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是有名的夏花,以其高潔著稱于世。夏秋時節(jié),人乏蟬鳴,桃李無言,亭亭荷蓮在一汪碧水中散發(fā)著沁人清香,令人心曠神怡。因此世人冠以其許多美好的別名,如芙蕖、蓮花、芙蓉、水華、水蕓、玉環(huán)、澤芝等。荷花也博得藝術(shù)家的青睞,為其吟詩作畫者歷代不絕,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就有“彼澤之陂,有蒲菡萏”的吟詠。嗣后,屈原、曹植、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孟郊、蘇軾等,皆有詠荷花的詩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贊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生動地刻劃出了荷花的特色與氣質(zhì)。而南宋詩人宋萬里的詠荷詩更是千古絕唱,至今仍被人們所傳誦:“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焙苫ú粌H是絕佳的文學(xué)題材,歷代畫家們也多緣物寄情,借蓮喻己,抒發(fā)自己清高孤傲、不入世俗的情懷。特別是文人畫興盛以來,善畫荷花的大家層出不絕,并各具特色,在意境營造、筆墨建構(gòu)、色彩運用、布陣取勢等方面達到更高層次的境界。其中包括宋人的《太液荷風(fēng)圖》,生動細膩地刻畫了荷花清新脫俗的優(yōu)雅氣質(zhì),還有明代畫家呂紀的《殘荷鷹鷺圖》、王問的《荷花圖》、周之冕的《蓮渚文禽圖》、陳栝的《平安瑞蓮圖》,清代畫家八大山人的《水木清華圖》、陳洪綬《蓮石圖》、惲壽平的《荷花蘆草圖》,近現(xiàn)代陸恢的《花卉圖》、齊白石的《秋荷》等。
《太液荷風(fēng)圖》 佚名 團扇絹本 設(shè)色 縱23.8厘米 橫25.1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太液池(又名蓬萊池,為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內(nèi)碧葉連天,蓮花掩映,浮萍叢生,幾對野鴨正徜徉于湖面之上;空中彩蝶飛舞,乳燕展翅,一派風(fēng)和日麗的景色。葉、花皆雙鉤填彩,以色彩之深淺繪出俯仰向背的關(guān)系。用筆十分精細,得院體畫之精髓。
《荷花圖》 佚名 團扇絹本設(shè)色 縱25.8厘米橫2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近寫一支荷花,工細精致。蓮瓣以粉罩染,又以桃紅由瓣尖暈染。以金絲細線鉤勒花瓣的脈絡(luò)紋路。用筆精細,形成一種光華灼灼、流彩溢光的效果。
《殘荷鷹鷺圖》 呂紀 立軸 絹本設(shè)色 縱190厘米 橫105.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面描繪了秋日荷塘中驚心動魄的一幕,蒼鷹俯沖搏擊白鷺,白鷺沖進葦叢深處,希圖逃脫。眾鳥或紛紛躲避,或受驚鳴叫。勁風(fēng)吹動蘆葦殘荷,更添肅殺之氣。作者把握住禽鳥的自然特征,賦予了戲劇化的情節(jié)表現(xiàn),使畫面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畫家用寫意的筆法畫出枯敗的荷葉,效果逼真,體現(xiàn)出高超的水墨控制能力。尤其是畫幅下半部,用錯落紛披的筆法,寫蘆葦、殘荷、蓮蓬,增添了一種動蕩不安的情緒,突出了悲劇效果。
呂紀(公元1477年-?),字廷振,號樂愚,一作樂漁,明代畫家。浙江寧波人。明弘治年間曾為宮廷畫家,以畫花鳥著稱,其典型風(fēng)格為工筆重彩畫法,亦能工筆淡彩和水墨寫意。題材多吉祥富貴寓意,形式追求富麗華美的審美意趣,帶有鮮明的宮廷藝術(shù)特色,在明代宮廷花鳥畫中影響最大。
