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guān)于原料:
宜興紫砂器之所以馳名天下,在于其獨特的原料——五色土。宜興陶土按其顏色、產(chǎn)地的不同,大體可分為本山甲泥、東山甲泥、澗眾甲泥、瓦窯甲泥、西山嫩泥、屺山泥、蜀山泥、白泥、黃泥、綠泥、烏泥、紅棕泥、紫砂泥。甲泥是深藏在地層里的一種頁巖,未經(jīng)風化,也叫石骨。嫩泥是接近地層表面的一種黏土。白泥、黃泥、綠泥、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煉后,可以單獨制造陶器。其他各種陶土均需混合使用,其配合量隨制品的種類、性質(zhì)、形狀大小而異。
宜興紫砂壺所用的原料統(tǒng)稱為紫砂泥,其原泥分為紫泥、紅泥、綠泥三種。紫砂泥地質(zhì)特征及成因基本與甲泥一致,屬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干燥收縮率小,質(zhì)地細膩柔韌,可塑性極強,滲透性良好,是一種品質(zhì)極優(yōu)的陶土。
紫泥:古稱青泥,是制作紫砂壺的主要原料。紫泥都深藏于甲泥之中,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所以又有“巖中巖”之稱。紫泥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并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后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云母屑及鐵質(zhì)等。
紅泥:又稱朱泥,也是制作紫砂壺的主要原料。位于嫩泥礦層底部的泥料,礦形瑣碎,需經(jīng)手工挑選。礦石呈橙黃色,質(zhì)堅如石,亦稱“石黃泥”。紅泥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后有朱砂色、朱砂紫、海棠紅等不同的色調(diào)。紅泥產(chǎn)量較少,一般只用作著色的原料,如在紫泥制成的胎面,涂上一層紅泥,就可以燒成粉紅色。而朱泥的胎土則是將紅泥淘洗沉淀,得到約140目到180目細孔的泥料,制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朱泥的泥質(zhì)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后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而且朱泥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成品率約僅七成。
本山綠泥:本山綠泥是特指出產(chǎn)于宜興黃龍山的礦料開采出來時呈現(xiàn)綠色的單一紫砂礦。本山綠泥的地質(zhì)分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石英巖板(即黃石巖層,業(yè)內(nèi)俗稱為“龍骨”)的下部貼層;一種是蘊藏于紅泥和紫泥的夾層,也被稱為“泥中泥”。作為“龍骨”下貼層的本山綠泥,石英含量偏高,黏土成份少,所以燒成溫度較高,容易開裂,但透氣性能優(yōu)越。作為“泥中泥”的本山綠泥,黏土含量較高,燒結(jié)溫度較低,燒制成功率相對較高。無論那一種本山綠泥,礦料中的含鐵量都少,這也是本山綠泥與紅泥、紫泥的最大區(qū)別,而且還以鐵離子狀態(tài)存在,所以礦料呈綠色。本山綠泥的鈦含量較高,所以燒結(jié)后呈乳黃色。綠泥的產(chǎn)量都較低,大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而本山綠泥的存量更為稀少。
