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花
(紹興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浙江紹興 312000)
乙型肝炎是一種經(jīng)血液、體液傳播的傳染性疾病,護理人員為此類患者輸液拔針時如出現(xiàn)回血,增加乙型肝炎傳播的風險;如拔針不慎,引起患者皮膚針眼出血,出現(xiàn)淤斑、甚至皮下血腫,不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影響血管清晰度,給再次靜脈穿刺帶來難度。為了預防和減少上述現(xiàn)象,2010年1月至7月,筆者給乙型肝炎靜脈輸液患者拔針時采用雙手拔針法,并與常規(guī)拔針法比較,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乙型肝炎住院患者300例,其中男192例、女108例;年齡 18~73歲,平均年齡 37.5歲;出凝血時間檢查均在正常參考值,無血液系統(tǒng)的疾病。
1.2 方法 300例患者進行2次穿刺輸液,使用同一單位生產(chǎn)的輸液器和7號頭皮針;同一患者2次輸入藥液相同;選擇手背淺靜脈,靜脈穿刺一次成功;輸液過程中無滲漏。輸液結束拔針,第1次采用常規(guī)拔針法,第2次采用雙手拔針法。
1.2.1 常規(guī)拔針法 輸液畢,關閉調節(jié)器,先揭下除覆蓋針頭之外的所有輸液貼,操作者左手拇指輕壓穿刺處敷貼,右手食指與拇指持針翼快速拔針,立即讓患者用對側手的拇指橫向按壓穿刺處敷貼,持續(xù)按壓5 min,操作者將輸液器和頭皮針分離后分別放于相應的容器中。
1.2.2 雙手拔針法 輸液畢,揭下除覆蓋針頭之外的所有輸液貼,指導患者用對側手拇指順血管方向縱向輕輕置于穿刺處敷貼上方,范圍應完全包括皮膚穿刺點和靜脈穿刺點;關閉調節(jié)器,操作者一手將調節(jié)器下端的輸液管在食指上繞3~4圈,拇指與食指輕輕擠壓輸液管,同時另一手食指與拇指持針翼,與被穿刺靜脈呈平行水平快速拔針,繞輸液管手的食指與拇指立即松開輸液管。拔針同時囑患者用拇指向下按壓穿刺部位,按壓時間5 min,操作者將輸液器和頭皮針分離分別放于相應的容器中。
1.3 評價指標 出現(xiàn)回血:拔針后針頭及軟管處見回血;針頭漏液:拔針后針頭內液體外漏;針眼出血:拔針后按壓5 min,皮膚針眼仍見血液溢出;淤血:拔針后第2天早晨,穿刺處出現(xiàn)皮下淤血或腫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獲數(shù)據(jù)輸入SPSS 11.0軟件處理,采用 x2檢驗。
300例輸液患者兩種拔針法的指標觀察結果見表1。
表1 兩種輸液拔針法的指標觀察結果(例次,%)
3.1 常規(guī)拔針法的缺點 靜脈輸液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形成的輸液系統(tǒng)內壓高于人體靜脈壓的原理,將液體輸入人體內[1]。常規(guī)拔針法在關閉調節(jié)器過程中將調節(jié)器下端的液體擠入血管,使原先均勻的輸液速度突然加快,隨之又突然停止,血液受到慣性影響回流至輸液管內[2],從而易產(chǎn)生回血。常規(guī)拔針時護士先按壓再讓患者按壓,在交換過程中局部血流形成阻斷-恢復-再阻斷-凝血過程,這一過程中使血流迅速碰撞損傷的血管壁溢出至皮下而發(fā)生針眼出血甚至皮下淤血[3]。表1顯示,常規(guī)拔針法時出現(xiàn)回血、針眼出血、皮下淤血多。
3.2 雙手拔針法的優(yōu)點 輸液畢關閉調節(jié)器,一手拇指與食指輕輕擠壓輸液管,輸液管內壓力大于靜脈壓,使停止的輸液速度突然加快,從而將已出現(xiàn)的回血壓回血管內;拔針后手指即刻放開輸液管,失去了外力的作用,輸液管內形成負壓,使針頭內的剩余液體回流至輸液管內,避免拔針后針頭漏液現(xiàn)象發(fā)生;患者用手直接按壓穿刺處敷貼,屬“非交換式按壓”,局部血流形成阻斷-凝血過程,無恢復過程,能有效避免皮下淤血的發(fā)生[4,5]。表1顯示,雙手拔針法時出現(xiàn)回血、針眼出血、皮下淤血少。
[1]鐘秀英.拔針后局部淤血原因分析和預防方法探討[J].中國校醫(yī),2001,15(6):457.
[2]曲慧宇,關桂紅.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研究[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9,18(6):393-394.
[3]陸麗芬,胡紅英.U字型拔針法在門診輸液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08,7(11):848-849.
[4]吳勝梅,王金明.影響靜脈穿刺的相關因素[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0):73-74.
[5]黃小梅,李曉惠.自制止血按壓帶用于靜脈滴注降纖酶拔針后按壓時問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