《荷花圖》 王問 長卷 點金箋紙本 設(shè)色 縱26厘米 橫908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在9米多長的畫面上,展現(xiàn)了荷花由“小荷才露尖尖角”開始,經(jīng)歷含苞待放、初展芳顏、盛開如霞、晚荷似火、花葉飄零,到最后的一池枯索、蓮蓬挺立的生命過程。以縱逸的筆法,淡雅的色彩,寫出荷花清雅高潔的氣質(zhì)。全卷以寫意的沒骨手法繪花描葉,在色彩、構(gòu)圖上都有連續(xù)的變化,沒有孤立突兀之筆,自有一氣呵成之感。
王問(1497-1576年),明代書畫家。字子裕,學(xué)者稱仲山先生,無錫(今屬江蘇)人。王問的畫名大于詩名,所畫山水、人物、花鳥皆精妙,風(fēng)格獨特。
《花卉圖》(部分) 沈仕 長卷 絹本 設(shè)色 縱24.6厘米 橫429.8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卷原共分十段,分別寫牡丹、玉蘭、玫瑰、荷花、石榴、菊花、水仙、山茶、梅花。每段花卉前自題五言詩兩句。在這里選擇其中描繪荷花的一段,用筆沉穩(wěn),敷色高潔,風(fēng)流瀟灑,脫盡俗氣,可見畫家清韻縱逸的筆意。
沈仕(1488—1565年),宇懋學(xué),一字子登,號青門山人,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所作山水花卉,得陳淳筆意。工山水,風(fēng)神氣韻,高出流輩?;B亦佳。
《蓮渚文禽圖》 周之冕 立軸 絹本 設(shè)色 縱93厘米 橫47.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圖中幾株荷葉欹正仰俯,荷花或含苞,或盛開,姿態(tài)不同。葦草叢立,水草點點,湖水清澈見底。一對鴛鴦?wù)覒蛩校鹭S美,情趣盎然。一只翠鳥停于荷桿上,正欲展翅掠出。該圖寫景寫物,形象生動,畫面清秀,兼工帶寫。以沒骨寫葉,以粉白鉤花,工筆與寫意和諧統(tǒng)一,筆墨自然,設(shè)色淡雅,意境清俊舒朗。
周之冕(1521-?)字服卿,號少谷,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吳門畫派代表人之一。卒年不詳,活躍于16世紀。其畫取法陳淳、陸治二家之長,兼工帶寫,作品設(shè)色艷麗雅致,獨具神韻,創(chuàng)鉤花點葉畫法,注重觀察體會花鳥形貌神情及禽鳥的飲啄、飛止等種種動態(tài)。善用鉤勒法畫花,以水墨點染葉子,畫法兼工帶寫,人稱鉤花點葉法。所作花鳥,形象真實,意態(tài)生動,頗有影響。
《平安瑞蓮圖》 陳栝 立軸 紙本 設(shè)色 縱90.4厘米 橫46.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以瓶插荷花為題,極其新雅別致。畫家以沒骨法繪荷花,細致工整,更以花青寫葉及葦草,清新秀逸。墨筆鉤勒古瓶,色彩與荷之花、葉相合,互有呼應(yīng)。筆法不同,形成插花的柔潤輕靈與花瓶古拙堅實之間的質(zhì)感對比。背景不設(shè)一物,卻愈顯出荷花潔凈脫俗的品性。
陳栝,生卒年不詳,明代畫家。字子正,號沱江,江蘇蘇州人。陳淳之子。能詩善畫,長于花鳥,有徐熙、黃筌遺意。筆致放浪,卻有生趣。王世貞、姜紹書都認為他寫花卉似勝于父,惜其年不永,先其父而卒,遺作更為人珍視。
《蓮石圖》 陳洪綬 立軸 紙本 墨筆 縱151.9厘米 橫6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中屹立一塊嶙峋的湖石,背后荷花盛開,亭亭玉立,石下流水瀅洄,浮萍幾片,畫面幽雅靜穆,寫出荷花情趣。荷花用雙鉤法鉤勒,富有質(zhì)感;幾片荷葉與浮萍,則以潑墨寫成,墨色濃淡、變化有致。湖石以折帶皴兼亂柴皴,不加烘染,其陰暗處,僅鉤草點苔;章法穩(wěn)妥,筆調(diào)清新,含有濃郁的裝飾趣味。
