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曾在辦公室范圍內(nèi)“散布”過一個“幸福程度與財富多寡不成正比”的“謬論”。當時,同事們頗不以為然,譏我是典型的小富即安、小富即滿的“小碼頭意識”,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作祟。
幾年后,科研成果證實我的判斷是正確的。報紙上公布的研究結論是,月收入千余元(最新數(shù)字是五六千元)的人幸福程度最高,明顯高于或低于這個數(shù),幸福指數(shù)都會下降。
老街小巷里那些蹬三輪、拖板車、修鞋、修車、烤山芋、收廢品的“引車賣漿者流”,收入不會很高,但我肯定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很高:
兩個以拖板車搞貨運為生的安徽籍鎮(zhèn)江“新市民”,瀟灑舒服地坐在搖搖欲墜的廢舊沙發(fā)上,豪華轎車襯于身后,燦爛笑意寫在臉上,一副躊躇滿志的神態(tài)。
烤山芋的婦女,端坐“車”首,笑看馬路上人來車往,為生計奔忙,慶幸自己以逸待勞,心情舒暢。
修鞋老人,忙里偷閑,來一個愜意的夏日午睡。
三輪車師傅角色反串,坐上了客戶的位置,蹺著二郎腿,和著路邊店堂傳出的音樂聲,用手掌在腳板底有節(jié)奏地敲打著節(jié)拍,神情自若,氣定神閑。
棕繃修理師傅“休閑”的主動意識更強,他選擇了一個綠樹成蔭、垂柳依依的風景絕佳處,自備了戶外休閑的專業(yè)設備——吊床,在享受美好春光、享受人生的同時,還一點不耽誤做生意。
……
體態(tài)決定心態(tài)。圖片中幾位做小生意的勞動者,雖體態(tài)各異,但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態(tài)卻大致相近:平和、曠達,苦樂隨緣、優(yōu)游自在。
這些生意人都處在“待客”的狀態(tài)中,利用這段時間,放松心情,伸展肢體,調(diào)整情緒,恢復體能,強于做了一節(jié)“工間操”,喝了一杯“下午茶”。這是對平凡生活的深情品味,對悠然人生的自我陶醉,相信此時,什么塵世的喧囂,人生的滄桑,都已忘卻得一干二凈。
“他們也許是喜歡悠閑的生活,也許是不得不過著悠閑的生活?!边@是林語堂對窮愁潦倒的失意文人生活狀態(tài)的描述。我以為,這一描述同樣適用于草根一族。這說明,“消閑的浪漫崇拜根本就是平民化的”,草根階層甚至比社會精英具備更多的藝術家氣質(zhì),他們更知道如何去領略塵世生活的樂趣。
與社會精英相比,草根階層的生活、工作要艱難困苦許多,他們的幸福標準也與前者不在同一檔次上,他們更容易滿足,更善于體會并展示幸福。
與社會精英相比,草根階層沒有“天降大任”的精神壓力,沒有重大投資的經(jīng)濟風險,內(nèi)心始終豁達敞亮、從容淡定,這是他們幸福感明顯提升的心理基礎。
瑞士啟蒙時代著名詩人哈勒爾說過:“對自己處境滿意的人,貧困也能使他幸福?!笔堑模莞A層們,只要抱定天下大事“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的心態(tài),把握“不可能更糟”、“明天會更好”的命運預期,他們就能永遠以輕松的表情和體態(tài)將幸福生活繼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