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有個鼎鼎大名的俞國良,他是無錫錫山人,長年在宜興蜀山研制紫砂壺。由于他制壺技藝精湛,曾經(jīng)應(yīng)邀到京城為朝廷制壺,他做的“四方傳爐壺”獲得過1932年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優(yōu)秀獎,可謂一代大師??墒怯釃?939年便辭世了,那么他的傳人現(xiàn)今在哪里?經(jīng)過一番周折,記者昨日終于有幸在陶都丁蜀鎮(zhèn)找到了他們。在一個普通小區(qū)的一幢普通住宅樓里,我見到了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倪順生先生,他就是俞國良的第二代傳人!
倪順生家的大廳里醒目地懸掛著“錫山俞傳”的匾額。今年70歲的倪順生仍然十分精神,兼有藝術(shù)家和教書人的氣質(zhì)。他告訴記者說:“錫山人俞國良很年輕時就到宜興來制壺,俞國良的女婿倪祥林就是我的父親,他跟著俞國良學(xué)藝,也就是第一代傳人。我呢,是第二代傳人了?!蹦唔樕啄觌S父學(xué)藝,17歲時進入紫砂工藝廠拜陶藝泰斗朱可心為師。他聰明伶俐,好學(xué)勤思,因而成為朱大師的得意門生。3年后就帶徒弟,5年后赴京參加全國工藝美術(shù)作品展,可為少年英杰。他繼承名師的傳統(tǒng),作品以“花貨”類見長,以大自然萬物為題材,精雕細鑿,惟妙惟肖。他善于在傳承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他的師傅朱可心當(dāng)年以梅花為題材的一把“報春壺”名揚四海,他學(xué)得其精神真諦,制作出許許多多的梅花類茶壺,千姿百態(tài),巧奪天工,并在梅花的花瓣上做了改進,由平貼式做成了浮雕式,立體感更強;壺蓋做成“虛蓋”,視覺效果也更好。他的梅花壺,只只有個性,個個不雷同,享有“天下第一梅”之譽。
寬廣的思路加上天才的手藝,使倪順生的作品成為中外收藏家的搶手貨。上世紀(jì)80年代末起,倪順生的名字就在臺灣和東南亞叫響。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的“色泥象形杯”堪稱極品,取材于大自然的20只杯只只不同泥色、不同象形,赤橙黃綠青藍紫,色彩美不勝收;形態(tài)各異,有茄子、佛手、石榴、松樹,柏樹,葡萄,梅花等等。倪老說,他為配制出這20種不同顏色的原料,經(jīng)過了上千次試驗,歷時3年,耗資10多萬元。范曾先生對他的“文房四寶”如獲至寶,分別在筆筒上刻“和靖雅韻”,在筆架上刻“神來”,在硯臺上刻“磨出乾坤”,在鎮(zhèn)紙上刻“藻”。眾多名家的題刻,使他的紫砂作品意韻深厚,形意相容,身價百倍。
做客倪順生家,一壺濃茶,沁人心脾。如今俞國良的第三代傳人也正在脫穎而出:他的兒子倪建軍和女兒倪建英、倪建云都成為宜興的青年陶藝家,一些作品獲得全國大獎。在這個極其普通的人家,我看到了“錫山俞傳”的無限生機和光輝的未來。