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幫菜,就是在蘇州地區(qū)流行的菜。從前,人分三六九等,上等人主宰一切。他們在飯店酒肆或私宅廳堂鐘鳴鼎食,珍饈紛呈。所以,從源頭上說,蘇幫菜是“飯館菜”,尋常百姓的家常菜是不在其列的。蘇幫菜名目繁多,經(jīng)久不衰得到社會認(rèn)同的就相對定型為經(jīng)典。
蘇幫菜歷史悠久,輝煌一時,到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卻日漸式微。有識之士大力呼吁并著手振興。講振興就要講傳承。傳承,就是繼承發(fā)揚,改革創(chuàng)新。傳承必須正確對待傳統(tǒng)。清溜蝦仁、蜜汁火方等經(jīng)典可以全盤繼承?!八牧摹弊詈蟮拇篝~大肉、全雞全鴨已不適合當(dāng)今人們的飲食習(xí)慣和口味,可以完全舍棄。失傳的名菜要認(rèn)真發(fā)掘,弄清它的主料和輔料,烹調(diào)要領(lǐng),反復(fù)調(diào)試,逐步恢復(fù)。至于改革創(chuàng)新,更是需要花大力氣去做的。
讀過某報介紹的一桌完整經(jīng)典的蘇幫菜。這桌菜大多是蘇幫經(jīng)典,但又把叉燒、鹽焗雞等客幫菜和香干馬蘭頭、海蜇蘿卜絲等普通人家的家常菜堂而皇之?dāng)[上了正規(guī)宴席,改變了傳統(tǒng)蘇幫菜狹隘的地域性和上流社會的人文性。它詮釋了人們對傳承的理解,只要真正領(lǐng)悟并把握了傳統(tǒng)蘇幫菜的特點,傳承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蘇幫菜的特點:時鮮、清淡、精細。
古人云:“不時不食”,蘇幫菜堪稱典范。同樣是水產(chǎn),春天是紅燒正塘、白汁元菜;夏天是鹽水蝦、響油鱔糊;秋天是蟹的天下;冬天是清炒卷菜、紅燒甩水。同樣是一塊肉,春天腌篤鮮,夏天粉蒸肉,秋冬櫻桃肉、醬方。豆腐也是四季分明,春天香椿豆腐,夏天三蝦豆腐,秋天蟹粉豆腐,冬天蕈油豆腐。蘇幫菜宛如一個百花園,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千姿百態(tài),各領(lǐng)風(fēng)騷。這是蘇幫菜的食材特點。
清淡,講的是調(diào)味,是菜的味覺特點。清溜蝦仁、白菜爛糊、清蒸白魚、雪菜冬筍、蟹粉獅子頭、莼菜銀魚湯等等,無不清淡爽口。這些菜都是淺色調(diào),所以看上去也是清淡的。響油鱔糊、黃燜河鰻、紅燒甩水、母油野鴨等雖然色澤較重,其味覺和視覺仍是清淡的。因為清淡不僅是菜的口味,也是菜的神韻。以母油鴨為例;烏油油、紅彤彤,但是鴨湯不渾不濁,鴨肉不膩不咸,依然清淡,依然蘇幫。前一類菜如同文征明的淡墨山水,后一類猶如唐伯虎的工筆仕女,色澤不同,但都是“吳門畫”的文人神韻。
精細,講的是操作,是菜的工藝特點。蘇州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到了極致。紅燒甩水必須用10斤左右的青魚,尾鰭留的魚肉長不逾寸。魚過大的,鰭要縱向?qū)Π肫书_,成“雙尾巴”,要剖得均勻,不能有刺無肉或有肉無刺。下鍋前還要把鰭縱向切成長條,一般是四條。獅子頭的肉,不用剁刀,要用切刀。肥瘦分開切,按三七或二八比例拌勻。菜料的不同形狀,片、絲、塊、丁的刀工要求各不相同,一絲不茍。聽退休名廚講炒鱔絲的要領(lǐng),只有五個字:“旺火十八鏟”,這是旺火快炒。黃燜河鰻,蜜汁火方則要在文火上燜幾個小時。由此可見蘇幫菜的精工細作。
選料、調(diào)味、功夫不到位,就會影響菜的質(zhì)量。這是傳承蘇幫菜的關(guān)鍵。如“松鼠鱖魚”必須活殺現(xiàn)做。現(xiàn)在有的店事先把魚做好成形放在冰箱里,用時加熱并澆上芡汁。如果冰的時間不長,火候又掌握得好,還可以忽悠一回。否則,魚是涼的,腥的,不松不脆,損害了蘇幫菜的聲譽。由于用料精細,就會留下許多“邊角料”。廚師把它們“一鍋燒”,于是就有了“紅雜拌”,“白雜拌”。但這是“不上臺面”的,并非蘇幫名菜?,F(xiàn)在刻意用多種材料專做,大可不必。蘇幫菜大多一菜一料,主題鮮明,用的輔料也恰到好處,一概像模像樣。
我曾在某大酒店就餐,要了一份服務(wù)員盛情推薦的“傳統(tǒng)蘇幫名菜”鲃肺湯。上桌一看:肝是整塊的,魚是整條的,四塊肝、四條魚,湯是渾濁的;“蘇幫名菜”面目全非,形神俱失。于右任老先生贊賞的石家鲃肺湯,現(xiàn)在鮮有人能說清楚了。以前的鲃肺湯,肝是切片的,魚只用背上的肉去皮切片,湯是清的,這把蘇幫菜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色香味形臻于至善,達到了蘇幫菜的最高境界。
這桌菜大多是蘇幫經(jīng)典,但又把叉燒、鹽焗雞等客幫菜和香干馬蘭頭、海蜇蘿卜絲等普通人家的家常菜堂而皇之?dāng)[上了正規(guī)宴席,改變了傳統(tǒng)蘇幫菜狹隘的地域性和上流社會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