《水木清華圖》 朱耷 立軸 紙本墨筆 縱120厘米 橫50.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八大山人愛畫荷花,構(gòu)圖多以一花片葉并留大片令人尋味的“余白”為特色。此畫也不例外,畫之左側(cè)伸出幾片荷葉,大筆重捺,或潑墨大寫,荷莖圓轉(zhuǎn)蒼勁,曲折舒張,荷花輕柔婉轉(zhuǎn)。與之相對寫一倒懸危石,只略加鉤皴,石頂一叢芙蓉,墨韻盎然。荷石在上相接,下方留白,中似無物卻有空瀠幽遠之意。整幅畫墨氣縱橫,用筆似游龍盤旋,充分體現(xiàn)了八大山人的繪畫特點。
朱耷(1626—約1705年),清代畫家。譜名統(tǒng)婪,字雪個,號個山,后更號人屋、個山驢、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寧王朱權(quán)后裔,明亡后為僧,又當(dāng)?shù)朗俊I卯嫽B、山水,畫風(fēng)雄奇雋永,自成一家。花鳥以水墨寫意為宗,用筆凝練沉毅,形象夸張奇特,山水師法董其昌。與弘仁、髡殘、原濟合稱“清初四畫僧”,對后世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影響極大。
《荷花蘆草圖》 惲壽平 立軸 紙本 設(shè)色縱131.3厘米 橫59.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了秋風(fēng)蕭瑟之中,一莖新荷凌空而出,盛放的花瓣嬌艷動人,與凋殘半枯的荷葉以及枯槁無色的蓮蓬形成鮮明對比。荷花以惲壽平特有的沒骨畫法繪出,色調(diào)清麗冷艷,用筆灑脫飄逸,營造出一派空瀠的韻味。畫幅左上自題:“此幀數(shù)年前在東池上醉后涂抹,殘荷離披蘆草交橫,略得荒汀寂寞之至,置亂紙殘帙中,不知何時為書老所得,今秋偶出示,余恍然如房次律遇故物于破甕中也。因書老索題戲為拈筆?!?/p>
惲壽平(1633—1690年),清初書畫家。初名格,字壽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別號云溪外史,武進(今江蘇常州)人。能詩,精行楷書,擅山水,尤擅花鳥。后人把他與王時敏、王鑒、王暈、王原祁、吳歷合稱“清六家”,或稱“四王吳惲”。
《荷花圖》 唐艾 立軸 紙本 設(shè)色 縱148.4厘米橫81.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取荷塘一角,紅荷盛開,新荷殘葉映帶成趣,塘水清澈,水草飄動。呈現(xiàn)盛夏荷塘一派蓬勃的景象。此圖用沒骨法畫成,荷花的染色,以粉帶胭脂,由瓣頭漸入而成;荷葉以淺色作底,又以深色渲染讓出葉脈。
唐艾,生卒年不詳,字子晉,號匹士,江蘇常州人。工畫荷花,與惲壽平齊名。世有“唐荷花”、“惲牡丹”之稱。
《蓮塘雙禽圖》 黃慎 立軸紙本設(shè)色 縱136.9厘米 橫58.7厘米 無錫博物館藏
此畫寫荷塘之中,雙鴨相伴而游的場景。水墨縱橫,偶加赭石渲染出荷葉的榮枯之態(tài);飛線鉤花,濃墨點出蓮蓬。淡墨橫掃,便繪出粼粼水面。雙鴨墨色點染,自然生動。全畫運筆酣暢淋漓,奔放自在,體現(xiàn)了畫家中年粗筆寫意的特點。
黃慎(1687—約1770年),清代畫家。字恭壽,又字恭懋,號癭瓢子、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居揚州,擅人物、山水,亦作花卉,為揚州八怪之一。(未完待續(xù)) (責(zé)編: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