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東 張莉莉 陳 越
國外科研倫理管理理論與實踐綜述
□方玉東1張莉莉2陳 越1
科研倫理管理是指對科學研究過程中涉及到的倫理問題所采取的管理行為。國外對于科研倫理管理的理論研究成果豐富,包括對不同專業(yè)領域的科研倫理問題、科研倫理的內(nèi)涵、科學研究的主體以及對科研倫理的培養(yǎng)和教育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許多國家和組織成立了科研倫理管理機構,采取了相關措施對科研倫理進行管理。
國外;科研倫理;理論;實踐;述評
人類進入二十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已成為卓越的社會發(fā)展力量,幾乎塑造和定義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微芯片革命到人類克隆,從智能導彈到信息高速公路,從宇宙弦理論到臭名昭著的人體炸彈的宣言,由科學技術帶來的挑戰(zhàn)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制度,也影響著我們對世界具有深遠意義的基本理解[1],由此也引發(fā)了人們對于科學與倫理問題的思考。
在國外,科研倫理已經(jīng)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理論成果,許多國家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對現(xiàn)實中的科研倫理采取了監(jiān)督、規(guī)范和審查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在我國對于科研倫理的研究和監(jiān)管還較少,主要是由于我國科學研究的大規(guī)模開展僅是近 30年來的事,科研倫理問題才剛剛凸顯,無論是公眾、還是科學研究人員和科技管理部門對于科研倫理都還不夠重視。但是,隨著我國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科研倫理作為代表一個國家科學研究水平和人權狀況的重要方面之一,已經(jīng)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此背景下,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與經(jīng)驗對我國的科研倫理管理研究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科研倫理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科研倫理是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涉及到的倫理問題,具體包括從研究方案預設到研究完成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存在著的倫理問題,如在研究開始前研究的意義、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方案設計的科學性和實施的規(guī)范性等倫理問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研究風險與具體的研究環(huán)境,研究的協(xié)議和溝通,受試者的招募是否符合規(guī)范要求、對受試者的治療和保護、對受試者隱私的保護、利益沖突、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知情同意的過程、研究數(shù)據(jù)的采集、對研究人員的保護等;結題過程中及其后的數(shù)據(jù)和成果發(fā)表的真實性等問題。廣義的科研倫理包含著更為廣泛的科學研究所產(chǎn)生的社會價值和對人類所產(chǎn)生的風險收益問題,即科學問題與道德的關系問題。
基于上述科研倫理的概念,科研倫理管理是指科研管理機構通過對科研倫理的引導、規(guī)范、監(jiān)督和查處等工作抑制或減輕科學研究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不符合倫理要求的現(xiàn)象,還原科學研究促進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本質(zhì)特征。
科學研究具有內(nèi)在的倫理要求,默頓在其創(chuàng)立的科學社會學說中明確提出了科學精神應包括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主義等[2]。但是科學的進步往往快于監(jiān)管[3],隨著科學研究的快速進步,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科研倫理問題,也促使國外科研倫理審查與管理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同時,各國的科研倫理規(guī)范監(jiān)督機制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下面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國外的現(xiàn)狀進行闡述。