本山段泥:也稱“團泥”。宜興丁山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屬于沉積巖,各種紫砂礦料也是呈層狀分布的,每層之間并非斷然分明,過渡部分往往是紫泥、紅泥、本山綠泥混生,很難區(qū)分,于是將其命名為“團泥”。丁山方言“團”“段”不分,所以混生的團泥也被寫作“段泥”??茖W(xué)地說,所有的混生紫砂礦都可稱為“段泥”,而黃龍山的段泥卻多以本山綠泥和紅泥、紫泥的混合為多,所以本山段泥就約定俗成特指本山綠泥和紅泥、紫泥的混生礦。因本山綠泥存量非常稀少,且又多與紅泥、紫泥共生,因此最為常見的是本山段泥。雖然大多本山段泥出礦時的礦料呈現(xiàn)為具有各種差異的綠色,但是燒結(jié)后呈色卻與本山綠泥不同,本山綠泥無論燒制溫度多高,燒結(jié)后也呈黃色,與天津鴨梨的底色十分接近,不會呈現(xiàn)青色、褐棕色、褐紅色、棕紅色,否則就是本山段泥。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創(chuàng)作設(shè)計的需要,宜興紫砂藝人們往往通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使之產(chǎn)生非同尋常的外觀效果,如大紅袍泥就是在在煉泥過程中加入天然鐵紅粉提升紅色,經(jīng)過窯燒會變成大紅色。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shù)風格,如作品燒成后呈現(xiàn)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紫砂泥若再摻入粗砂、鋼砂,產(chǎn)品燒成后珠粒隱現(xiàn),也會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質(zhì)感。
二、關(guān)于造型
宜興紫砂壺造型豐富,式樣繁多,但歸結(jié)起來可分為四種造型類別:
1.幾何形體紫砂壺造型:是根據(jù)球形、筒形、立方、長方及其他幾何形變化而來的最常見的造型,俗稱“光貨”。光貨造型講究立面線條和平面形態(tài)的變化,可分為圓器和方器兩種。
圓器造型講究“圓、穩(wěn)、勻、正”,并要求“柔中寓剛”。珠圓玉潤之圓中要有變化,壺體本身以及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勻稱,比例要恰當,整體造型要端正挺括。掇球壺、仿古壺、漢扁壺等紫砂傳統(tǒng)壺就是紫砂壺圓器的典型造型。
方器造型講究“方中寓圓”,要求器皿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不論是幾方形的的造型,壺的口蓋必須規(guī)矩劃一,任意轉(zhuǎn)動壺蓋??谏w準縫吻合。四方橋頂壺、傳爐壺、僧帽壺、雪華壺等紫砂傳統(tǒng)造型是紫砂方器茶壺的典型造型。
2.自然形體紫砂壺造型:這類造型的紫砂壺取材自植物、動物的自然形態(tài)。因為這種紫砂壺的造型帶有一些浮雕、半浮雕的裝飾,所以俗稱為“花貨”。
紫砂壺花貨的設(shè)計主要是用提煉取舍的藝術(shù)手法,利用自然形態(tài)的變化來造型。另外則是在幾何形體上運用雕鏤捏塑的手法,將自然形態(tài)變化為造型的部件,如壺的嘴、和的子。設(shè)計花貨不僅要表現(xiàn)自然形態(tài)最美的部分,并要符合功能合理、視覺美觀、使用安全等原則。魚化龍壺、松竹梅壺、翠蝶壺、荷花壺和藕形壺等都是花貨造型的代表作品。
3.筋紋器紫砂壺造型:是將花木形態(tài)規(guī)則化,使其結(jié)構(gòu)精確、嚴整的一種造型。其特點是將形體分作若干等分,把生動流暢的筋紋融于準確嚴格的結(jié)構(gòu)之中。一件成功的筋紋器紫砂壺,其筋紋應(yīng)隨著造型形體的變化而深淺自如,筋囊線條紋理清晰,制作精工,口蓋準縫,任意調(diào)換壺蓋的方向合到口上,都很滑爽吻合。傳統(tǒng)紫砂合菊壺、樂盤壺就是筋紋器造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4.水平壺和茶器造型:水平壺是中國廣東、福建一帶喝“功夫茶”的器具。