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的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一位嫵媚秀麗、豐姿嬌容的仙女。旖旎的西湖景色中,當屬“西湖十景”為最。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fēng)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個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的精華。
一、西湖織錦
西湖織錦與四川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南京的云錦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錦。西湖織錦又從蜀錦的古樸、宋錦的儒雅、云錦的艷麗中吸取精華,將西湖山色的靈秀融于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技術(shù)特點,在織錦品種中別具一格,獨樹一幟。
西湖織錦當以都錦生絲織廠最為突出。都錦生(1898年-1943年),字魯濱,杭州人。民國八年(1919年)畢業(yè)于浙江省立甲種工業(yè)學(xué)校機織科,留校任教。在教學(xué)實踐中,經(jīng)過潛心研究和反復(fù)試驗,運用當時先進的絲織技術(shù),結(jié)合我國傳統(tǒng)織錦工藝,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織錦工藝多變的花色和技法,于1921年成功地織出我國第一幅絲織西湖風(fēng)景畫——“九溪十八澗”。民國十一年(1922年),都錦生辭去教職,在西湖邊的茅家埠家中掛出“都錦生絲織廠”的招牌,設(shè)廠織制以西湖風(fēng)景為題材的風(fēng)景織錦。1923年,都錦生又創(chuàng)新織出五彩織錦風(fēng)景畫。民國十五年(1926年)秋,都錦生絲織廠生產(chǎn)的唐伯虎《宮妃夜游圖》織錦在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獲得金質(zhì)獎,被譽為“東方藝術(shù)之花”。同時,杭州啟文、國華、西湖、華盛、錦成、錦藝、景華等絲織廠也紛紛生產(chǎn),使西湖風(fēng)景織錦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
都錦生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5月26日)在上海病逝,年僅46歲。都錦生去世后,由于其子女均尚年幼,都夫人宋劍虹迫于生活重擔,讓其弟宋永基接管工廠。1948年宋永基將工廠從上海遷回了杭州艮山門,只能織造些絲織風(fēng)景、七丈縐等,艱難地維持著。直到1954年4月,都錦生絲織廠成為杭州第一批公私合營的單位,生產(chǎn)又開始重新走上正軌。
都錦生是中國近代著名民族企業(yè)家的代表人物,其高風(fēng)亮節(jié)足以為后世楷模,將永遠得到后人的贊揚和敬仰。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三次來廠參觀,并指出“都錦生織錦是中國工藝品中的一朵奇葩,是國寶,要保留下去,要后繼有人”。
二、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西湖十景”之首。蘇堤又名蘇公堤,是北宋元五年(1090年),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取葑泥筑成。堤全長2.8公里,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縱貫西湖。堤上建有六座單孔石拱橋,橋名自南而北依次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束)浦、跨虹。杭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把它命名為“蘇堤”。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列入錢塘十景。蘇東坡曾有詩云:“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钡膛员榉N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個品種。
“春時晨光初起,宿霧未散,雜花生樹,飛英蘸波,紛披掩映,如列錦鋪繡。攬勝者感謂四時皆宜,而春曉為最?!边@是前人對堤上風(fēng)景的描寫和贊賞。春天的早晨,薄霧籠罩如煙云繚繞,輕盈縹緲,夾堤垂柳隨風(fēng)搖曳,含苞的春桃如初起新妝的少女。鶯啼鳥囀之后,堤上更顯得恬靜幽雅,故題名“蘇堤春曉”。康熙帝題“蘇堤春曉”原碑現(xiàn)立于壓堤橋旁。
西湖十景之二:曲院風(fēng)荷
曲院風(fēng)荷,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原是南宋朝廷開設(shè)的釀酒作坊,位于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yǎng)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fēng)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贊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云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焙笄分饾u衰蕪,湮廢。清康熙(1662-1722年)年間,為迎皇帝巡游,恢復(fù)昔日名景,特地在蘇堤跨虹橋畔的岳湖里引種荷花,并興建迎熏閣、望月樓等樓臺亭廊。岳湖景區(qū)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題書的“曲院風(fēng)荷”景碑小院,那塊景碑也是僅存的兩塊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