目前國外對于科學研究需要進行倫理規(guī)范這一觀點已經(jīng)基本認同,并將研究視角進一步深入到了不同科學領域,研究項目倫理管理的具體內(nèi)容和倫理準則的設定、各國倫理審查的比較研究、科學研究人員對于倫理管理的態(tài)度等。
在某些情況下,道德假設可能是沒有爭議的,但它們卻可能成為分歧的原因[4]。關于科學問題與道德的關系,目前國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不同科學領域的具體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1)生物醫(yī)學領域,包括干細胞研究、基因工程、異種移植、體育醫(yī)療、克隆、性傾向等方面的倫理研究,主要研究這些學科的發(fā)展會對人類和社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應如何進行倫理約束問題;(2)信息和網(wǎng)絡倫理,主要分析了信息技術、網(wǎng)絡技術、機器人技術對人類權益及社會發(fā)生的作用;(3)生態(tài)倫理,主要研究環(huán)境污染、農(nóng)業(yè)發(fā)展、食品安全等的倫理問題;(4)動物倫理,主要從動物權益角度出發(fā),對受試動物的福利等倫理學問題進行研究:(5)工程與材料倫理,包括對納米技術、工程方法以及空間技術、核技術等的倫理研究。(6)其他,包括出版業(yè)的倫理問題等等。
從狹義的科研倫理角度來說,一般認為科學研究項目應從五個方面考慮倫理問題: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方案設計;研究的風險與具體的研究環(huán)境,研究的協(xié)議和溝通,研究數(shù)據(jù)的采集和發(fā)表,研究所產(chǎn)生的外部影響[5]。而在這過程中,可能存在著研究者故意提供不完整或不正確處理的數(shù)據(jù),研究未能遵循倫理程序,未能取得知情同意,對患者保密,不真實署名,未申報研究所存在的利益沖突,重復發(fā)表和剽竊等行為[6]。對于科研倫理管理機構而言,應能夠分別了解以上幾個方面所出現(xiàn)的倫理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建立相應的規(guī)范和監(jiān)督措施。總體而言,在評估科研倫理風險時,需要了解研究項目對象和內(nèi)容所涉及到的道德準則的限制,需要了解研究過程和研究環(huán)境的影響等,并有必要制定關于促進科學研究、凈化科研環(huán)境的倫理行為準則[7]。
在上述問題中,從事科學研究的主體對于倫理的認識是核心問題。科學研究人員通常會不愿意談及倫理,認為“我沒有受過倫理學的培訓”;“我的科學研究不存在倫理問題”;“道德是武斷的”;“倫理學家總是對新技術說‘不’”;“其他人會考慮倫理問題”;“公眾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知識在本質(zhì)上是好的”;“如果我不這樣做,別人就會做”等等[8]。因此,應該強化研究人員的倫理責任。在這方面,國外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科研組織和人員應承擔的責任[9]。
加強科研倫理的教育和培訓是科研倫理管理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對青年研究者的教育最為關鍵。應向大學生和研究生開設科研倫理課程,就研究設計、研究方法、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對象的保護、研究者的責任,以及研究成果在期刊文獻的傳播等方面加強教育,對他們關于學習、認知發(fā)展的看法和對道德問題的看法施加影響[10]。也有許多文章專門研究了如何加強對青年研究者加強誠信教育的問題。Heitman指出,雖然一些國家和國際專業(yè)組織確定了越來越多的關于抄襲等不端行為的種類,但是在許多國家的研究環(huán)境中,抄襲的定義是不明確的,其行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應加強對學生科技寫作技巧和如何避免抄襲的培養(yǎng)[11]。
雖然研究者普遍認為加強研究項目的倫理規(guī)范已成為普遍的共識,但依然要注意管理的適度性和恰當性,避免出現(xiàn)“道德恐慌”[12]。Drs.Gilman and Garcia等也分析指出,在發(fā)展中國家,對于倫理問題的態(tài)度總是從一個有罪的基本假設出發(fā),設立了復雜的審查機制和機構,許多時候往往拘泥于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應簡化這種審查機制,避免延遲科學研究的正常進行[13]。表性的國家見表 1。這些國家的科技倫理委員會主要涉及到的領域包括科學倫理咨詢和監(jiān)管、科研倫理、生命倫理、醫(yī)學倫理、干細胞倫理、基因倫理、非人類倫理、食物倫理等。
表 1 一些國家設立倫理委員會的數(shù)量
