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愛竹,由來已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竹子既為“三友”之一,又是“四君子”之一,是古今文人最喜愛的繪畫詠詩雕刻的題材。竹子清秀挺直,無牡丹之富貴,無青松之雄偉,無桃李之嬌艷。可是它剛強正直,寧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飲甘泉,未出土時便有節(jié);枝橫云夢,葉柏蒼天,及凌云處尚虛心”,代表了文人雅士的思想品格。自古就有許多文人雅士喜愛竹,宋代蘇東坡寫有許多首詠竹詩,其《干潛僧綠筠軒》最為膾炙人口:“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鼻宕鷵P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愛竹、畫竹,在《題竹》中說:“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唯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場?!?/p>
竹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激勵精神,規(guī)范行為,所以詩人們往往以竹喻人,借以言志抒懷。宜興多竹,有毛竹、淡竹、剛竹、黃枯竹等,古人認為種花不如種竹,有“奇花照眼一時紅,修竹虛心萬年綠”之說,故形成今日之宜興竹海。竹子之鄉(xiāng)的人們?nèi)粘I钆c竹子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人們愛竹、食竹,以竹為生。正是這種傾注了許多文人雅士關(guān)懷和情結(jié)的竹子,成為歷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源泉。而唯有宜興紫砂藝人把竹子的形態(tài)引入到壺的創(chuàng)造中,形成了以竹子為題材的各種造型的紫砂壺,有竹鼓壺、竹春壺、竹鼠壺、竹圓壺、四方隱角竹頂壺、腰線竹節(jié)壺、雙竹提梁壺、八卦束竹壺等。
現(xiàn)存史料中最早記載宜興紫砂竹節(jié)形壺的為清代乾隆時吳騫《陽羨名陶錄》中《陽羨茗壺賦》曰:“竹節(jié)之清,清貞莫比?!敝劣谛螤钊绾我押茈y考證。真正紫砂竹形壺的出現(xiàn),應(yīng)比史料要早,我們見到的最早傳器,是香港羅桂祥茶具博物館收藏的陳仲美款束竹柴圓壺,壺底刻“萬歷癸丑陳仲美作”(1613年),其次是收藏在南京博物院的大亨款的龍首束竹八卦壺(圖1)。
天津藏家李躍東先生收藏一把六方束竹紫砂壺(圖2),為典型竹形壺,現(xiàn)介紹如下:
此壺高8.3厘米,寬16.5厘米,口徑6.5厘米,六方形,暗六方圈足,足徑9厘米,容量500毫升。用紫泥制作,壺的顏色呈栗紫色,砂質(zhì)純凈,細膩溫潤。制作手法嫻熟,精工細琢,竹節(jié)形態(tài)逼真,細竹排列整齊,造型大方,容量適度。經(jīng)多年使用,茶汁滋潤,把玩摩挲,壺身表面包漿厚重自然,壺的色澤紫中透黑。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說:“壺經(jīng)用文,滌拭日加,自發(fā)暗然之光,入手可鑒。”此壺便是上述論理的實物見證。從該壺的包漿程度看,至少應(yīng)該歷百年以上才能達到如此厚度。
此壺壺身做成六方形,每一面由11根細竹排列組成,全壺總共66根,其所塑圓竹之多是其他竹形壺所不及的。66是一個吉祥數(shù),這是壺藝人有意巧做。壺身中間由一根腰線束扎細竹而成,故得名為六方束竹壺。
六方束竹壺壺身是由六個單片拼接成,然后鑲上下底,后裝接流把,另作壺蓋而成,從壺口看去,壺內(nèi)手工接痕明顯,完全符合當時工藝水平。內(nèi)為獨孔的三彎流和耳形把,均由多竹節(jié)的竹段構(gòu)成,制作之精,渾如天成。此壺為圓口嵌蓋,鈕圓而高,鈕上做成道教八卦中的陰陽魚形,壺底中心處鈐一大象形花款(圖2左下)。
筆者收藏紫砂器多年,經(jīng)手過多種各類紫砂壺,翻閱過許多紫砂專著,這是第一次見到這種象形印款的紫砂壺。紫砂壺上的印款盡管多種多樣,但多為人名款、地名款、紀年款、齋堂款、商號款、詩句款、圖案款。在圖案款中又分植物圖案如花卉、竹葉等和動物圖案,如龍紋、瑞獅、蝙蝠等,卻極少見到這種大象形款紫砂壺,這種象形印款的紫砂壺應(yīng)為外銷于南亞地區(qū)的外銷壺。從壺的造型、泥料年代、包漿程度諸方面看,與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一把清代竹節(jié)壺完全相同(圖3),僅尺寸略有差異,且故宮藏品無印款。兩壺對照應(yīng)為同一時期作品(請參閱《紫砂清韻——故宮博物院藏宜興紫砂展》,載《文物天地》2007年8期)。(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