迎薰閣是為游人憑高賞景而建造的好去處,登閣遠眺,可見“接天碧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風(fēng)景。清風(fēng)徐來,荷香陣陣,沁人心脾,化人煩憂。迎薰閣下,設(shè)有荷文化陳列室,向人們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以及寄寓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觀照和道德追求的種種藝文佳作。
曲苑風(fēng)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nèi)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shù)風(fēng)荷景區(qū)。這里以水面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臺蓮、灑金蓮、并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水面上架設(shè)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明代詩人王瀛在此觀賞荷花也有“古來曲院枕蓮塘,風(fēng)過猶疑醞釀香;熏得凌波仙子醉,錦裳翠蓋萬紅妝”的佳句傳于世。
西湖十景之三: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并無固定景址,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不難看出,多以泛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绷魝髑Ч诺拿魅f歷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以游客在游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滴跞四?1699年),康熙題“平湖秋月”,后人勒石建亭于白堤西端,景名得以固定。
“萬頃湖光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是贊譽平湖秋月的佳句。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臺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fēng)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代駱成驤題西湖平湖秋月,“穿牖而來,夏日清風(fēng)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币鉃槌镆古R湖賞月之外,在其他季節(jié),無論晴、雨、暮、曉,在這里眺望湖光山色或品茗小憩,都是再好不過了,這幅楹聯(lián)掛于平湖秋月前。
西湖十景之四:斷橋殘雪
斷橋,原名寶橋,今位于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它的名氣最大。據(jù)說,早在唐代,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題杭州孤山寺》詩中有“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的詩句,最早用了“斷橋”一詞。按明代《西湖游覽志》所說,斷橋是由于孤山來的白堤到此而斷才得名?,F(xiàn)在的斷橋為1914年改建,橋東有“云水光中”榭和“斷橋殘雪”碑亭。民間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纏綿悲愴的愛情故事就是從斷橋的相會、借傘定情開始的,兩人歷盡磨難再次在斷橋相會時那生離死別的情景,使每位游覽斷橋的人追思。雪后放晴,登寶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皚皚如鏈。日出映照,斷橋向陽橋面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仿佛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故以“殘雪”名之。
西湖十景之五: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公園,地處西湖東南隅湖岸,占地約二十一公頃。它的前身是南宋御花園聚景園,其范圍南起杭州舊城清波門外,北至涌金門下,東倚城垣,西臨西湖水面,而且還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沿湖綠堤植柳,柳絲垂地,“醉柳”飄動似貴妃醉酒;“獅柳”枝葉繁茂如獅頭;“浣紗柳”遠眺像少女浣紗,輕風(fēng)搖揚,如翠浪翻空。春日,黃鶯在柳蔭中啼鳴,與湖上畫舫中的笙歌相應(yīng)答?!傲寺匉L”即以此畫景致而聞名。
西湖十景之六:花港觀魚
花港,原是西湖的一條港汊,因在花家山下而得名。位于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理宗(1124-1264年)時,內(nèi)侍盧允升在此傍山瀕湖建別墅,稱盧園。園內(nèi)景物奇秀,并鑿池砌石,引湖水蓄養(yǎng)了數(shù)十種魚,成為當時的一處賞魚勝地,取名花港觀魚。南宋詩人王洧有《花港觀魚》詩云:“斷汊惟余舊姓傳,倚闌投餌說當年。沙鷗曾見人興廢,近日游人又玉泉?!鼻蹇滴跞四?1699年),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于魚池畔。后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于碑陰,詩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qū)。"
西湖十景之七:雷峰夕照