對于科研倫理管理的最早規(guī)范性文件應起始于 1947年的《紐倫堡法典》[14],主要就醫(yī)學實驗中的知情同意進行了規(guī)范;其后世界醫(yī)學學會于 1964年宣布了更加著名的《赫爾辛基宣言》[15],對研究方案的審查、知情同意等進行了規(guī)定;1978年,美國生物醫(yī)學和行為研究人體受試者國家保護委員會提出了《貝爾蒙報告》[16],提出了醫(yī)學實驗研究的三個基本倫理原則:對人尊重的原則、仁慈原則和公正原則。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1974年發(fā)表了《關于科學研究人員地位的建議書》[17];1999年通過了《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宣言》[18]以及名為《科學議程——行動框架》[19]的文件,并于近期提出要制定一個總體的科技倫理框架。SCRES(科學道德與責任常設委員會,The Standing Committee on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in Science的簡稱)于 2002年 9月,通過對多個國家的倫理標準的分析,發(fā)表了《科學責任與倫理標注:一個經(jīng)驗分析》[20]及《科學責任與倫理標準:背景、內(nèi)容及職能分析》[21]的文章,并頒布了《倫理數(shù)據(jù)計量標準》[22]等文件,對于科研倫理的研究和規(guī)范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世界共有約 87個國家成立了相關的國家級的倫理委員會,具有代
許多世界性組織和各個國家還制定了針對科研倫理的各種世界和國家層面上的法律、指導方針和行為準則。如澳大利亞在 2010年修改的科學研究自由的憲法級宣言中提出了“生物倫理與人權宣言”,其中第十四條:社會責任和健康、第十五條:利益共享、第十九條:倫理委員會、第二十條:風險的評估和處理、第二十一條:跨國活動、第二十二條:國家職責、第二十三條:生物倫理的教育、培訓和宣傳”等對生物研究的倫理做出了規(guī)定[24];美國民族生物學學會面對全世界的科學研究人員提出了科研倫理行為準則,提出對外要提倡尊重人的尊嚴,對內(nèi)要遵守信息保密、誠實守信、保持尊嚴、遵守各種規(guī)章制度、享有知情同意權、有效利用資金、分享成果、獲得適當?shù)馁Y助、擁有自我決策的權利等,科研人員均可自愿遵守該項準則[25];新西蘭社會學協(xié)會針對該協(xié)會成員制定了倫理準則,要求研究人員應對研究進行倫理判斷、研究中必須遵守的倫理準則、保護研究參與者的利益、對參與研究的研究生加強倫理教育以及著作權等,這個準則雖然主要針對的是社會學研究,但它所提出的很多內(nèi)容適用于所有的科學研究[26]。
COMEST在 2006年 9月發(fā)表了一份對世界各國倫理準則的初步分析報告。COMEST對65份倫理準則進行了分析,根據(jù)這份報告,在這 65份準則中,分別給出了對研究人員的準則要求 (見圖 1、2):
4.對我國科研倫理管理的借鑒意義
總體來說,國外對于科研倫理管理的研究和實踐相對較為成熟,表現(xiàn)為理論研究較為全面,且穩(wěn)步推進;實踐措施也基本上覆蓋了科研倫理的各個方面,當然也需要不斷完善。我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和經(jīng)驗:
(1)加強科研倫理的一般方法和思想研究
科研倫理是應用倫理學的一部分,而應用倫理學不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述和順從,也不是拿著先驗的道德準則到處套用,應用倫理學的目的是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參與和關注去促進現(xiàn)代文明的道德維度的健康生長[28]。我國的科研倫理研究應該說還處于一個初級的階段,還未形成具有嚴謹研究方法和完整思想的研究體系,因此我們需要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既要加強科研倫理的倫理學理論研究,又要加強對現(xiàn)實的觀察、分析和應用。
(2)逐步強化對科研倫理的管理機制
國外對科研倫理的規(guī)范較多,較為細致,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比較而言,我國在這方面還比較薄弱。因此我國各級科研管理部門需要在加強理論體系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各項管理措施和制度,逐步探索如何建立科研倫理的管理機制,包括從教育、制度和監(jiān)督等方面規(guī)范科學研究行為,應采取什么形式,制定哪些制度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發(fā)生道德恐慌而對科學研究過于干涉,影響了科學研究的自由。
(3)加強教育和宣傳,營造出關注科研倫理的社會氛圍
科研倫理問題在國外已得到普遍重視。但我國的公眾對于科學往往還存在著盲目的崇拜,認為科學研究是一塊凈土。然而最近頻頻曝光的學術不端行為打破了人們的美好愿望,這雖然影響了科學和科學家的形象,但同時也是科學研究革除弊病、化而重生的好的開端。盡管科研誠信已在我國引起了普遍重視,但范圍更為廣泛、也更為重要的其他倫理問題并未得到公眾的認識,因此應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科研人員和社會對于科研倫理的關注。
[1]G.M.Leftwich,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the case for state humanities councils,Technology in Society,Volume 24,Issue 4,2002:523-530.
