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和幾個朋友去異地,順道拜訪一位學經(jīng)濟管理的老同學。
席間,觥籌交錯,談到當前各行業(yè)的慘烈競爭,眾人無不感慨,一個做餐飲的朋友更是面露愁色。我知道,朋友的餐廳最近生意很不景氣,原先的二十幾名員工,已辭退了近一半。老同學詳細問了一下朋友餐廳的地勢、規(guī)模、設(shè)備以及菜式風味,不作點評,只是笑了笑,說:“吃完飯,我?guī)銈內(nèi)窍鲁约屣?。”煎餅,我了解,早餐也常吃。就是那種在平面鐵鏊子上,用竹制刮片攤出的面食,薄薄軟軟脆脆的那種。中間還可以根據(jù)個人口味,夾上辣椒、香菜、雞蛋、海帶絲,或者面醬蔥蒜等佐料,入口綿柔而富有嚼勁。但吃飽了肚子再去吃煎餅,我實在搞不清老同學葫蘆里究竟賣的哪副藥。
在老同學家的樓下,就是兩家攤煎餅的小鋪子,相隔不遠,同樣是燒木炭的地鍋、簡陋而低矮的鐵皮房。從外觀和室內(nèi)陳設(shè)來看,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而且連最起碼的店名也沒有。這樣的鋪子,在大街小巷多得很,一抓一大把,也不屬于特色小吃的那種。老同學讓朋友去兩家鋪子分別買一份煎餅,我們則在一旁閑聊一下別后的情形。不一會兒,朋友就拿了兩份熱氣騰騰的煎餅過來了。老同學接過來,一看,就拿起其中的一份,說這是右邊那家的。朋友愕然,我也感到不可思議,同樣的白色塑料袋,差不多的形狀和大小,老同學如何這么輕而易舉就能分清?
老同學看到我們的表情,只是淡淡一笑:“原因很簡單,我挑出的那份,里面放了雞蛋,另一份則沒有。我曾經(jīng)仔細觀察過,同一個人,到這兩家鋪子,絕大多數(shù)會選擇在右邊的那家放上雞蛋,左邊的那家,則很少有人主動要求放雞蛋。”我們依舊有些不解。老同學繼續(xù)問朋友:“還記得兩個老板分別對你說了什么?”朋友抓了抓頭皮,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左邊那家老板問我,要不要雞蛋?我回答不要。右邊的則問我要幾個雞蛋,所以我要了一個?!?/p>
老同學接過話題說,若是清早來,你們還可以看到右邊那家,門口排起長隊,左邊那家則是門可羅雀的景象。剛開始,老同學為吃早飯的問題,也在兩家鋪子做過比較。最終他和更多的人一起,選擇了右邊那一家。同樣一塊煎餅,同樣的做工與調(diào)料,加了雞蛋,口感就完全不同了。做生意講究藝術(shù),兩個相同的鋪子,地勢和客戶群幾乎完全相同,僅僅因為,右邊那個老板懂得語言的技巧,懂得如何推銷一個雞蛋,注意經(jīng)營的方式方法,他就可以在競爭中獲勝。
我和朋友終于明白老同學的真正意圖:原來,有時候,成功的開始,僅僅是推銷一個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