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進
北美炒房誰賺錢
◎陳思進
小吳是我的大學同學,他在上?;斓煤芟駱?。這些年來掙下了可觀的家產(chǎn),單市區(qū)一套高級公寓和郊外一棟別墅,總價1000多萬人民幣。三年前,他移民去了多倫多。
小吳剛到多倫多時,一時半會兒無事可做,幫他買樓的地產(chǎn)經(jīng)紀人摸清了他的底牌,天花亂墜一番,說多倫多造了不少公寓大樓,每年漲6%是最保守的估算;向銀行貸款也不成問題,可以拿洋房作抵押,買一套公寓只需20%首付,然后租出去讓房客幫你付貸款,房子本身還不斷增值,多好!小吳一聽很對胃口。立刻在多倫多的金融區(qū)買了一套30萬加幣的公寓,首付6萬加幣,又買了一輛寶馬,真是心滿意足。
三年間,美國的金融危機來了,竟然對加拿大房市影響不大。政府將利率降到了歷史的低位,以阻止房價下跌。到一季度末,小吳那套公寓的總價已經(jīng)漲到36萬加幣。
3月份開始,各種新聞相繼報道加拿大政府不打算維持低利率,小吳覺得該賣房了。不久前,他來電說那套公寓賣了36萬加幣。聽起來似乎不錯,房子升值了6萬加幣,房租又賺了四五萬加幣,短短三年就賺了10多萬加幣。可小吳并不興奮,口氣黯淡地說不虧就蠻不錯了,隨后把明細賬一筆一筆算給我聽:
公寓的買入價是30萬加幣,賣出價為36萬加幣,升值6萬加幣,加上三年的租金收入4.5萬加幣,總共進賬10.5萬加幣。支出方面: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的傭金為3%,一買一賣就是2萬加幣,政府的地稅是房價的1.5%,按平均房價33萬計算,三年下來是1.5萬,再加上買公寓時的律師費2000、驗房費1000,以及因提前賣房,被銀行罰了違約費3000……
慢著,這還沒完。每個月銀行的房貸1200,三年下來是4萬多,這還只是貸款利息;再加上公寓管理費每個月360,三年就是2萬。
在北美炒房,有一個計算成本的公式,就是每年房價至少升6%才能打平手。
為了安慰小吳,我給他講了老丁的故事。老丁在美國定居。他以很便宜的價格買了一幢獨立的小洋樓,不必像公寓那樣需要交管理費,但保險費、供暖費、水電費、物業(yè)管理費和維修費都要業(yè)主自己支付。所有這些費用中,最不容易預測的就是維修費了。
一次老丁在國內度假,夜半一陣電話鈴聲把他從夢中驚醒,是房客打來的,說廁所漏水了,不修理就要“水漫金山”了。因為有12個小時的時差,老丁還沒從“半夜”的狀態(tài)中清醒過來,他在美國又沒有相識的水管工,只能上網(wǎng)找了家“正規(guī)”的修理公司,趕緊去了電話,讓他們出個“急診”。月底收到賬單,1200美金!
更倒霉的是老丁度假回去后,房客說自己失業(yè)了,三個月不付他房租。老丁上火?。簺]錢收不說,房客是受法律保護的,不能隨便趕走,否則一旦法庭上見,說不定輸官司的是自己。
在北美,通常“房客是爺,房東是孫子”,小吳的房客每年薪資10多萬加幣,照樣租房子住,租房成本固定又有法律保護,難怪北美大城市有近一半人在租房。
小吳和老丁,雖然他們的房子都幸運地買在了低位,表面上都賺了,但仔細一算不僅沒賺,反而費時、費力還費心。那么房產(chǎn)增值過程中,誰賺了呢?
很顯然,地產(chǎn)經(jīng)紀人賺了,銀行賺了,政府賺了。炒房者都成了“活雷鋒”,既為社會提供了工作機會,又向政府交了稅。算起來,相當于義工了。
摘自《非常關注》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