[2]R.K.默頓.科學社會學[M].商務印書館.2004,北京:365.
[3]Patrick L.Taylor,Retroactive Ethics in RapidlyDeveloping Scientific Fields,Cell Stem Cell,Volume 4,Issue 6,5 2009:479-482.
[4]J.Lassen,P.Sand e,B.Forkman,Happy pigs are dirty! conflicting perspectives on animalwelfare,Livestock Science,Volume 103,Issue 3,2006:221-230.
[5]J.E.Siebe,Research Ethics:Research,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Behavioral Sciences,2004:13235-13240.
[6]Harvey Marcovitch,Misconduct by researchers and authors,Gaceta Sanitaria,Volume 21,Issue 6,2007:492-499.
[7]Rebecca Goolsby,Ethics and defense agency funding:some considerations,Office ofNavalResearch-Code 342,Cognitive,Neural,and Social S&TDivision,USA.
[8]PaulRootWolpe,Reasons ScientistsAvoid Thinking about Ethics,Cell,Volume 125,Issue 6, 2006:1023-1025.
[9]Rose W iles,A Chartered Society of Physiotherapy,PhysiotherapyVolume 88,Issue 11,2002:642-644.
[10]Mark D.W instona,Ethical leadership and ethical decision making: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related to ethics education,Library& Infor mation Science Re-search,Volume 29,Issue 2,2007:230-251.
[11]Elizabeth Hei tman,Sergio Litewka,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plagiarism and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ing international trainees,Urologic Oncology:Seminars and Original Investigations,Volume 29,Issue 1,2011:104-108.
[12]W ill C.van den Hoonaard,Is Research-Ethics Review aMoral Panic?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sociologie Volume 38,Issue 1,2001:19 36.
[13]RobertH.Gilman and HectorH.Garcia,Ethics review procedures for researc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basic presumption of guilt,JAMC,Volume 171,Issue 3,2004:248-249.
[14]The NurembergMilitary Tribunal’s,Nuremberg Code,1947.
[15]the 18th WMA General Assembly,WMA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Helsinki,Finland,1964.
[16]The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ofBiomedic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The Belmont Report-Ethical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of research,1979.
[17]UNESCO.Executive Board;186th;Recommendation on the Status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SHS),1974.
[18]World Conference on Science,Declaration on Science and theUs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Budapest,1999.
[19]World Conference on Science,the Science Agenda-Framework forAction,Budapest,1999.
[20]SCRES,Standards for Ethics and Responsibility in Science:an Empirical Study,2002.
[21]SCRES,Standards for Ethics and Responsibility in Science: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ir content,background and function,2002.
[22]SCRES,Quantitative presentation of data in Ethical standards,2002.
[23]http://www.unesco.org/shs/ethics/geo/user/index.php?action=search&lng=en&db=GEO2.
[24]AustralianMedical Council,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Medical Schools:Standards and Procedures,2010.
[25]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thnobiology(2006). ISE Code of Ethics(with 2008 additions).Online:www.ethnobiology.net/global_coalition/ethics.php.
[26]CODE OF ETH ICS,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Aotearoa(New Zealand),2008.
[27]COMEST.Division of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im analysis of codes of conduct and codes of ethics.2006.
[28]盧風、肖葳主編.應用倫理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52-53.
B82-05
A
1008-8091(2011)02-0097-05
2011-02-20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北京,100085;2.北京交通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44
方玉東 (1977-),男,山東莒縣人,理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資源科學及科技管理。
楊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