喝“功夫茶”時,壺內(nèi)要放很多茶葉,必須將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nèi),用沸水澆淋茶壺的外面,使茶壺浮在熱水中,才能使茶汁泡出來,這就是水平壺名稱的由來。水平壺容量很小,其規(guī)格一般以“杯”稱呼,有半杯、二杯、四杯、六杯、八杯、十二杯之別,一般六杯壺容量為80毫升。水平壺的造型,要求壺嘴和在形式上要協(xié)調(diào),其重量還必須一致,才能使壺在熱水中保持平衡;水平壺的嘴以直形嘴為多,以利于使用功能及生產(chǎn)工藝。紫砂水平壺的傳統(tǒng)式樣有線圓水平、扁雅水平、湯婆水平和線瓢水平等。
茶器的造型一般不用端把,而是在與壺嘴呈90度角處裝一柄,也有無柄的。茶器較大,容量在200~300毫升之間。茶器嵌蓋較多,一般用“流”代替嘴,其流的根部較大,出水爽快。
三、關(guān)于裝飾
紫砂壺裝飾藝術(shù)的主要特點是利用紫砂泥所固有的肌理質(zhì)感、造型變化和泥色對比來達到其樸素雅致的裝飾效果。即使局部的雕飾也是本著花素相宜的原則,以簡潔的裝飾手法,達到含蓄而又醒目的藝術(shù)效果。歸納起來紫砂壺主要有以下幾種裝飾手法:
1.線條裝飾:這種裝飾方法不僅具有裝飾效果,且可增強成型時黏結(jié)處及邊緣部分的應(yīng)力,提高正品率。其方法是用牛角或鐵、木、竹制成的專用線尺在泥坯上進行加工。紫砂壺線條裝飾的種類很多,如燈草線、子母線、云肩線、凹肩線、筋囊線、抽角線和折角,此外還有由線條組成的云水紋、菱紋和花瓣紋。
2.刻畫裝飾:是紫砂壺的主要裝飾形式。在壺的半成品泥坯上用鋒利的鋼刀或竹尖刀雕刻出真、草、隸、篆、魏碑、漢簡、鐘鼎、石鼓等各體書法的詩詞歌賦,或刻畫出花卉、蟲鳥、山水、人物等國畫白描,以增強紫砂壺的藝術(shù)感染力。紫砂刻畫裝飾最早見于元代,至清嘉慶道光年間的“曼生壺”已發(fā)展到淋漓盡致的程度,形成文人與名工同制一壺,造型、詩詞、繪畫、書法、金石寓于一體的紫砂壺獨特的風格。
3.坯體著色裝飾:紫砂壺一般不上釉,但坯體成型后,上面所雕刻的書畫均需采用粉料著色,目的是使產(chǎn)品燒成后,畫面色澤顯現(xiàn)得更加古香古色。著色的原料主要有青、綠、紅、白幾種紫砂陶土顏色的天然礦物原料本色,或?qū)⑦@些原料配合成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如氧化鈷與本山綠泥配合組成綠色,與白泥配合成藍色;將紫泥中的山黃泥料提煉,再經(jīng)過煅燒而成的紅色;生白泥和生紅色泥配合組成的淡紅色;黑料與生紅泥配合組成的褐黃色等。
4.泥繪裝飾:這種裝飾手法流行于清初,是在已完工的尚有一定濕度的泥坯上,用其他色泥或本色色泥堆畫花鳥或山水紋樣,有薄玉雕的裝飾效果。堆畫的色泥有白泥、朱砂泥、烏泥等。
5.彩釉裝飾:是在燒過的紫砂壺成品上用低溫鉛釉彩料堆繪花卉、山川、人物等圖案,再放入“紅爐”二次低溫燒成。這種裝飾方法是在泥繪的基礎(chǔ)上吸取了景德鎮(zhèn)瓷器的粉彩裝飾技法發(fā)展起來的。另還有一種彩釉裝飾方法是將紫砂坯體周身施滿彩釉,稱為“爐均”。彩釉裝飾方法主要流行于清代,現(xiàn)代很少采用此種工藝。
6.包鑲與拋光裝飾:是將壺的嘴口、口邊沿線和的子包上黃銅皮后再拋光,以此來加強藝術(shù)效果。紫砂壺用銅、錫、金來做裝飾由來已久,在清代張燕昌的《陽羨陶說》中就有記載。還有一種是對光貨類紫砂壺燒成后進行的再加工裝飾,方法是先用砂布將壺面磨光,然后在拋光機氈輪上拋光,經(jīng)過拋光的紫砂壺,光彩照人。
7.金銀絲鑲嵌裝飾:此種裝飾手法于20世紀80年代運用于紫砂特種工藝行列。方法是先在紫砂泥坯上畫紋飾圖案并刻出凹槽,燒成后把加工好的金銀絲嵌入槽內(nèi)敲實,然后再磨平;也有不磨平的,使金銀絲呈立體狀,后者的價值高于前者。金銀絲鑲嵌的紫砂器皿色澤對比鮮明,裝飾效果富麗堂皇,適用于豪華高檔的陳設(shè)品。
(整理: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