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guān)于好人好事的兩則新聞頗有些意思。其一,杭州一位老太太晨練時不慎落水,82歲的孫老伯奮不顧身將之救起,老太太心存感激,打算登門道謝,但孫老伯要求找媒體宣傳一下自己的行為。其二,江蘇宿遷出臺規(guī)定,對“小善”行為(比如看見路人爭吵,主動上前勸解)進行累計積分獎勵,每月按照每積1分換算100元的比例兌現(xiàn)獎勵。
在我們的印象里,做了好人好事,不留名、不求回報才是高尚的標桿,才是可敬的楷模,否則就難免有沽名釣譽、動機不純之嫌。因此,上面兩則新聞出來后,引起了一些議論。批評的人大致是說,要求表揚也好,給予獎勵也罷,都會助長投機行為,使道德變得越來越功利。
當然,這樣的道德風險不是不存在,要求表揚的人可能是為了出名,多做“小善”的人也許是沖著獎金而去的。但是,對于好人好事,動輒拷問動機、逼視誠心,由此帶來的社會后果可能更壞。因為以動機論英雄,往往會過度拔高好人好事的道德標準,使有心做好人好事的人背上心理包袱,從而大大削弱了好人好事應有的道德激勵作用。
舉兩個正反相對的著名例子: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前一個故事說,春秋時代魯國規(guī)定,凡魯國人看到本國人在他國淪為奴隸,可以將之贖回,費用由國家補償。子貢贖買了一個奴隸,但他“發(fā)揚風格”,拒絕了補償。世人夸子貢高尚,但孔子卻責備子貢阻擋了人們繼續(xù)贖買奴隸的好事。后一個故事講,子路救了一個落水者,人家酬謝他一頭牛,他收下了??鬃臃Q贊弟子,稱以后魯國救人的人會更多。
很明顯,孔夫子對于一個道德行為的評價,重點并不在細究好人好事背后是不是有純粹的道德心,而在于看行為能否形成好的道德激勵。如果為了強調(diào)道德的高尚性,摒除好人好事應有的社會回報,那么道德行為就有難以為繼的危險。不求任何回報的道德標準固然很高尚,但并非人人可得而行之。要不要回報,個人可以選擇,但社會不能把“不要回報”作為一項強制的道德標準限定下來,并宣揚高尚的道德應當如此;否則,人們在可以做好人好事的時候,會因為怕背上“不夠道德”的譏諷而選擇袖手旁觀。
做了好人好事,不留名、不要利,自然是很無私的行為,但表揚和獎勵好人好事,也并不意味著道德行為就變味了。近些年,很多地方紛紛設立了見義勇為基金,大張旗鼓地獎勵那些好人好事。這就是一種強烈的道德激勵。如果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道德和褒揚、金錢沾了邊就會變得功利,如果我們碰到好人好事就得問問背后的那些道德心是否純正,那么人們在表達善心的時候,反而會顯得顧慮重重,畏葸不前。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