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瓷钲谛l(wèi)視的《直通港澳臺》和央視的《海峽兩岸》,看多了便發(fā)現一個問題,臺灣的官方場合比如“總統(tǒng)府”、“議會”等地方,不再掛蔣介石的像。陳水扁當政時不掛可以“理解”,因為他要“去蔣化”搞“臺獨”。而馬英九上臺后也仍然不掛。體現公權的地方不掛也就算了,而國民黨的一些莊重場合也不掛。剛剛過去的國民黨十八大,我看得分明,主席臺上還是沒有懸掛蔣的像。黨內黨外,清一色掛的都是孫中山的畫像。要知道,蔣介石可是“中華民國”和“國民黨”的“偉大領袖”啊!
這個疑問,從臺北市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上找到了答案。紀念碑立于2008年4月4日,碑文計300余字,其中一段是:“昔日威權體制下,統(tǒng)治者高高在上,迫害人權剝奪自由,造成無數生命的隕落,家庭的破碎和種種不公不義,舉國上下遂長期處于不安與恐懼之中。”(見《炎黃春秋》2009年第9期第74頁)這段碑文,恰恰是對蔣介石在臺灣統(tǒng)治時期的“蓋棺論定”。碑赫然在此政治“重地”立下,含有舉足輕重的政治聲討和昭示天下意義,也含有足夠的民意分量??梢?,對于蔣介石的“白色恐怖”之危害的不得人心,島內朝野已形成了“共識”,故不掛他的像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是馬英九和國民黨的明智之舉。假如國民黨2008年重新拿回政權后,黨內黨外仍掛蔣介石的像,外界很容易給他們貼上標簽:延續(xù)的仍是蔣介石的路線,信奉的仍是“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搞的仍是言淪箝制,“莫談國是”,推崇的仍是“白色恐怖”,等等。而這樣的“標簽”,乃是民主政黨成長的毒藥。因為“蔣介石”三個字里包含有足夠的這樣的“毒藥”。一方面,迫使國民黨繼續(xù)陷在舊的政治理念里爬不出來;另一方面,為淵驅魚拱手將大批選民推向民進黨。這種結果是國民黨根本承受不了的。坦率地講,即使黨內有人愚忠蔣介石視之如神靈,念念不忘他那一套“毒藥”,但國民黨也不敢輕易接收,更不敢公開宣示。蔣介石這個歷史包袱馬英九實在背不起也背不動,它會將馬連人帶黨一起拖入萬丈深淵。馬英九多次代表國民黨向“二二八”受難者道歉、懺悔并示好示利,道理正在這里。
這也體現了新一代國民黨人的“與時俱進”。國民黨現在追求的是民主、自由、人權、清廉,走的是民主政治道路,奪取政權靠人民的選票而不是槍桿子。隨著黨的理念和政治道路的根本轉型,要求他必須告別老蔣的一套還有小蔣的許多東西,而“揮手從茲去”。要想使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獲得新生繼續(xù)引領時代,那道路只有一條:不是讓歷史潮流這個“腳”去適應國民黨的“鞋”,而是國民黨的“鞋”必須按歷史潮流的“腳”去做。企圖拽住歷史潮流大言不慚地說你的“腳”非穿我的“鞋”不可者,就會被民眾拋棄而下臺。從這個意義上講,國民黨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而蔣介石呢?只能無可奈何地步入歷史,“千秋功罪”任人評說。歷史學家肯定會全面闡述他的功過,對其正面也會予以肯定,他也會根據不同的需要和形象出現在以后的熒屏上。但是,其“光輝思想”要想照耀千秋萬代,恐怕聞后幾乎人人都會大笑??磥頀觳粧焓Y介石的像可不是一個小問題,它背后反映的絕對是“大是大非”。
曾幾何時,蔣介石在臺灣的“國文課本”里被描寫成圣人,諸如“愛國”、“忠勇”、“自強不息”、“不怕勞苦”、“偉大”等字眼隨處可見。今日的“總統(tǒng)府”昔日叫“介壽館”,是1946年臺灣光復后,為慶賀蔣60大壽而在原日據時代已被炸毀的“總督府”上重建的,前面的路也叫“介壽路”。而蔣介石的銅像更是遍布全臺灣,有4萬尊之多?!绊灨栌焙蛡€人崇拜充斥全島。然而,如今卻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敖閴邸泵几牧?,眾多銅像幾乎拆完,最后集中在了桃園縣大溪鎮(zhèn)的一個倉庫里。而昔日的“介壽館”對面,屹立的卻是記錄蔣介石“白色恐怖”的紀念碑,他的像更鮮有再掛了,可見歷史之無情。但歷史也很公正,包括對待像蔣介石這樣生前不可一世的人。
摘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