生和心理減壓技巧等,使患者加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④社會支持。老年患者尤其是住院的老年患者,更需要子女和朋友的關心。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充分發(fā)揮家庭、朋友及社會團體等社會支持的作用,這種情感上的支持和照顧對于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有重要的影響。
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以及患者的心律失常發(fā)生率。
采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分類資料采用率進行描述,用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平均年齡為(67.4±5.2)歲,對照組平均年齡為(69.2± 6.5)歲,兩組比較t=1.72,P=0.089>0.05。觀察組男31例,女32例,對照組男30例,女33例,兩組比較t=0.032,P=0.859>0.050。表明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本情況上具有可比性。
對每組患者干預前后以及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分別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觀察組和對照組干預后患者的SAS和SDS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SAS、SDS干預前比較均沒有差異,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SAS、SDS干預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干預前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比較(±s)
表1 干預前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比較(±s)
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時間點 時間點 SAS SDS觀察組對照組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49.1±5.4 36.4±5.1*# 48.9±5.3 39.7±4.7* 48.4±5.6 40.3±3.5*# 48.8±4.7 42.6±3.1*
兩組干預前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t=13.570,P<0.001;觀察組和對照組干預后比較,t=4.39,P<0.034。
表2 干預前后患者的心律失常發(fā)生率的比較
老年人由于生活能力下降、生理機能減退,其抵抗疾病的能力更加低下,更容易收到疾病的侵害而發(fā)病。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因復雜,高齡、家族史、吸煙、飲酒、高血壓、肥胖、長期高脂飲食、糖尿病等因素以及焦慮、抑郁、生活應激等不良心理情緒刺激均與其發(fā)病有一定的關系。
張穎[3]指出焦慮、緊張、抑郁情緒往往使患者持續(xù)、大量分泌兒茶酚胺,誘發(fā)冠脈痙攣,加重心肌缺血。Bozunski等[4]研究認為,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能夠激活神經內分泌機制和交感神經活性,引起嚴重的心血管病事件。Ozamki等[5]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某種人格特征、慢性生活應激、焦慮、抑郁以及社會孤立等5種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張亞紅[6]指出,雖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障礙發(fā)生機制尚不清楚,但多數研究認為其發(fā)生與行為類型、遺傳、環(huán)境等因素等有關。焦慮抑郁與心血管疾病進展有相互作用的關系,心血管疾病導致了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而焦慮、抑郁情緒造成患者心理障礙而導致機體調節(jié)功能減弱和抗病能力下降,進一步加重了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進展。因此,對患者進行積極地心理護理和干預,對于正確處理不良心理情緒、增進健康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解,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緩解癥狀、增強抵抗力有積極地意義。
本研究通過將126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常規(guī)護理和心理護理,比較兩組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等心理情況。結果發(fā)現,干預后觀察組的SAS、SDS和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心理干預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心律失常有較好的干預效果。
綜合以上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較嚴重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對其采取積極地心理應對措施對于減緩焦慮、抑郁情緒,減少心律失常發(fā)生率有積極地作用。
[1]梁志堅,沈漁村,趙友文,等.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反應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5,9(2):67-69.
[2]辛紅菊,張曉君,盧秋玲,等.合理情緒療法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理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6):604-605.
[3]張穎,張愛倫.伴抑郁或焦慮癥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性別及心律失常分析[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30(3):255-259.
[4]Bozunski A,Blument JA,Kaplan J.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licafions for therapy[J].Circulation,1999,99(16):2192.
[5]Ozamki A,Blumenthal JA,Kaplan J.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Circulation,1999,99(16):2192-2193.
[6]張亞紅,張玲,劉軍忠.心理因素對康復病人療效的影響[J].現代康復. 2001,5(1):83.
The mental condition analyze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old-age cardiovascular sufferer
LIU Ying
(The PLA 161st Hospital,Wuhan 43001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s of elderly cardiovascular patients.Methods:To randomly divide 126 elderly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who entered in 2009 into two groups and evaluate their anxiety, depression and intervention.Results:The SAS,SDS,and arrhythmia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ir anxiety, depress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Elderly people;Cardiovascular disease;Anxiety;Depression
R473.5
C
1673-7210(2011)02(b)-118-02
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