雷峰塔,位于凈慈寺前,在西湖南案的南屏山支脈夕照山上,原是一座八面五層的磚塔。在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白素貞曾被法海禁錮在塔下。其實,此塔是五代吳越王錢弘為慶賀妃子黃氏得子,于975年前后所建,俗稱黃妃塔,也稱西關(guān)磚塔??擅耖g卻因該塔建造在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之上,以地命名,世人也就慣稱此塔為“雷峰塔”。宋代林和靖《雷峰》詩云,“夕照前村見?!彼文┰跻⒏摺独追逑φ铡吩娫?“煙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圖兀倚嚓,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鼻逵赫觊g成書的《西湖志》:“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臺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火珠將附。雖赤城枉霞不是過也?!睆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雷峰夕照”之名的由來。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西湖南岸一聲巨響,雷峰塔突然倒塌。為恢復(fù)西湖十景,杭州市政府著手重建雷峰塔,前人描繪的“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寶石如美人”的景色又重現(xiàn)在游人面前。
西湖十景之八:雙峰插云
在靈隱路洪春橋畔立有“雙峰插云”碑亭。立足亭前沿正南和正西方向遠眺,可以望見南高峰和北高峰對峙于群山之中,因兩峰“山峰高出云表,時露雙尖,望之如插”而得名。早年兩峰頂各有一座七層寶塔,雄偉突兀,云煙繚繞,更使人感到變幻莫測,縹緲奇異?!澳媳备叻迩杀苋?,旋生云霧半腰橫??v然遮得青蒼面,玉塔雙尖分外明?!蹦纤紊剿娙藯钊f里用擬人的手法把兩峰景色描繪得惟妙惟肖,雙塔在此景中的重要地位也顯而易見。朱德同志于1960、1961年分別登上南北高峰并作詩云:“登上南高峰,錢塘在眼中;回首望西湖,江山錦繡同?!薄拔髅婵刺祗茫蓖心?南對南高峰,東看大平原。西湖在眼底,靈隱在膝前;吳山與玉頂,四面山相連?!?/p>
西湖十景之九:南屏晚鐘
北宋末畫家張擇端曾經(jīng)畫過《南屏晚鐘圖》。盡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么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于明人《天水冰山錄》中。南屏山,綿延橫陳于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余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天日好,滿山嵐翠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霧天,云煙遮遮掩掩,山巒好象翩然起舞,縹緲空靈,若即若離。南屏晚鐘,在南屏山下的凈慈寺,初建于后周顯德元年(954年),吳越國主錢弘建。據(jù)清《西湖志》說,“寺鐘初動,山谷皆應(yīng),逾時乃息?!笔且驗槟掀辽礁吒呗∑鹑缙琳?,山中多空穴,故“傳聲獨遠,響入云霄?!鼻蹇滴醯蹠骂~“南屏晚鐘”后,此景更是遐邇聞名。
西湖十景之十: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以月夜中佇立小瀛洲,遠望湖上三塔亭亭玉立,月光、波光交相輝映為趣。明代詩人聶大年有詩云:“纖云掃跡浪花收,塔影亭亭引碧流。半夜冰輪初出海,一湖金水欲熔秋?!闭菍@迷人佳景的寫照。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全島連水面在內(nèi)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huán)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xiàn)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jīng)典之作。
一九八五年經(jīng)過杭州市民及各地游客積極參與評選,并由專家評選委員會反復(fù)斟酌后,確定了新西湖十景,它們是:云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fēng)、阮墩環(huán)碧、黃龍吐翠、玉皇飛云、寶石流霞。
三、西湖織錦的價值
西湖美如織錦,織錦秀比西湖,在西湖織錦上二者合而為一,天造地設(shè)。隨著杭州城市文明的提升,以西湖十景為題材的老絲織風(fēng)景片收藏也漸趨佳境。首先是它的歷史價值。絲織風(fēng)景片是一種用賈卡織機生產(chǎn)的像景織物,它的誕生是近代杭州民族工業(yè)崛起的必然結(jié)果。其次是它的史料價值。絲織風(fēng)景與緙絲、刺繡不同,其底本大多采用當時當?shù)厝藗儗嵉嘏臄z的照片,雖然在藝術(shù)價值上照片可能比名人書畫略遜一籌,但在史料價值上卻過之。都錦生、啟文、國華、華盛等不同廠家不同時期織造的西湖十景,看似大同小異,細看則各有不同,其景點變化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再有如雷峰塔、博覽會橋業(yè)已坍塌,原有的老照片中的景色不復(fù)存在則更顯珍貴。第三是它的裝飾價值??棾傻奈骱帮L(fēng)景片,加以裝裱后,完全可以掛在墻上,作為一種高雅的居室裝飾,同時也是贈送親朋好友的高尚禮品。第四是它的升值潛力。近年來隨著西湖博物館、西湖博覽會博物館、都錦生織錦博物館、都錦生故居紀念館應(yīng)運而生,加上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都有心搜尋與杭州、西湖歷史有關(guān)的絲綢文物,再有西湖十景織錦在民國初至解放前后這一歷史時期的作品數(shù)量有限,它的價值也就凸現(xiàn)出來。 (責(zé)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